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馬來西亞檳城攝影家 Wang Cheang Lim
作品題目:喬治市街景

《愛墾文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7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December 10, 2021 at 4:33pm

范宜如·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
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

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常常把原來習得的記憶和資源帶進自己的紀錄中,所謂『耳聽為虛』常常會遮蔽『眼見為實』,特別是他們對異域之「異」的格外興趣,總是使他們的旅行記不由自主地把『實錄』變成『傳奇』。」

沈松僑在研究近代西北旅行書寫時則發現,西北的非漢人群,往往被美學化、浪漫化為體現國初本質的表徵,也成為旅行者國族主義鄉愁情懷(nostalgia)投射的對象。將「惰劣」習性詮釋為「特富詩意」的理想生活方式,對於青海番民嚴守居喪不歌不樂之古制,以「禮失而求之野」的說法大加稱揚,對未受「文明」污染之「自然」充滿嚮往之情。我們在《廣志繹》一書也看到這種視邊境為「樂土」的雙重視野。從以上二位學者的研究,或許顯示了古代中國文人依違於蠻荒與樂土之間的觀看之道。

永昌即金齒衛。金齒者,土夷漆其齒也。諸葛孔明征孟獲,破藤甲軍,今其夷人漆藤纏身,尚有藤甲之遺。余聞之同年保山令楊君文舉也。其初祇南征一軍處於此地,謂之諸葛遺民,今則生齒極繁。然其地乃天地窮盡處,而其人反紅顏白皙,得山川清麗之氣,而言語服食悉與陪京同。其匠作工巧,中土所無有,皆樂土也。(卷五〈雲南〉,頁388)

此處夷人的外在特徵是金齒,然外貌「紅顏白皙」,與所處之地在天地表以為中嶽。山有一十九峰,峰峰積雪,至五月不消,而山麓茶花與桃李爛熳而開。東滙洱河於山下,亦名葉榆,絕流千里,沿山麓而長,中有三島、四洲、九曲之勝。春風掛帆,西視點蒼如蓬萊、閬苑,雪與花爭妍,山與水競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點蒼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飛流下洱河。而河崖之上,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無一壠半畝過水者,古未荒旱,人不識桔橰,又四五月間,一畝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麥,名「甸西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門扃院落捍之即為塘,甃之即為井。謂之樂土,誰曰不然?余遊行海內徧矣,惟醉心于是,欲作菟裘,棄人間而居之,乃世網所攖,思之令人氣塞。(卷五〈雲南〉,頁387)

這段風景描述營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處境,以全景式的角度標示大理重要的地標:點蒼山與洱河,並以季節的變化(峰峰積雪,至五月不消)、流動的視點(一峰一溪飛流下洱河)、物像的映照(雪與花爭妍,山與水競奇,雨以插禾,晴以刈麥),引發觀者的愉悅感受。而大理居民置身此地,也成了自然景觀的一部分。「甸西晴雨」一詞又彷彿是作者家鄉的文化語碼,具有江南水鄉的氤氳美感, 呈顯了王士性對於人與自然的主從關係的審美判準49,也表述了個人所嚮往的生活場域-處於邊境,卻出以日常的鄉居形貌。

所言「謂之樂土,誰曰不然」,可說是王士性「地方感」的呈現。他的「存在感」與此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融互動,進而成為「生是人與空間的互動所織綜的意義世界。


五、結論
(一)「身所見聞」的寫作策略

馮夢禛〈王恆叔廣志繹序〉有言:「恆叔自言,他人所述,每每藉耳為口,緣虛飾實,余言則否,皆身所見聞也。」強調親身的見聞,使得本書的寫作形成一種紀實性的日誌形貌,或可稱為「輿地類遊記」51。王士性也自述《廣志繹》此書何以有〈夷輯〉之什:「夫夷也,而獨系之以輯何?蓋天下未有信耳而不遺目,亦未有信目者而不遺心,故每每藉耳為口,假筆於書。……敢自附於近代作者之習乎哉?故不得之身而得之人者,猥以輯云爾矣。」強調「身所見聞」,若「得之人者」則以「輯」名篇。雖然〈夷輯〉之什今已亡佚,卻可見出王士性固著於「真實」與「事實」的寫作原則。

真實不必然客觀,但王士性本著求真的態度,沿途辨析昔日所聞之「事實」;如卷四〈四川〉「李太白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知者以為棧道,非也。乃歸、巴陸路,正當峽江岸上,峻阪巉巖,行者手足如重累。」辨明蜀道之難行不在棧道,而在於陸路難行。並補述今日的景況,仍是「蜀道難」:「至今道路寬夷,不病傾跌。為是歸、巴郡邑僻小殘憊,不足供過客之屐履,攜家行者,苦於日不完一站則露宿,少停車之所,又荒寂無人煙聚落,故行者仍難之。」強調個人「在場」的親「河水險惡,不可用舟,又不能成梁,乃以鐵索引之,鋪板於上,人行板上,遇風則擺蕩不住,膽怯者坐而待其定,方敢過。余在滇中見漾濞江、怒江亦有此橋,皆云諸葛孔明所造也。」(卷五〈四川〉,頁374)又如蜀地「江行在兩崖間,自四月至九月,石險水深,行人不敢渡,為其湍急,舟一觸石則如齎粉。

(范宜如·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國文學報第四十二期頁121-151 [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December 7, 2021 at 7:24pm

(續上)蜀舟甚輕薄,不輕又難為旋轉。諺云:『紙船鐵艄工。』蜀江篙師,其點篙之妙,真百步穿楊不足為喻。舟船順流,其速如飛,將近崖石處,若篙點去稍失尺寸,則遲速之頃轉手為難,舟遂立碎,故百人之命懸於一人。」(卷五〈四川〉,頁368)前一則寫惡水上的鐵索橋,遇風則擺蕩;下一則透過篙師點篙之妙寫水之湍急與舟行之艱難;這些身體實然的經歷,一如德國哲學家施密茨(Hermann Schmitz)所述:「任何有正常感知能力、思維健全的人,都要同黑暗、寧靜、空洞的空間、時間(比方說藉助聲音和運動),以及天氣式的氣氛,及天氣的視覺氣氛(如晴朗的早晨、寧靜的夜晚、雷雨氣氛)和情感(如歡鬧、尷尬、及極度的或過分的嚴肅、深沉的憂鬱)打交道,還特別要真實地,或更敏銳更迅速地同諸如色彩、聲音、場所這樣的事態(Sachverhalt)和情景(Situation)打交道。」52這種「身體式的個人處境」53也是紀游書寫中可以深入體察的一個角度。

(二)博物與瑣言的寫作面向

王士性宦遊中國諸省,其「地理書三種」54各有其寫作的焦點。《廣志繹》的寫作面向在內容方面有如博物志,表述形式則為瑣言55。尤其在西南諸省部分,論及地名源由,多帶有民俗傳說的趨向。如「雷州,州以雷名想炎海陽氣所伏藏,變為蠕動之物,此造化所不可曉者。」(卷五〈廣東〉,頁364)或「(瓊州)黎人其先無世代,一日雷攝一蛇卵墮山中,生一女,歲久有交趾蠻過海采香者,因與為婚,生子孫,此黎人之祖,故山名黎母山。」與五嶽遊草的雲南書寫相較,即可理解書寫筆調之不同:

入廟西北指,則雲間見麗江雪山。余從峨嵋望大雪山,在印度萬餘里,然旭日刺雪光,猶彷彿上余衣袂。此去麗水不千里,乃黯無色。或云此白石積成,憶近之。西指則點蒼十九峰,雄據不肯為雞足下。洱海蕩潏其前,東南巒麓參差,如風中濤,咸在杖底,偉哉觀乎,亦足雄南中游矣。(《五嶽遊草》頁149)關於麗江的描寫,《五嶽遊草》著眼於玉龍雪山的神奇壯麗,《廣志繹》則敘寫其民風異俗以及華/夷之對照:「迤西土官惟麗江最黠,其他山川險阻,五榖不產,惟產金銀。其金生於土,每雨過則令所在犁之,輸之官,天然成粒,民間匿銖兩者死,然千金之家亦有餓死者。郡在玉龍山下,去鶴慶止五十里而遙,然其通中國祇一路,彼夷人自任往來,華人則扣關而不許入,一人入,即有一關吏隨之,隨則必拉以見其守,見則生死所不可知矣,故中國無人敢入者。」 (卷五〈雲南〉,頁387)除了呼應前言「獵奇」的眼光,也可以看出王士性的寫作基調。

我們未曾體驗的事件和事物。」56旅行,究竟是放寬了自我的視界?還是強化了自我與異己的差異?本文的以《廣志繹》西南諸省之部為探討中心,一方面從王士性的背景(籍貫浙江,廣義地說即是江南人、身分政府官員)審視他如何看待邊境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從其書寫的面向呈現他對異文化的觀看之道。當《四庫全書總目》將此書置於史部地理類存目,這些「奇觀」與「異事」就納入了「地理事實」;「其體全類說部,未可盡據為考證也。」的說法又視此書為稗官野史的想像之筆,因此它可以是古代中國的「古典知識」來源,又可視為編織異文化圖像的個人經歷。游移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旅行敘事,《廣志繹》創造了閱讀的可能性。這本著作,在紀實文字的表述之下,涵融想像的邊界。藉此,我們也可以重新思辨「旅行書(記)」的形式與內涵,對於晚明以來勃興的「地志」書寫,也可以有新的研究面向。(下續)(范宜如·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國文學報第四十二期頁121-151 [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December 2, 2021 at 4:47pm

(續上)徵引文獻

(一)專著

《五嶽遊草》,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年馮甦刻本。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Ben Highmore 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05。

David Feterrman 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Ethnography:Step by step),臺北:弘智文化,2000。

王志明譯,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_Strauss)著《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1989 56  

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導論》(How Societies Remember? University Press,198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頁2。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

王建元《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2003。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二五一冊。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7。

周振鶴編校《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1993。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2005。

徐建春、梁光軍《王士性論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 University Press,198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麥田,2005。

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著,韓少功譯《惶然錄》,臺北 :時報文化,2001。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麥田,2004。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新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1997,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2005。

鄭焱《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05。

顧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左岸文化,2004。

(二)期刊論文

Emma Jinhua Teng,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1683-1895,Cambridge,MA.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Chapter2”Taiwan as Living Museum:Savagery and Tropes of Anachronism”。

Mary Louise Pratt,Imperial Eyes: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毛文芳〈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3 期,2000 年9 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 期,1999 年7 月。

王學玲〈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東北文士之「絕域」紀游〉,《漢學研究》,24 卷2 期,2006 年12 月。

石守謙〈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第92 期1993 年12 月。

衣若芬〈瀟湘八景-地方經驗‧文化記憶‧無何有之鄉〉,東華人文學報第9 期,2006 年7 月。

何乏筆〈氣氛美學的新視野〉,當代第188 期,2003 年4 月。

宋美王華〈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中外文學第26 卷第4 期,1997 年9 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 期,2003 年9 月。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第26 卷第4 期,1997 年9 月,頁84。

李躍軍〈淺論王士性的旅遊觀〉,台州師專學報,第21 卷第4 期,1999年8 月。

覃影〈王士性對滇雲史地的考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6 卷第6 期,2004 年11 月。歷史學報第37 期,2006 年6 月。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2005 年第1 期。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台灣人類學刊第1 卷第2 期,2003 年12 月。

施懿琳〈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崁集》的台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6 年12 月。

胡曉真〈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 期,2006 年9 月。

徐建春〈王士性研究三題〉,浙江學刊,1994 年第4 期。

徐建春〈徐霞客與王士性〉,浙江學刊,1992 年第4 期。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26卷第4 期,1997 年9 月。

陳建勤〈論游道-明清文士旅遊觀研究之一〉,旅遊學刊,2000 年4 月。

楊雅惠〈行旅與問道:宋代詩畫中由地理經驗到意蘊世界的轉換〉,「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2000 年5 月。

葛兆光〈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收入《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 卷第2 期,2000 年7 月。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27, 2021 at 9:53pm

[唐]張旭《春遊值雨》

欲尋軒檻列清尊,江上煙雲向晚昏。

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18, 2021 at 2:03pm

旅遊考 [南北朝]沈約《悲哉行》
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曉凝津。
時嚶起稚葉,蕙氣動初蘋。
一朝阻舊國,萬里隔良辰。

解說

旅遊:外出旅行遊覽。

媚:嫵媚。明媚。
年春:新年的春天。來年春天。
遊人:遊覽遊玩的人。
徐光:柔和緩慢的春光。徐徐的春光。

旦:早晨。

垂彩:垂下光彩或彩色。
和露:和熙的露水。春天的露水。
曉:拂曉。
凝津:謂天地精靈之氣相合而凝成津液。

時嚶:應時的鳥啼聲。嚶,象聲詞,形容鳥叫聲或低而細微的聲音。

稚葉:稚嫩的樹葉。
蕙氣:蕙草的香氣。
初蘋:初期生長的白萍。
一朝:一旦。某一天。

阻:阻斷。

舊國:舊時的國家;故國。故鄉。
隔:隔斷。
良辰:良好的時辰。美好的時光。

白話譯文


行客留連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遊人。早晨散開的陽光垂下霞彩,晨露在津渡旁凝結。嫩葉間不時傳來鳥鳴聲,帶着蘭花香氣的風吹動着水面的浮蘋。可是我正遠離故國,在這美好的時節裏與它相隔萬里啊。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
是齊、 梁文壇的領袖,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説,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的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作有《宋書》、《沈隱侯集》輯本二卷。又曾著《四聲譜》、《齊紀》等,已佚。(百度百科)


愛懇註:
在中國歴史上,這首詩是較早(南北朝)出現“旅遊”一詞的文獻。


延續閱讀 》旅遊體驗誌 (1)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Khalak Khalayak

《文學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17, 2021 at 8:53pm

[唐]賈島《旅遊》

此心非一事,

書劄若為傳。

舊國別多日,

故人無少年。

空巢霜葉落,

疏牖水螢穿。

留得林僧宿,

中宵坐默然。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October 28, 2021 at 10:15am

[唐]岑參《感遇》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發。

未及得采之,秋風忽吹殺。

君不見拂雲百丈青松柯,

縱使秋風無奈何。

四時常作青黛色,

可憐杜花不相識。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October 27, 2021 at 12:07am

[唐]皎然《送張彜歸長沙》

早聞淩雲彩,謂在鴛鷺儔。

華髮始相遇,滄江仍旅遊。

策名忘茍進,淡慮輕所求。

常服遠遊誡,緬懷經世謀。

片帆背風渚,萬里還湘洲。

別望荊雲積,歸心漢水流。

蘭苕行采采,桂棹思悠悠。

宿昔無機者,為君動離憂。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October 22, 2021 at 9:39pm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

忽必烈汗下令在大都

造一座富麗堂皇的逍遙宮:

那裏有聖河阿爾夫

從深不可測的洞穴深處

流入不見天日的海中。

 

於是方圓三十里的沃土

修起圍墻、 建起樓臺無數:

那裏有花園, 園中流水閃清輝,

還有雜花生樹, 樹樹散清香;

還有森林, 古老與群山同歲,

林間茵茵草地, 鋪滿了陽光。

 

但是, 啊! 那充滿幻奇的深谷,

順著青山而下, 橫過一片雪松!

蠻荒的所在! 神聖而又令人迷惑,

仿佛是下弦月下面一位美婦

常來這裏為惡魔戀人悲慟!

 

又從深谷騰起喧囂, 日日夜夜,

似乎大地在急促粗重地呼吸,

那是個巨大的水泉時時噴湧:

急湍的水柱不時間斷地沖到上空

濺起大塊碎石猶如彈起的冰雹

又像連枷擊打谷粒四處迸跳: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October 21, 2021 at 9:52pm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續)

然後在翻轉跳動的巨石中間,

它頓時傾身投進聖河的深淵。

 

聖河奔流,穿過山谷和叢林,

一二十里行程迷離、千回百折,

於是抵達了人不知其深的洞穴,

躍進死海,挾著一片喧騰;

喧騰中忽必烈聽見遠方傳來

祖先預言戰爭之聲如同悶雷!


逍遙宮之影,

飄浮水波中;

音響交錯清可聞

來自噴泉和溶洞。

這非凡的構思真是鬼斧神工,

陽光和煦的逍遙宮裏有冰雪洞 ! 


一位少女撫豎琴,

我曾相見在幻夢:

阿比西尼亞姑娘,

彈的豎琴好悠揚,

歌唱阿布拉山峰。

倘若我能在心中

復活她和諧的樂聲

它將使我的歡欣如此深沈,

我定要用激越悠揚的音樂,

在空中築起那座逍遙宮

那充滿陽光的宮闕! 那冰雪洞 !

聽見音樂的人都會看見它們,

人人都會高呼:當心 ! 當心 !

 

他的目光炯炯, 他的頭髮飄動

環繞他三重, 圍他在圈中,

誠惶誠恐, 快把眼睛閉上

因為蜜樣的露一直是他的食糧,

他還一直飲用天堂裏的瓊漿。

(陸永庭 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