紅樓四館?

那種感覺,就像兩件最不可能碰在一起的事物,在你最意料不到的時候,童話似的真的黏在一起了。

人云:文化沙漠。

偏偏在沙漠裡出現了文化殿堂。

我說的是:馬來西亞柔佛州北部小鎮金馬士的“紅樓四館”。

當老編興奮的告訴我這件事時,我真的懷疑了一陣子。

我不懷疑世上有真人、高人;卻怎麼也想不着也想不透,在一個主要人口是馬來同胞的鄉鎮,會有人認認真真為感念、敬重馬來西亞華教先驅的奉獻,而拿出自己的房產來辦紀念館、文物館和圖書館。

而且,一做十六年;老編也說,其兩位推手毫無倦態、悔意;反而越戰越勇。

(網路照片)

拿著老編給的材料,我嘗試了解這究竟是一個如何感動人的一份心力、一份志業~~

“紅樓四館”座落於金馬士大港金山花園,由三所半獨立式洋房組成

金山花園進口處,左右都有一株九重葛,紅彤彤的花朵笑臉迎人,夾道的紅花深處。

紅樓四館就呈品字形,隔開馬路而三足鼎立。

為何叫“紅樓”?你大概也猜到了,因為那九重葛;紅彤彤笑臉迎人

“四館”指的是沈慕羽紀念館,林連玉資料館,陸庭諭文物館,明心見性圖書館。

故事推溯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在那令中華民族思緒起伏的歷史時刻,蘇啟慧和黃亞花夫婦開始剪報、期盼給歷史留痕;涵蓋面遍及國內外政經文教。

剪報日多,便設立了“明心書苑”,作為資料收藏之所。

2004年,空間不足,乃於毗鄰擴充“見性書苑”。

2005年,馬六甲沈慕羽紀念館受阻,所有準備的資料文物包括沈慕羽銅像,被迫搬回金馬士落戶書苑。

2006年初沈老親自到訪而定名為沈慕羽紀念館,並親筆寫下館名懸掛留念。
 
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沈老族英,和族魂林連玉同走過近百年的風雨路,加上華教戰友陸庭諭,構成了紀念館後座的華教千秋路的“三面旗幟”。

正廳沈老銅像之旁也增加了林陸兩尊銅像。前後呼應互相輝映,弘揚華教精神、中華文化。  

為了歷史的完整性,2009年便在紀念館毗鄰的半獨立式洋房,增辟林連玉資料館和陸庭諭文物館,與明心見性圖書館三位一體。

關於金馬士

久聞金馬士是馬來半島的主要鐵道樞紐。

馬來亞鐵路從新加坡渡過長堤經新山,居鑾、昔加末北來到金馬士分路,一支向東北經彭亨進入吉蘭丹道北和泰國接軌,另一支則朝西北經淡邊、芙蓉、吉隆坡、怡保、太平、檳威一直到吉打阿羅士打黑木山而進入泰國。


除鐵路之外,公路則是四通八達。在陸路交通未發展之前,金馬士河可通向麻河而到麻坡出馬六甲海峽,所以金馬士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交通重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寇發動太平洋戰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之下,從吉蘭丹登陸直沖金馬士,還在郊外和印澳軍團激戰了五晝夜,占據了金馬士。

日寇以這裏為一司令部控制一切。進行慘無人道的姦淫擄掠、搶光、燒光和殺光的三光政策。

在紅樓四館的簡介手冊上,讀到以上有關金馬士的歷史和地理背景,了解到蘇啟慧、黃亞花夫婦期待在金馬士歷史、地理之上,加進人文元素,以構成金馬士文化,簡稱金馬文化;讓紅樓四館成為這金馬文化的中心。

華教為中華文化護航;領導馬來西亞華教的族魂林連玉、族英沈慕羽與華教鬥士陸庭諭,因此是此中心紀念/研究的重點之一。

紅樓四館也計劃搜集整理金馬士的地方誌,讓政經文教與宗教以及歷史人物的檔案有所落腳,方便往後有心人士的閱讀與研究。

Views: 13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8, 2022 at 7:59pm

(2015年3月18日 星洲日報)

義工用心·善心美事

18年前彈丸小鎮上的一間書苑,在當地人士、四面八方的同好者和拜訪者的支持下,形成今日的紅樓四館,並由一群義工用心灌溉這片文化田。

紅樓四館是由沈慕羽紀念館、林連玉資料館、陸庭諭文物館及明心見性圖書館組成的,館內除了收藏我國華教史上3名重要人物的史料及不同年代國家華文教育發展史及剪報,裏頭也匯集了大馬華文教育的奮鬥史料。

這座坐落於金馬士峇魯的紅樓四館1997年7月1日正式成立,源頭是從明心書苑及見性書苑,作為剪報及圖書收藏之所,當初也只是希望以當地人所需為主,方便他們善用圖書館的空間閱讀及尋找資料。


黃亞花:受祝紓著作啟發
打造文化小鎮 鼓勵閱讀

紅樓四館主要負責人黃亞花回憶成立明心及見性書苑的點滴時表示,自己是閱讀了由祝紓所撰寫的《開辦圖書館,建設馬華文化》文章後取得靈感,認為要鼓勵學生閱讀,打造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小鎮。


她說,當時的出發點就是想到能為社區服務盡點綿力,慶幸自己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獲得左鄰右舍的響應,當中有人自動自發捐出書籍,有些甚至捐出款項,讓圖書館做得更好。

她說,當時收集的資料都是來自報章,除了生活小品外也包括政經的文章,若要加以分類需要大量的人力,慶幸獲得鄰居拔刀相助,如果沒有左鄰右舍的接力,相信紅樓四館也不會成形。

她強調,紅樓四館並不是屬於她個人所擁有,而是華社的心血,許多來自海內外訪客慷慨解囊,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2015年3月18日 星洲日報)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August 8, 2014 at 9:02pm

安煥然‧紅樓四館探老人
今版小學四年級歷史課本單元四《我居住的地方》之“令我引以為傲的人物”一節,課文借由地方鄉土史教育的啟示,講說:“每個地方都會出現因貢獻而聞名的人物,他們的貢獻可以成為新時代人們的楷模。”

並例舉了霹靂巴西沙叻的地方聞人,計有:一位老師,一位對地方建設和興辦學校有貢獻的村長,以及利用廢紙生產環保手工藝品工業的一對夫婦。

甚麼是“地方聞人”?有錢有勢,就是“地方聞人”!今版小學歷史課本跳脫了這種刻板形象。

雖言課文舉引的巴西沙叻地方聞人都是馬來人,有其地域性的主觀判斷,但其所舉例的“地方聞人”:老師、教育贊助者以及環保產業開創者,其遴選的衡量標準,倒是值得參考。

課本編輯還在“給老師的話”中提示:“引導學生更深一層認識地方聞人。”提問學生:“誰是你居住地方的聞人?”同時“引導學生搜尋地方聞人的資料,發揮創意在班上分享搜尋成果,並展示在歷史角落。”

這顯然是鄉土教育的一環,值得重視。惟認識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尋訪地方人物傳奇,也不好僅僅是局限於地方“聞人”?近讀明代學者丘濬文集,其詩雲:“古人無意討名聲,事到當為名自成。討得名來無了命,到頭無命也無名。”(《聞人談及李文祥鄒智輩死口占》)有些人之所以不是“聞人”,可能只是他為人低調,有些奇人高士更是不愛出名。有些人或者已從服務崗位功成身退,或看破世道,或隱居簡出。

而有些所謂的“聞人”、“大師”,則是被相互吹捧出來的。一些人愛名愛出位,不成“聞人”都難。

鄉土教育,尋訪人文歷史的點點滴滴,不應只局限於“地方聞人”。上週,受邀到昔加末,擔任全柔國中華文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友人知道我難得到此柔北內陸山城,遂催我不妨提早出門,經昔加末後再北上金馬士,到紅樓四館探訪陸庭瑜老師。

說起紅樓四館的緣起,有點傳奇。最初(1997年)是主人家為剪報資料整理,成立明心書苑。後因某些事故,華教前輩沈慕羽的一些重要資料從其家鄉馬六甲被搬至金馬士“落戶”書苑。集合這些珍貴資料,2006年定名沈慕羽紀念館。2009年又在紀念館毗鄰的半獨立式洋房增辟林連玉資料館、陸庭諭文物館和明心見性圖書館。是為“紅樓四館”。而今,前教總副主席陸庭諭就“隱居”於此。

紅樓四館的成立,不僅僅是藏書或收留了一位隱居老人,2009年紅樓四館成立了書法班,2010年成立口琴班,2011年成立長生學健康調整服務,2013年成立原始點療法服務中心,同年,森雪邊界小鎮武來岸(Broga)石哪督廟竟也成立了紅樓四館分館。社區文化是被營造出來的,今年2月,昔加末中華公會為推動昔加末區社團健全發展,提高社團活動品質,首辦“中華獎”。而金馬士大港金山花園紅樓四館則榮獲這一屆的“最佳弘揚文化獎”。

紅樓四館屋前紙花(九重葛)開得艷麗,像是歡迎大家前來。這次到金馬士見陸庭諭老師,感覺他的精神還不錯。有人問我,為何而來?我不太願意正面回答。畢竟,要來探訪一位老人,不需要太多刻意的理由,不需要甚麼偉大堂皇的說辭,更不是為宣傳寫文章。

探訪一位已“隱居”的老人,有心就好。看到老人精神好,心寬。大家開心。(收藏自6.7.2014星洲日報/邊緣評論‧作者:安煥然‧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14, 2014 at 9:48pm

紅樓四館榮膺中華獎(弘揚文化)

馬年春節,給紅樓四館捎來佳音;十六年的努力,受到到地方領導的肯定,獲頒柔佛昔加末中華公會首辦的《中華獎》之“最佳弘揚文化獎”。

紅樓四館館長黃亞花受邀出席儀式接受褒揚。

有關新聞報導如下~~

昔加末中華公會首辦《中華獎》,共頒發18個獎項嘉獎對社會作出貢獻與付出的社團領袖,場面盛大。

劉晉銓:《中華獎》非比賽

劉晉銓昨晚出席昔加末中華公會舉辦的新春團拜暨《中華獎》頒獎禮時表示,昔加末中華公會主辦的《中華獎》是首個倡導社團服務精神的獎項。頒發《中華獎》的宗旨是推動昔加末區的社團健全發展,提高社團活動品質,增進社團成員的榮譽感與責任感。

他說,該會期望透過《中華獎》盛事,鼓勵各社團推動活動,為社會服務,發揚中華文化,形成華社品牌,成為社會典範。《中華獎》不是比賽,而是嘉獎。

(黃亞花館長從頒獎嘉賓廖中萊手中領過褒揚狀)

廖中萊:鼓勵投入社會工作

出席頒獎的馬華總會長拿督斯裏廖中萊表示,昔加末中華公會率先舉辦第一屆《中華獎》,褒揚對華社作出大貢獻的團體和個人,對華團組織或許是創舉。

他指出,華團是華社的支柱,扮演凝聚、聯繫和群策群力為社會貢獻的角色。我國有逾9千個華團,多年來屹立不倒,因為華團能夠與時並進,納入新的元素。

他說,中華公會發起的《中華獎》,嘉獎對社會有貢獻者之外,也間接鼓勵更多人投入社會工作。

昔加末區國會議員兼衛生部長拿督斯裏蘇巴馬廉、柏瑪尼斯區州議員劉清分、馬華昔加末區會主席拿督李煌治、昔加末中華公會署理會長徐來興、副會長林奕森和周華庭、丹斯裏吳明璋等,也出席了昨晚的活動。

(陸庭諭先生接受褒揚狀)

劉晉銓:盼朝野會商有成果

另一方面,劉晉銓希望首相拿督斯裏納吉與在野黨領導人展開的會商有實質的推動,不會淪為預設太多前提的口水戰,最終絲毫不見朝野共識的蹤影。

劉晉銓指出,國內朝野政壇的惡性競爭,導致國家陷入深重內憂外患的泥沼,油電雙漲、治安敗壞、管理紕漏、物價騰飛、世界經濟不景氣等一系列問題,讓百姓憂心忡忡。

他說,首相和在野黨領導人都認同朝野共識,準備展開會商,讓人民看到一線曙光。

他認為,“朝野共識”最核心的精神和目標,就是朝野都要站在國家永續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角度展開對話。

“朝野雙方必須在理念上和行動上,放下長久以來的宿怨和惡鬥,準備默契配合,才有可能落實;如果朝野對話只流於形式,當成政治手段,各自目的為累積政治資本,那麼我們將無法期望會有甚麼成效。”

昔加末中華公會《中華獎》得獎名單


最佳社團互動獎:亞羅拉樂齡俱樂部、昔加末佛理研修會
最佳社團進步獎:昔加末劉氏公會、昔加末彭氏聯宗會
最佳社團服務獎:昔加末中華親善洗腎中心、春秋慈善社
最佳社團服務獎:林美鳳(昔加末海南會館)
最佳社團活動獎:昔加末客家公會
最佳社團婦女組獎:昔加末客家公會婦女組
最佳社團青年團獎:昔加末福莆仙公會青年團
最佳社團福利獎:昔加末華人福利會
最佳社團慈善愛心獎:昔加末中華親善洗腎中心
最佳終身精神貢獻獎:石詩元
最佳社團學習獎:昔加末彭氏聯宗會
最佳弘揚文化獎:紅樓四館
最佳社團影響力獎:春秋慈善社
最佳愛心獎:歡樂園義工團主席黃琬女親
最佳社團領導人獎:昔加末中華親善洗腎中心主席丹斯裏陳孟通(星洲日報‧大柔佛)

(收藏自11.2.2014《星洲日報》大柔佛版)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8, 2014 at 4:42pm

向沈慕羽學習

向沈慕羽學習,是我們紀念館的主題。眾所周知,沈慕羽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華教。

為了維護民族教育,使華教薪火相傳,和保有中華文化,他以他的赤子之心,全身投入,從未言悔。

他是我們時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正如陸庭諭先生指出的:“他是華教歷史的見證人,也是這大時代的歷史見證人。更重要的是許多史實的參與者。”

正因為如此,我們尊敬他,熱愛他,可以說他和林連玉先生一樣,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教育的靈魂,被尊為“族英”。

許多有知識和遠見的學者都指出,沈慕羽的成敗和寵辱,可以被視為馬華社會的成敗和寵辱的縮影,這賦於了時代的歷史意義。

更何況,“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沈慕羽語),因此我們更應以沈校長為榜樣,繼續走他的道路,完成未竟的事業。華社不應只有一個沈慕羽,而應有千百萬個沈慕羽,像他那樣~~

真賢臨義必為,

君子履躬以禮。

那麽,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我們的民族教育,一定有光明的前景。我們向沈慕羽學習,就是要學習做人,不把做人的道理弄清,做什麽事情,都是不成的。

最主要的學習,是養成完美的人格:即以“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天下為公”,真正做到具有為全人類服務的獻身精神,以大眾利益為依歸;在是非真理面前要有勇氣捍衛。

永遠虛心學習,不怕強權,不為名利,這一切人格的修養,都需要在工作中去學習,去改變,不好掛在嘴邊。

沈慕羽在1980年1 2月1 5日說過一段話:

“教師是讀書人,讀書人最重視氣節,枵腹固然不能從公,但我們不可為名利而出賣靈魂。竹有節,人有格,歲寒知松柏,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良。如今吾民族教育面臨最危急的時候,我們有骨氣有熱血的教師必須負起救亡的責任,才是真正識時務的俊傑。”

沈慕羽就是這樣言行一致,為華教奮鬥了一生,從他身上體現了中華文化優秀的傳統,樹立了冰清玉潔的人格,百折不回的意誌。

從他身上散發了自古以來我們民族的精神,沒有奴顏和媚骨,愛國家,愛民族,當華教最危難的時刻,他奮不顧身,挺身而出,站在最前線,仆而復起,盡其所能發揮其維護華教的力量,進而爭取華語華文的平等地位。

他因此受盡打擊,被人譏為鬧情緒,搞極端。然而他很像南宋名將、丞相文天祥那樣,當國家和人民在最危急的時刻,不惜犧牲自己,坐牢都在所不惜。

古語雲:“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學習沈慕羽培養完善的人格,最基本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場堅定,愛憎分明。華教仍未平等,可是偏要否定這個事實,那就是非不分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前車可鑒。自古以來,奸臣小人亡黨亡國,忠良義士都被害慘了,像屈原、嶽飛、文天祥,例子不勝枚舉,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是再歷史重演。

一些學者沈痛分析道:

“當前華團的狀況:品流復雜,實在很難辨認出,誰是沽名釣譽,誰是魚目混珠,誰在借題發揮,圖謀權位,更何況今天的華人社會,普遍是重利輕義,輕道德,重利害,社團政黨,處處是權謀術數、取巧、投機、結黨、伐異,只求目的,不擇手段。如沈老一貫奉行忠誠之道的儒者,又有幾人?”

這一段話,分析得好,沈老是真正的忠誠儒者,他真正去實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義和利之間,他“舍生而取義”。

因此為了民族教育,他被馬華開除黨籍。當林連玉先生公民權被褫奪和教師註冊證被吊銷最困難的時候,他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他不乏高官厚祿的機會,“上議員”的機會等著他去當,他都不為所動。盡管他榮獲勛章,他不因此封口,他始終把華教的利益擺在第一位。

這一切都體現了沈慕羽砥勵冰霜的節操,做一個頂天立地氣慨昂藏的人,撐住了乾坤的正氣。對那些只知蠅營狗茍,奴顏婢膝,不知廉恥為何物之流,他不屑為伍。

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一點,正如沈慕羽語重心長說過:“為人要有原則,立場要堅定,是非要分,黑白要明。對民族國家有利者,不計利鈍,奮力為之,損人利己者,決不可為。”

人需要精神的支柱,社會需要正氣的鼓舞。

我們的社會有沈慕羽這樣高風亮節的人,這是我們民族的榮譽,為此我們應深刻多讀他的傳記,了解他的為人,從他的艱苦奮鬥的生涯中學習他的高尚人格,處處以他為榜樣,時刻反省自己,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嚴厲的檢討,使自己的人格修養完善,做一個真正的人。在維護民族教育的征途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南宋抗元名將,丞相文天祥的《正氣歌》道:

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

時窮節乃現

一一垂丹青。

但願沈慕羽這股正氣,從馬六甲到董教總,到全國的城鄉市鎮,漫山遍野,海洋河流,都能充滿這股浩然正氣! 讓全國所有人的心中,都有這股浩然正氣! 這也是儒者的風範!這就是我們辦館的目的。

沈慕羽生平簡介

1913年 7月20日誕生於馬六甲。祖籍福建晉江。

1931年 父親沈鴻柏就任僑務委員赴南京就職,擔任父親的私人秘書,隨父出席國民黨四全大會。

1933年 任培風母校教職。

1935年 領導晨鐘勵志社青年部。

1937年 盧溝橋事件,參與抗日行列,組織歌詠隊、戲劇團。

1939年 發起培風校友會,擔任首屆文書。

1940年 成立馬六甲華校教師公會,擔任文書。

1941年 擔任馬六甲抗日動員總會秘書,馬六甲戰時青年服務團團長。

1942年 馬六甲淪陷。與兄慕周同時被捕,囚禁在怡力監牢。後因天長節獲赦,兄長慕周被殺。

1945年 受聘為甲華僑公立第一小學校長。復興晨鐘勵志社及青年部,復辦晨鐘義務夜學,以及復興馬六甲華校教師公會。

1946年 復辦培德及培風第一分校,並任校長。

1947年 接辦平民學校。

1949年 參加陳禎祿創組之馬華公會。

1950年 會見林連玉於逸園公館,倡組全國教師總會。

1951年 9月27日堅決反對《賓尼斯報告書》中建議廢除方言學校。

12月25日,馬來亞聯合邦華校教師會總會成立。沈氏擔任研究組主任,負責起草章程。

1952年 首創組織甲華校教師職工會,是創始人及首任主席。

1953年 組織華人教育協會。擔任官民合辦之《古城月報》總編輯。

1955年 組織馬六甲馬青,有“馬青之父”美譽。榮膺甲華人參事局議員。

1956年 受英女皇封賜太平局紳榮銜。

1957年 榮獲美國青年領袖獎金,訪問美國及環遊東西半球廿二國家。

1959年 因對獨立運動及宣傳公民權運動有功,受首任最高元首封賜第三級卓越護國勛章 J.M.N.。

1962年 受派參加印尼親善訪問團。返隆聽悉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即訪馬華總會長陳修信,要求平反,不果。

1965年 發動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是年底被選為教總主席。

1966年 2月當選馬青副總團長。為爭取華文合理地位,發動全國註冊社團簽名蓋章。

10月18日,因爭取要求列華文為官方語文,遭馬華開除黨籍。

1969年 513事件爆發,獨大運動受阻。出席世界教總亞洲區大會,以華語發言,呼籲民間辦大學。

1971年 出席馬華所主持的華人團結大會,提出七點建議。

4月17日,出席怡保華人大團結大會,發表精辟演講,後遭被捕,控告觸犯《煽動法令》。訴訟兩年。

1972年 當局宣布撤消先生之涉嫌觸犯《煽動法令》案件,擬委為上議員,被婉拒。

1973年 榮休甲平民小學校長。受委為發展華文獨立中學運動工作委員會署理主席。

1974年 任孔教會第八屆主席。

1979年 榮任馬六甲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第一屆主席。

1987年 “關註教育部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7人行動委員會”委員, 反對政府派不諳華文教師當高職,在天後宮全國華團政黨 抗議大會中致詞。10月28日淩晨在《內安法令》下遭扣留,坐牢後被送往太平扣留營,失去自由為期兩年。

1989年 被華團選為馬六甲中華大會堂第一任主席,舉辦一連十天文化節,開創點燃火炬及傳燈運動,從此全國響應。

1994年 卸下擔任28年之教總主席職。

1995年 榮獲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獎。

1997年 獲頒臺灣最高榮譽行政院文化獎。獲頒第三屆“春暉照人間”模範父親獎。

1999年 受甲州元首封賜拿督勛銜(DMSM)。榮獲林連玉精神獎。

2002年 受臺北市長馬英九邀請赴臺主持祭孔典禮。

2003年 被大馬記錄大全評選為我國服務最久的校長。

2004年 平民學校沈慕羽禮堂落成。吉隆坡育南學校建沈慕羽樓。

2005年 完成馬六甲孔子大廈落成心願並主持開幕典禮。

2006年 金馬士沈慕羽紀念館成立。

2007年 馬六甲沈慕羽書道館開幕。

榮獲中國雲南財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榮獲美國高登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榮獲馬來西亞佛教大學名譽教授。

2008年 榮獲馬來西亞福聯會楷模獎。

2009年 2月5日沈慕羽逝世。馬英九通過僑委會褒揚令頒沈慕羽。馬六甲政府將甘榜恩拔易名為拿督沈慕羽路。

2010年 馬華大廈會議廳命名為“慕羽廳”。

8月29日,榮獲馬來西亞城市之馬六甲市代言人。

2013年 7月馬六甲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開幕。

(收藏自紅樓四館簡介冊子)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7, 2014 at 11:31am

紅樓四館·沈慕羽紀念館的成立

族英沈慕羽的名言是: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

他的自我寫照則是:服務一生,戰鬥一世。

紅樓四館主持蘇啟慧和黃亞花夫婦說~~

當我們為他的新聞作剪報開始而到為他整理資料,也親聆教誨,像家人一般共同生活,互相問難,對他的不屈不撓,不到黃河心不甘的意誌,真是言如其人。


古人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跟著他的腳步一路走來,越走越艱辛,越走越坎坷,被控告,被拘留,單獨監禁在黑牢,驚心動魄,設身處地,不寒而栗。

(照片說明:紅樓四館訪者與沈校長銅像合照,收藏自 孫快雨 新浪博客

他竟無怨無悔,當作考驗,每一個事件,將過程整理裝訂成冊,我都百感交集,總是想起慕羽精神,浩然正氣。

我們服膺沈慕羽精神,弘揚沈慕羽精神,責無旁貸。當沈慕羽紀念館在馬六甲受挫之時,我們夫婦與三幾友人二話不說,把我們為他準備的資料、材、具運回金馬士明心書苑、見性書苑安頓下來,雖感極度傷痛還是繼續堅持下去。

多年的用心,沈慕羽紀念館已經成型。2006年農歷年初七人日這一天,沈老闔府光臨,受到村民熱烈歡迎,沈老也興高采烈,連聲贊好,對記者宣稱,這是“沈慕羽紀念館”,一槌定音,之後更親署“沈慕羽紀念館”懸掛。

“沈慕羽紀念館”就此落戶金馬士。

之後沈老再和孔教會及晉江會館會友拜訪過一次。最後一次到來是在2007年12月25日,為沈慕羽紀念館擴建計劃提供意見。

目前,沈慕羽紀念館中除沈老的銅像及其老鐵馬外,更增加了林連玉先生和陸庭諭老師的銅像,讓人瞻仰。

後座也增辟華教千秋路,華教史實,圖文並茂,永垂不朽。 在各方友好鼓勵之下,我們在毗鄰半獨立屋建立林連玉資料館、陸庭諭文物館與明心見性圖書館,務期中華文化,華教精神生生不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