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26, 2022 at 3:32pm


陳明發《四輪大學》


19801990年代交接那幾年,托友人從臺灣郵購林清玄、鄭石巖、陳怡安、蔣勛等,還有印尼的唐崇榮牧師諸子系列的錄音帶,開車時可以輕鬆上信仰課。與當時上其他管理學、領導學大師的課一樣,上的是"四輪大學"。現在有了優管,抖音,臉書直播等,從製作到雲端儲存到傳播都極方便。但還需要持之有恒才行,並相信網絡世界的「長尾原理」能陸續找來有緣人。
(26.3.202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18, 2022 at 1:00am


陳明發《本份》


文化有其社群振興的歷史意義,我與老伴覺得趁有生之年,能與有心的朋友一道往文化建設的道路探索,也算盡了點讀書人的本分。

說不準,一些好素材好故事,還可能成為熱衷新媒體的年輕一代的製作內容,給泛政治的馬來西亞社會一點新氣象。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rch 4, 2022 at 10:57pm


陳明發·張景雲出版新書《炎方叢脞》


友人張景雲是位名報人和文化人,剛剛又出版了一部新書《炎方叢脞》 ,謙稱自己只是出了一部故事書。

我回答稱,故事書?大好事啊。

我們社群每年出書雖不多,承諾書、豪言書、內幕書、呻吟書、學術書、實用書、參考書、吃風書、燒菜書、發財書......還真不少。獨缺雋永的故事書,連根帶泥的風土敘事尤缺。

過去培訓旅遊業者,鼓勵大家做好民間大使的本分,把本土的人文好故事給說好。那畢竟是我們的土地的靈魂。結果卻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是空拳赤腿隨意找谷歌套現一點材料就上陣了。所以才鬧出蘭卡威馬蘇裏姑娘變成「馬來潘金蓮」;「馬六甲漢麗寶是鄭和的小三」這樣的荒謬事。

諸位別笑啊。2018年馬來西亞-中國旅遊大會假吉隆坡舉行,我和中國駐聯合國旅遊組織的一位教授同臺演講,還要代表馬來西亞向在場的千餘位馬中旅遊同業請求說,大家包涵包涵才好,鄭和是什麼身份大家都懂,不管怎麼有想像力,要戲劇效果娛眾,請放過鄭和與漢麗寳好嗎?

借詩人的一句話,請別問我:「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4.3.202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9, 2022 at 10:03pm


陳明發·赏析李宗舜的〈風火〉


風火            /
李宗舜

讓雨經歷無數的深淵

走出洞囗的斑痕

幸福和遺憾身邊隨行

大於高地的平原

讓河經歷無數的感念

深夜出走,風口浪尖

沒有比此刻的風動雲湧

更腳踏實地

更加嫵媚

如果愛的眼影和風彩

在烽火中嫵媚

遼闊荒漠的風沙

就是一團火焰

2021年12月21日梅多公寓

 

宗舜寫詩一甲子,有他的堅持。


有個時期他磨練自己每五日至少寫一詩,這份努力對部分老幼寫詩者不無影響。

但宗舜是以詩經營生活,那份經營正好有一種正適合我們年紀的從容,而不是把自己逼成急有所成的「鐘點詩人」。

本詩看來是宗舜對自己的努力最好的總結。


我走過神州西北大沙漠,對宗舜本詩有一份地方紀的投射感。

老實說,本詩對「水」的意象,特別是「千山萬水有相逢」這樣極尋常的意念,從烏魯木齊天山、敦煌洞穴、月牙泉流沙一直走到青海湖途上,我曾有過一些想法,但一直沒把握好,所以無詩,只有旅人的碎片。

直到讀了宗舜此作,總算能為「綿延」理論找到本土的文本。從這作品看見意境的魂魄;而消音所有只有意志而魂魄稀散甚至根本不在場的尷尬。


風雨作為現實的喻體,看似毫無新意;但新意要從這喻體流動、綿延的生命動力去欣賞。

這樣,就能感應為何「斑痕」「大於高地的平原」;而「風動雲湧」「更加嫵媚」。

這樣的「不對稱」,就是生命美學本身了,比任何外在的文學術語、哲學概念更具體而深刻。恭賀宗舜。(陳明發 25.1.2022)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27, 2022 at 7:42pm


陳明發地方紀《彎月·寒星·風箏》


天邊掛著彎月。一段距離外,是一顆寒星。

爸爸說:孩子你看,彎月在放星星風箏呢!

孩子答道:爸,也可能是星星在放彎月風箏。

爸爸笑著說:是啊,爸爸是大人,總是以為是大的在管小的;說不好是小的在管大的。(2018年9月1日)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22, 2022 at 5:35pm

陳明發地方纪《海南岛海口篇:何況我還有夢》

從四川餐廳出來。雙手賴在褲袋裏,拒絕和北風碰頭。喝了酸辣湯的舌頭。卻是冬天裏的一把火。我告訴餐廳老板:「在三個時辰內,我的舌頭不會有感覺了。」他指了指門口的「麻得舒服。辣得開心」八個大字,笑著說道:「全中國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四川人。川粵京魯同列四大名菜,它就是麻辣得還可以。」

然後,我們走入海南島海口市春寒科峭的夜晚。經過一家小店,不約而同地,友人和我都站著了。三公尺乘兩公尺大小的半間鋪裏,一對中年男女在印刷名片。

坐在矮凳上的男人,把一張白卡放進印刷機。蹲在地上的女人,右手「哢嚓」一聲把印板按下、托起。男人把變成了名片的白卡,小心翼翼地從機裏拿出來,放在地上讓風吹乾。接著,又把一張白卡放進機裏,女人「哢嚓」一聲............。手工作業的印刷生意,就這樣在低矮昏暗的半爿店裏經營著。

我對友人說:「兩年後我們再回來看看,他們會是一間擁有現代設備,員工成群的印務館老板。」
友人說:「今天的那些十萬元戶、百萬元戶,還不都是這樣拼搏出來的嗎?」

某夜淩晨一點多,我們在外夜宵後走回酒店。酒店外另一家夫妻檔的印刷鋪仍在趕工。鋪裏的燈泡已經疲憊了,印刷機的亢奮卻是和中國的經濟開放同步的,那聲調仿佛是在說:「名片名片,大家不停派,我們印不停。」


隔天傍晚,看見一位八九歲的小孩,大概是印刷鋪夫婦的孩子吧,戴著鴨嘴帽,蹲在鋪裏一張小桌旁做功課。一會兒,媽媽從鋪後捧著飯菜出來。小孩轉到收銀臺前,站著繼續寫字。夫婦倆坐在矮凳上開始扒飯,小孩仍低著頭很用心地寫著字。

燈泡還是像作夜般地疲憊。我看不見夫婦的面孔。小孩的臉讓鴨嘴帽擋著了,更是看不清楚。半間鋪子裏的那對中年男女,我也是完全不懂得他們是怎麽個模樣。然而,那形象我想我看得很明白,就叫著:堅毅。

在有夢想的土地上都會有的:堅毅。

接納眼前的一切,篤當從榮地奮發不息。而且相信,希望不只是居於條件好的人而已。願意跟自己的汗水和想象力站在一起,穩實的感覺便在心口喊我們:「堅毅奮發是一種喜樂,何況我還有夢。」(20.3.1993/南洋商報週刊茶座副刊《生涯主張》專欄 / 網摘照片:1980年代杪海口市景)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30, 2021 at 5:19pm


陳明發·賞析葉莎的〈在我和浮生之間〉


喜歡葉莎的修辭。再尋常的字句,來到葉莎筆下,總多幾分詩性。

「寓言」二字在這裏就用得特好。有寓言就有故事,好故事少不得「張力」。很吊詭,一首談浮生的創作,原意不就是要「放下」嗎,怎麼纏上了「張力」?說要放下就能輕輕鬆鬆放下,去看廣告片不是更少煩心些?讀詩後的「放下」有其生命存在的意義,首先在於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念之間」的「決策」而已,而是生命的狀態本體來到了一個階段。而這個階段是由詩的鍛煉而生。把「鍛煉」帶到現場來,就回答了「敘事張力」何以可能。

網子是殺手;對魚而言鷺鷥也是殺手;從困在網子中的鷺鷥眼裏來看,群來攻擊、琢食的魚類,何嘗不是殺手?眾生的無根且有限,也就在這裏。

小時候看電影,看見男女主角在看不到出路的時候,一般會說出這麼一句:我們都是這時代的「苦兒女」。其邏輯是:我們活得這麼苦,都是因為這時代坑了我們。然後,左派電影會激動地唱一支勵志歌曲,像「春天裏」、「綠島小夜曲」之類的,唱完就手牽手上延安革命基地之類的目的地去。右派者,也唱歌,「何日君再來」、「送情郎」等等,一唱完,女的便送男的上火車要追隨國父去,或上船說是要下南洋,再後來就是美國,等發達了就回來帶她走,時代就好起來了,等等等等。然後,戲院的出口處的燈恰時亮了,帶票員把門打開。大家有了滿意的出口。

看這些戲,其實蠻有啟蒙作用的。我學到的一個功課就是:誰讓環境限制了,別急,可以先唱支歌,唱完歌路就出來了。門打開。那不就是「藝術的力量」嗎?

年紀大了讀了更多書,經歷了很多開心不開心的事,知道人確實不管怎樣都會被生活際遇給網上,說到這骨節眼就比較更有味道地來體會:


飛過的草地,荒漠或森林苔原

在心底莽莽也蒼蒼


這情景說的不只是那隻有緣一瞥的鷺鷥,實實在在更多是個人的生命光景。有了這一層「善念基礎」,即可能多了一份體諒。

當生命衝動綿延到這狀態,談若水或若水上漣漪都只是個符号;那個真正的事件,是存在的美自然敞開。


附註:葉莎此詩提及「曾是殺手的網子」,這意象讓我想起臺灣作家古龍名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多寫兩個字填補版位,則是:「一日在江湖,何時能抽身」。一張「退休的網子」,能安安穩穩告老嗎?不講武俠,講時尚一點的「環保」主題,我們應該都看見了多少被丟棄於大海中的大網等地球垃圾,可是「退而不休」,困死多少水族,包括大海龜?時已不復唐宋,人更不復老莊,但詩人還得面對荒謬不盡、困厄無窮的存在處境。
(30.12.2021)


(附)

葉莎〈在我和浮生之間〉

有一隻鷺鷥站在水邊
飛過的草地,荒漠或森林苔原
在心底莽莽也蒼蒼

在曾是殺手的網子之前
鷺鷥是一則魚的寓言
此刻,願將昨日的殺意埋葬
溫柔的將自己沉沉下放

飛,不飛
只在一念
叫影子成一片水中之葉
放棄微風與枝枒
根莖與土壤

浮生漂流時
我也漂流
像漣漪,點點
有限也無限

(20211230 / 攝影:陳永鑑老師)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23, 2021 at 2:54pm


陳明發《詩境你好
——Dialect談「方」字》

讀了一首譯詩,老覺得那中文沒跟上記憶裏的原版英文。好像腦子裏的一個電話號碼,七八個數目字都在,但最後三個掉亂了,所以一直撥錯號。 

其中,把dialect譯為「土語」,就叫人格外懊惱。我覺得「方言」更接近原味。 

單靠「覺得」二字,又恐怕任誰都不買賬,乾脆先讓 「土語」與「方言」對質一下好了。「語」與「言」是異字同義,免戰;剩下「土」對「方」,要怎麼個較量?

 

回頭去查看dialect這名詞的語源,結果發現自希臘文到拉丁文到法文,它一直都有動態意思的言說、交談、演講、對話、討論、辯解等涵義,並具有跨越、收集與遴選字詞的衍義。 

網上材料也考據稱,在今天還找得到的文獻中,這字最早是在1570年代出現於英文。

 

聯想一下,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和法蘭西斯·培根也正好誕生在那期間。兩位影響全球幾許人至今的文化巨人,分別以戯劇與十四行詩;散文、法理、科學與哲學領域的強音,讓原是英格蘭島方言的英語更具自信走遍全世界。 

就像日常所遇上的人與事,雖從不曾認真放在心上,忽然有一天因故而認識到其深意的一面,總驚訝得禁不住呼大氣。詩者看似輕輕鬆鬆寫了dialect那麼七個字母,原來是寓意深遠的神技啊。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21, 2021 at 10:30pm

同是名詞但顯得靜態的「土語」,看來是無法面對動能需求了。可是,人家西來詩藍眼球,兌換東道主黑眼珠,門當戶對份量足嗎?盡管思想市場上那麼些左一個「方法」右一個「方略」;日一個「遠方」夜一個「天方」,遇上域外來客,怎樣才符方圓? 

這下可好了,認識「方」字一甲子,現在才發現它好陌生,要從頭請教其家世。典故一查下去,我就說嘛,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盤古祖先在誕生前,孕育期就待了一萬八千年;然後開天辟地又耗掉另外一萬八千年,這樣的底蘊,一字一詞一說法沒個大敘事,至少也有個趣敘事。

 

《說文解字》告示,「方字」的原意是「倂舟」,又云:泭也,說的是木筏。中文是像形文字,那合攏在一起像是木排的小船形象何在?答稱此字下邊那兩撇,也就是今天網絡用語的兩條「斜杠」即是。 

若說每顆漢字都是一幅畫,寓意流暢或晦澀不一,唸《說文解字》往往只算是打開導覽摺頁,粗略有個底,其餘的真的要回歸倉頡造字那鴻濛初明的時空。

 

祖上靠著詩性智慧去認識這很精彩但不是很友善的天地,逐步想出些足以互相溝通的符號,先是洞穴壁畫、結繩記事與易經八卦等,最後創造了漢字。讓我們跟著古人的步履邊走邊看,重新想像,或有驚喜。 

從二斜杠看雙連船,有點眉目後,我們何妨再接再厲按圖索驥,看它們是怎麼個並出一「方」?象徵雙連舟的兩撇頭上那第三道橫杠,應該是繩子了,把二船繫在「方」字上邊的那一橫。

 

那一橫,是海岸或河堤;橫上一點,是拴繩的石頭了。再簡樸不過的象征主義,給人的自由意會保留了寬廣餘地。 

就這樣敲定吧:倂舟安抵之所在,地方也。 

回到古字(見圖),這形象更具體。那「方」字上邊的一橫一點,似乎先來一長豎,跟著來個一短豎折,有點像“癶”字右邊部分的樣子。它就是缺了右邊一豎,傾斜一邊的「山」字。立於青山一角,中間那一豎,不再是一粒石頭,而是岸上的一根繩柱。

 

繫好船繩,招呼渡頭的人:「請問這是何地?」岸上的人回答了跟著也問:「方上的朋友來自啥處?」這麽一說,「地」和「方」——岸口與併船——首度交集的情景便出来了。從此沒分開,有了「地方」一詞。 

經過這番解說,西來詩裏的dialect譯成「方言」,真是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水土有情,不即是桃花源?在東西關係日漸緊張的今天,更煥發中西合璧之美。

 

[ 3 ]

 

說起來,Dialectdialogue(對話)其實同宗,上面談過的不說,單單前面四個字母便一樣。且來個比較有現代感的意象。在老式電話的時代,英文說的dial既是動詞的「撥電話」,亦指那對準從09十個號碼的圓孔撥盤。 

在還不懂互聯網是什麽的年代,要超越地方水土之隔,除了郵遞,便是打電話。那十個號碼似乎隨意調動幾個組合上來撥過去,地球表面的另一頭居然有電話響起,「哈囉」或「喂」一聲便說上話來。

這像不像寫詩,字句韻律對上了就可以和心中的詩境說「你好」,哪怕是什麽語文?(12.12.2021 / 愛墾製圖)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December 19, 2021 at 11:16pm

dialect (n.)

1570s, "language, speech, mode of speech," especially "form of speech of a region or group, idiom of a locality or class"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eneral accepted literary language, also "one of a number of related modes of speech regarded as descended from a common origin," from French dialecte, from Latin dialectus "local language, way of speaking, conversation," from Greek dialektos "talk, conversation, speech;" also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dialect," from dialegesthai "converse with each other, discuss, argue," from dia "across, between" (see dia-) + legein "speak" from PIE root *leg- (1) "to collect, gather," with derivatives meaning "to speak (to 'pick out word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