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风度。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17, 2022 at 3:48pm

(續上)在《親和之歌》一詩中,他通過描述失敗的經歷,強調愛于合一中的重要。沒有愛便不能犧牲自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詩中表示,他在自我分離、獲得物象以及自我對詩的親和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詩意并未來臨。于是詩人從自我中剝下一切生活的標誌,像一個朝覲者奔向至聖。

詩人為詩歌筑起聖壇,可是他親愛的造訪者還是沒來。詩神不來讓他惱火,他推倒神壇,丟掉所有的東西,像出生時一絲不掛,不穿受戒的外袍。在漆黑的夜晚走向山谷,詢問先驅欲生者是否以愛的殉道者的名義死去。他曾在想像中埋葬過溫柔的心和僵死的體。

他呼喚著:“愛人啊,折磨我的人兒/難道你那兒沒有追隨的禮物/我是順從聽話的僕人/若允許,我是你奧秘中的朋友/我的故事空前絕后/性情似杯中酒般柔和/能否賜與眷戀的凝視/我以愛來證實友情的親密/在你深邃的心里可有我的位置/為愛你,我打碎了/人的本性,不再返回”。(註:《蘇布爾詩歌全集》,貝魯特,奧達出版社,1972年,第103-104頁。)失敗在于他欲念過強,沒有戰勝自我,處于自然而然之中。





早在50年代初蘇布爾正進行意義旅行的時候,遠在美國的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文論家和美學家雅克·馬利坦(1882-1973)就已寫就了他的代表作《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1953)一書。

這部書詳盡地論述了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的人類藝術活動的制作過程。他的理論建立在以下認識之上:藝術存在于靈魂之中,它是靈魂的某種完善;智性是精神的、天生的、沉思的,它遠遠超出概念和邏輯,在想像和情緒的重要聯系中活動。藝術是一種智性的創造;同一性的原則是關于存在的最初的規律。經由同一性的認識在人的生活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馬利坦的論述具有明顯的神秘主義特征,首先表現在他對智性的推崇和解釋上。他認為,“智性是純精神的”,“在智性和欲望之先有一個廣泛而原始的前意識的存在”。它是認識和創造力之源,是隱藏在靈魂那原始半透明黑夜中的愛欲,以及超感覺的欲望之源。意識的種種產物和行動,思想觀念以及概念邏輯理性推理等等,都是在智性和欲望中形成。

在這種形成中,智性活動采取了確定的形式和外形。這種有生命的智性活動是“在一個半透明而富于想像力的黑夜中發展”,這黑夜與在上帝產生之前最先被創造出來的那種原始擴散之光的黑夜類似。“這種啟發性智性以其純而又純的活化的精神之光滲入意象之中,驅動或喚醒包含在它們中的可理解性。”馬利坦把啟發性智性描繪為“不斷放射出光芒的太陽”,這太陽之光是馬利坦借自神秘主義者在修煉中的體驗。

他們在靈魂黑夜中,“心見”上帝之光,其亮度幾倍于太陽的光。馬利坦充分肯定了這光的價值,認為“它的光使得我們所有的觀念在我們心中產生”,“從啟發性智性之光對意象世界的影響中生出斑狀的云彩。它是微不足道而抖動不定的初兆,然而它是無價的,朝向可被把握的概念的內涵”。(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80-84頁。)


其二,表現在馬利坦對同一性的認同上。同一性的概念也是馬利坦從神秘主義借用來的。他認為,“智性認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漸進性精神化的過程。因為智性想像力的活動,只有通過智力與在活動中被帶入精神狀態的客體的同一才能完成。”這里,馬利坦指出,阿奎那以前的學者以及阿拉伯的哲學家都認為這種智性與神的智性同一,是超然的,只有聖托馬斯認為它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本體上是完美的。

一種參與了創造神之光的內在精神之光,它通過不斷移動的純精神性而存在于每一個人中,成為每一個認定全部智性活動的原始活躍之源。馬利坦解釋說,“概念是在啟發性智性的驅動下,被智性以概念胚芽的形式自意象中得到的。智性來自概念的胚芽,它通過最重要的發展過程在自身之中生出他自己的生命之果,即它的概念和觀念。”



其三,表現在他運用這種非概念的智性活動,這種非理性的理性活動解釋詩的起源及其在詩性靈感中起的作用。馬利坦敘述詩歌創作的全過程時,運用了“詩性直覺”、“詩性認識”、“詩性經驗”幾個重要的概念。他認為,“詩性直覺本質上是一種智性的閃現”,“是智性的非概念生命幽深中的一種創造衝動”,所以它既是認識性的又是創造性的。

這種創造性的直覺“是一種在認識中通過契合或通過(產生自精神的無意識中的)同一性對它的自我和事物的隱約把握”。“詩性認識是一種經由傾向和同一性的特定認識,是一種經由表達情感的同一性的認識。這種表達情感的同一性,本質上與精神的創造性有關,他傾向于在作品中表達自身。”它“以一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方式自詩人的思想中產生,然后以一種感覺不到、然而又是強制性的和不可違背的方式出現在意識中,提示自己的存在,但并不表達它的存在。”而“詩性經驗”則是“浮現在精神前意識界限之上的一種隱約的、無法表達而動人的認識狀態”;“在智性中,來自靈魂的靈感成為來自概念的理性靈感,即詩性經驗。”(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31, 2021 at 12:08pm

(續上)馬利坦對比了詩性經驗與神秘經驗的異同。他肯定這兩種經驗都在精神的前概念或超概念的、具有活力的神秘之源中誕生,彼此接近并都靠近靈魂的中心,通過無數方式彼此交叉和互相交換。但是詩性經驗較之神秘經驗所涉及的范圍不同。詩性經驗涉及創造性的世界,而神秘經驗則涉及超然物外的個體中的事物的原理。兩者獲得的隱約認識在程度上有所區別,神秘經驗所獲得的隱約認識較之詩性經驗所獲得的隱約認識來得更隱約,更具決定性和穩定性。它們所依賴的同一在產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詩性經驗通過它特有的同一,并借助激起人奧秘的幽深處的主觀性而產生。神秘經驗則有自然的神秘經驗和恩賜的(即有神的)兩種。這兩種神秘經驗所特有的同一是一致的,但方式不同,前者通過自我不可言喻地被觸動的虛空智性的透視而發生;后者通過博愛——一種連接靈魂與上帝的,不但超越情感而且超越人幽深處的主觀性而發生。(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83頁。)

在論及詩性經驗時,馬利坦將其分為詩性經驗的產生和表達兩部分。兩者合起來完整地描述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


詩性經驗的產生分為收縮和統一的寧靜階段和舒張的給出階段。馬利坦認為,詩性經驗涉及靈魂的某種狀態,即“在平靜中聚集在一起的靈魂的全部力量處于一種實質性狀態和休眠的活力狀態”,“這是一種對靈魂的所有活力的專心,平靜而鎮定的專心,毫無緊張感”。人從靈魂的所有力量的單一驅動中退回到它們的根本生命力之中。這時,詩性經驗進入第二階段,一種單一的運動產生了。它似在沉默積聚之后靈魂中心發出的喘息,給出了人“寧靜的神秘的幽深處”隱藏的一切事物。


詩性體驗的表達也分為想像和情感的第一階段和創造性智力選擇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短暫的和有傾向性的,它朝向語言表達的目標。這表達首先是通過自然符號(它們是想像和情感的推進)的瞬間表達,然后過渡到以語言表現出來的社會符號。創造性智力的首要任務是對自發地涌現出來的詞語進行選擇。



蘇布爾和馬利坦在闡釋詩歌的創作過程時,都使用了神秘主義的語言,但是他們兩個誰也不是神秘主義者,只是借助了或認同于它的基本觀念。確切地說,他們都曾信仰宗教,與神秘主義有直接的關連。蘇布爾從小就對宗教抱有虔誠的情感,并有過蘇非靈修的初步體驗。信仰的虔誠引導他在大學期間參加了穆斯林兄弟會,并積極參與該會的宗教和反帝愛國活動。脫離宗教多年后,對人的全面思考引導他又重新審視宗教,將注意力集中到人從無真理、無生氣、令人厭倦的世界里的解脫,以及人精神的建設之上。1961年,他在有關人的文章中說,“人的解脫可賦予生活意義,而生命的意義在于人精神的崇高。”馬利坦像蘇布爾一樣都從小受到宗教的熏陶,后來經由新教改宗羅馬天主教。他曾潛心研讀中世紀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即聖徒托馬斯)的著作,對托馬斯主義作出重要貢獻。他于40年代中期與教皇過往甚密,晚年隱居法國圖魯茲修道院。40年代末,馬利坦研究伊斯蘭神秘主義,寫出“自然的神秘性和伊斯蘭文化中超自然的神秘性”一文,收入馬利坦《宗教科學研究》(1950)之中。



這兩位在各自的實踐中都非常強調理性,重視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著名思想家的論述,借鑒各國詩人的實踐,能夠兼收并蓄。由此,他們都發現了宗教、哲學和文學的相通之處。蘇布爾堅持認為,“宗教、哲學和藝術是人為實現超越自我的人道主義而做出的三種努力”。他一再強調藝術對人認識自我的重要作用:若沒有愛情詩人,人便不知何為愛;若沒有蘇非的沉思,人無法知道何謂神愛;沒有奧賽羅怎知何謂嫉妒;沒有哈姆雷特又何以知瘋狂。他相信“存在的目的是要讓善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戰勝邪惡,以便返回到他的純潔無邪……人的責任是建設寰宇,凈化寰宇,將理智滲透于物質之中,實現均衡協調,最終將他的成績交到安拉的手中,作為人有權生活在大地上的證明。”(註:蘇布爾《我的詩歌生涯》,貝魯特,讀書出版社,1981年,第121頁。)馬利坦則在他的前言中說明,他把理性和智性作為同義詞使用。而理性的意義并非只是邏輯意義上的理性,它包含一種更為深奧的——同時也是更為晦澀的——生命;當我們越是力圖揭示詩的活動的幽微之處時,這生命便越是顯現在我們面前。詩迫使他考慮智性在人類靈魂中的神秘源泉,考慮它以一種非理性(不是反理性)或非邏輯的方式起作用。他認為但丁離開了宗教觀點,《神曲》就不可能寫出來。“神學信仰,這個最神聖的信仰本身,已經通過創造性情感和詩性認識的媒介進入作品,并通過了創造性天真的超然無執的湖面。”(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5-16頁。)


雖然這兩人都使用神秘主義的話語,認同在靈魂的幽深之處存在著一種前意識的活動,認為那是一種閃爍著創造性生命光芒的存在,但他們確也不約而同地放棄柏拉圖式的“靈感”,只不過在具體的解釋上又有許多不同之處。馬利坦明確指出,這種廣泛而原始的前意識生命的隱蔽作用先于智性和欲望。蘇布爾的解釋則較為含混,他把這前意識稱為“潛在的理性”,把靈感稱為“念頭”。
(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November 1, 2021 at 3:15pm

《詩歌的神秘主義闡釋—蘇布爾與馬利坦的比較》(續)他們兩人的不同還體現在關于詩歌創作三個階段的論述上。馬利坦的詩性經驗收縮階段表達了蘇布爾涌起階段所必須的心靈的寧靜狀。照馬利坦的說法,收縮和統一的寧靜階段指人在平靜中聚集在一起的靈魂的全部力量處于休眠的狀態,人從靈魂力量的單一驅動中退回到它的根本的生命力當中。這單一短暫的運動,即是來自靈魂中心的在沉默凝聚之后的一個“喘息”。喘息有時是感覺不到的,但卻是強勁有力的,通過喘息的一切事物是在從容和愉快的舒張中被給出的。馬利坦所說的這一種短暫的運動——喘息,即是蘇布爾所指出的“心靈有所動”,閃現的光亮留下清晰的圖象或思路,為詩開辟了道路。

蘇布爾的變化和達到階段,則等同于馬利坦的詩性體驗表達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蘇布爾認為心靈在不斷提升,對安拉秘密的認識不斷增多,并實現詩人與自我的分離。馬利坦則詳盡地解釋為:在舒張狀態下,詩性體驗在啟發性智性之光的照耀下被喚醒,它不斷伸展,不斷運動,將靈魂所獲得的所有昔日體驗和記憶珍品呈現出來,并釋放出一種含義或一種旋律,一種源泉狀態中的最初的旋律。馬利坦把這種既是想像性的、又是情感性的詩性直覺稱為“直覺的推進”或“動力的突發”。舒張階段給出的,有時是一陣風暴般的事物,有時是旋律般的東西,有時是言詞的迸發。


蘇布爾的第三階段“返回”,大抵與馬利坦的詩性體驗的第二階段“智力選擇”相同,都是智性發揮的階段。馬利坦在其中加進了音樂的因素,認為這時智力既傾聽詩性直覺,又傾聽直覺推進的音樂。馬利坦對人內在音樂性的揭示是與眾不同的。靈修者認為,人的心靈是依著各自的靈修等級,發出不同頻率的震動和旋律的。馬利坦以為,創造性智力的首要任務是對自發地涌現出來的詞語進行選擇,考慮詞語的組合、估價和衡量一切。它包容所有的耐性和準確以及所有技巧的功效。(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88-189頁。)


他們在敘述過程中都提到了神光。神光也是靈修者的體驗,在三大宗教的經書中都有記述。蘇布爾描述的“閃光、光亮”屬于靈修者最初階段出現的光現象。馬利坦描繪的似“一輪不斷放射出光芒的精神太陽”的“智性之光”,則屬于較高階段的光現象。至于見主時的光,則幾倍甚至幾十倍于太陽光。馬利坦確認,這個光能使得所有的觀念在人的心中產生。他們也都強調“冥思的寧靜”必不可少。馬利坦將這寧靜比作一股洪水,“它使得沐浴其中的思想得以更新、恢復活力和凈化。”而“詩人特性的發展也取決于那個瞬間的喘息和每一個詩人的氣質、自然傾向以及他對精神寧靜的接受力和忠實程度。”


蘇布爾雖然不像馬利坦那樣強調智性的認識過程(指詩性認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漸進性精神化的過程,但他們都重視同一過程中自我的喪失和那另一個自我。馬利坦認為,“詩歌的自我是實體的關于生命之愛的主觀的深奧,它是創造性自我,一種作為行動的主體,表示精神作用特有的透明度和達觀性。”“詩中的自我是具有獻身精神的主體”,“似聖人之我”,“詩人的自我消失在創作性自我之中。”“創造性自我既不斷地展現自我,又不斷地犧牲自我”(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118頁。),它是超然的。

蘇布爾強調自我凈化的重要,指出,詩人一旦戰勝自我便達到目的。如果自我抗拒便不能自我脫離。他們都提出詩人要順從,于自然而然中接受上蒼的饋贈。馬利坦還提出了一個“創造性天真”的概念,以表達注視事物時全然的單純和信任,既相信種種事物給予他的每一次讃許和啟示,也相信他的感情以及他對難以言傳的自我的真實的表達欲望。與此同時,天真也意味著原始未鑿的純潔。這種創造性天真不是道德的純真,而是屬于本體性質的。馬利坦還以此來解釋詩人的道德與本體誠一純凈的錯位。因為當詩人處于創作中的本體誠一和純凈中時,他“靈魂的全部力量在通常的狀態中得到統一,這種永恒的狀態是詩性經驗所特有的。”(註: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第276-281頁。)詩人作品中純潔的賜予能使人在美的體驗和人類靈魂方面有所發現,從而讓時間沖刷掉詩人的一切罪過。


總之,不論是馬利坦還是蘇布爾,他們都把詩歌視為人類精神的創造性活動,它的產生過程揭示出事物的內部存在,與人類自身的內部存在之間的相互聯系。馬利坦用了三百多頁篇幅詳盡系統地闡述他的理論,用了許多專用術語,比較費解;蘇布爾只在其詩歌經驗中作為一節來敘述,線條較粗,但簡明易懂。盡管如此,一位詩人和一位學者,他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變化背景下的共同發現,卻有著不容忽視的啟發意義,值得重視和探討。

(註:蘇布爾《我的詩歌生涯》,貝魯特,讀書出版社,1981年,第10頁。)(李琛,1998,《詩歌的神秘主義闡釋—蘇布爾與馬利坦的比較》,刊于《外國文學評論》1998 年第 03 期 第 49-56 頁,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陳明發企業創造力魔課師札記:馬利坦·階段5的人的意識

陳明發博士文創慕課の社會心理學的大師們

陳明發博士文化產業慕課札記:馬利坦·人的意識覺醒階段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11, 2021 at 4:49pm


(續上)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非常高興本書的中文版面市,我也很願意為中文版撰寫隻言片語,介紹我自己出書之後的經歷。根據自己摩托車修理工的經歷寫了一本書,並因為這本書被邀請與政府官員們一起吃飯,這整件事讓人感覺很是不同尋常(有時候,為了參加此類晚宴,我要費上大勁才能將自己的雙手洗得乾乾凈凈)。來自其他國家的哲學家有時會到我的工作室來,此時我不得不提醒他們走路時多加注意,別被空氣軟管給絆倒了。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我在書中提出的那些觀點已經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這讓我很受鼓舞。我也希望中國讀者們能夠結合自身的環境,來探究如何應用書中的觀點。

2011年夏季,我曾在北京北海公園遊玩,並逛了附近的幾條胡同。路上我遇到一位男子,他有一輛敞篷的手推車,裏面擺放著眾多自行車零部件和修理工具。他的修車攤就擺在馬路邊,而且似乎一直就佔據著街角這塊地方,服務對象主要是住在附近的街坊鄰居。

他工作起來自信滿滿,基本上不說話。他的舉止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做生意,好像根本沒有必要去推銷自己的服務。他身上也沒有任何企業的標誌。我很難想像,如果他和其他人一起身著統一的工作服走在街上,嘴裏吆喝著某家公司的口號,會是什麼樣子。他提供的服務不用多加宣傳,也沒有必要宣揚什麼高尚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已經找到了一種謀生的方式,用不著滿嘴廢話。為什麼在當今的社會裏,這會讓人感覺是一種傑出的成就呢?

中國和美國一樣,年輕人都被灌輸只有上大學未來才有希望。但在家人做出許多犧牲,花了大把金錢之後,他們只是發現自己必須同大量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沒有那麼多的工作機會在等待著他們。他們難以體會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是什麼感覺,因為工作中存在各種高深莫測的力量,而且其中的因果關係可能太過隱晦難懂。

本書探討的就是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從像那位修車師傅這樣的人物入手尋找線索,幫助我們懂得人類繁榮發展的要素。那位修車師傅靠的是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面對像“這輛車沒事吧”這種問題,他的回答直截了當,根本不用去考慮什麼辦公室政治,無需受制於什麼中央權力。每天工作結束後,他可以看到自己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為自己解決的那些問題而自豪。

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來探尋人們對工作的感情變化,例如逐漸對質量有了一種情感依戀,或者對虛有其表的工作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是什麼激勵了人們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深入鑽研自己手藝的細節?這是一種有悖於當代文化的行為,在這個有時只注重速度的社會裏,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每個國家有各自多種多樣的傳統在抗拒著超級資本主義的精神。德國人以注重細節質量聞名,意大利人以堅持精美的設計聞名。在中國的鄉下,我曾看到人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手頭的東西即興進行創造。例如,農民使用車用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焊接摩托車的貨架,而貨架的原材料就是用作混凝土鋼筋的鋼管。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這位農民的智慧的話,就能從中領悟重要的道理。

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如果工作讓人變得比較髒,必定是在幹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在傳統上,我們在“知識工作”和手工勞動之間樹立了一條分界線。但任何真正幹過技術活的人都知道,這條分界線就是一個錯誤。在做手藝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而這種腦力勞動也是相當不平常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到這點事實,就能深刻地懂得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們。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by Matthew Crawford,2010, Penguin Book NY,《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Comment by iPLOP on April 5, 2021 at 11:58am


石黑一雄·一個關於表演的小秘密

“讓我告訴你個小秘密,”嘉德納先生突然開口:“一個關於表演的小秘密。一個老手的絕招。其實很簡單。你得對你的聽眾有所掌握。是什麽並不重要,但你得對你的觀眾有所了解。要有點什麽能讓你在心里,知道今晚的觀眾與昨晚的有所不同。比如說你在密爾沃基。你得問自己:密爾沃基有什麽不同?哪里特別?和曼德森的聽眾有什麽差異?要是想不出來,就一直想,直到有答案為止。密爾沃基、密爾沃基。密爾沃基的豬排很不錯。這點有用,就從那里出發。你不必對他們說什麽,但當你開口唱時,這些東西都在你心里。在你眼前的這些人,可是吃慣上等豬排。說到豬排,他們的標準可是很高。了解我的意思嗎?用這種方式,觀眾變成你了解的人,你能夠為他們演奏的人。唔,這就是我的秘訣。必成老手。” (石黑一雄2009年作品《夜曲》(Nocturnes)の 抒情歌手 Crooner)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7, 2021 at 3:47pm


周憲《和諧的視覺文化生態》


當代視覺文化出現一種悖論性現象:人為設計的視覺形象膨脹,而自然形象匱乏。於是,人們從刻意策劃的人為形象文化中,逃避出來而親近自然,便成為一種潛在需求和衝動。視覺文化的生態和諧,是一個必須注意的文化問題。(見周憲《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ne 21, 2011 at 6:50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