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8

札哈哈蒂:早期我們非常注重空間需求與基地之間的連結,并以非傳統的方式處理,而每一項詮釋都能帶給我們其他東西。我們曾經常發明新的規則。現在我們已經發展了一套可以當着根本的東西,做過的東西皆可好好利用。(Photo Appreciation: MAGIC TULIPS by Marco Marotto)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 Zola on December 9, 2021 at 9:44pm

(續上)克雷斯韋爾透過地方的發展史,將眾多研究者的地方研究總結成三個層次,即描述取向、社會建構取向和現象學取向(pp. 85~86) [8]

地方的描述取向主要表現在區域地理學的研究上,對區域的描述也一直是地理學的研究方式。2060 年代以前的地理學大多「沈迷於個別特色」,核心詞語不是「地方」,而是「區域」。區域地理學家特有的操作模式,是非常詳細地描述地方/區域,以岩床、土壤類型和氣候開頭,以「文化」結尾(p. 29)[8]。作者回顧地理學的早期發展史發現都沒有「地方」的一席之地,雖然有時候使用「地方」這個詞語,但是只是作為「空間」「區域」「地區」的近義詞而已。這一時期的地理學研究關註的是區域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以便能夠把這一區域和那一區域區別開。作者認為這一層次的研究「表現了對於我們所看見的世界表面的關懷」(p. 86) [8]

地方的社會建構取向體現在眾多學者的觀點中。哈維(David Harvey)關注的焦點是資本主義社會背景是:地方並未具有自然而明顯的意義,反而是有某些比其他人更有權勢的人,定義了何謂適當,何謂不適當,從而創造出地方的意義(p. 47) [8]。作者總結:這是馬克思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後結構主義者可能采取的研究取向。

就現象學取向的地方研究而言,段義孚、雷爾夫等的觀點是典型代表。段義孚、雷爾夫等人以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發展了地方的內涵,認為地方表達了面對世界態度的概念,強調的是主體性和經驗,而非冷酷無情的空間科學邏輯(p. 34) [8]。段義孚認為地理學就是研究作為人類家園的地球,抽象的空間科學忽視了很多豐富的人類經驗,「家」就是一個典型的地方。雷爾夫則探討了「地方與無地方性」的主題,指出現代社會的移動性,旅遊業和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等都是產生無地方性的原因。

這一層次呈現的是地方對於人類普遍、深刻的意義感。

顯然,我們不能用孰輕孰重來簡單評價這三個層次的研究,也不能一刀切開割斷它們之間的聯系,這三個層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的是地方內涵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三個層次之間以及層次與層次的中間地帶對於「地方」這個綜合復雜的概念來說都非常重要。

綜觀地方的發展歷程,自段義孚等將地方與經驗、意義和文化聯系起來之後,地方概念不斷發展,學者們致力於對這一複雜概念的不斷探索,地方觀從在世存有到社會建構,從封閉、靜止、單一到開放、變遷、多元,從地方到無地方,從區域到全球,地方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絲縷聯系,均被學者敏銳捕捉並加以深入探討。而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將眾多觀點梳理呈現出來,所以我們在書中看到了豐富全面的「地方觀」。


3.2. 觀地方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的案例解析同樣精彩紛呈,地方是存有論的地方,也是認識論的地方。

書中頗多將「地方」作為分析工具來觀看世界的例子,宏觀尺度如全球、國家,微觀尺度如社區、家庭;於群體而言,如國族、同性戀、難民、遊民等,當然亦可透過個體案例來審視地方,以下略舉一二。

譬如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初,搬著自己的行囊,邁進宿舍,找到相應的床和櫃子,然後將寫有自己名字的書籍、使用多年的筆袋、臺燈、水杯、飯缸等一一擺放,也許舍友還會為宿舍取個大家都認可的好聽的名字,然後宿舍這個空間就與大學生活的種種經歷聯系在一起了,慢慢地這個曾經屬於其他陌生同學的地方,就開始成為「我」的地方了。從此,這個地方將對「我」產生意義,這裏將會有許多與「我」有關的歡樂悲喜的經驗。

當「我」畢業要離開的時候,肯定會對它依依不捨,甚至多年以後,它還有吸
引「我」再回來看看的魅力。當「我」再次回到這裏時,它還能勾起「我」對往昔的種種回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已經深入到地方的涵義中去了,命名、使用、生活於此,「我」創造了一個地方,賦予它經驗、意義和情感,這個小小的空間充當了大學生在校期間「家」的角色。

段義孚認為地理學就是研
究作為人類家園的地球。藉由把地球變成家,我們在許多不同層次上創造了地方。在各種尺度上創造地方的行為,被當成是創造了某種居家感受。家是地方的典範,人們在此會有情感依附和根植的感覺(p. 42) [8]。(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December 3, 2021 at 11:36am


李燕·
Topophilia:戀“地”情結 — 評《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

難民則恰恰是「無地方」之人。追述難民產生的歷史,便可知,外國人身份和跨界移動是難民的兩大特征。對於難民的接收國來說,有必要將他們識別出來,確定他們的身份,以有別於自己的國民,然後再對其進行管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難民失去了他們的地方,成為流離失所之人,為了尋求生存,他們不得不到別的國家,別人的地方去分得一杯羹,因此難民也就成了焦慮、危險、他者的代名詞,本書作者認為從地方的角度審視會發現地方在難民的建構上扮演了許多角色。在隱喻層次上,地方使我們對移動產生懷疑;在法律層面,地方使我們得以定義難民;在歷史層面,國族這種地方的建構,則使得身為外國人的難民有可能存在(p. 195) [8]

用「地方」視角來觀看世界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諸如對菲傭、同性戀、城市遊民等的「地方」解讀,這些考察具體、深入,讓人印象深刻。克雷斯韋爾基於自己對地方的深入思考、研究和全面把握,將眾多「地方觀」和「觀地方」的案例按照或時間、或邏輯的順序加以梳理,排列出地方的系譜,分析理論的同時佐以恰當的案例,許多例證的分析在國內甚是少見,新穎、獨特,且頗具啟發性和借鑒意義。


4 結語

蒂姆•克雷斯韋爾是「地方」研究的專家,正如保羅•克拉克(Paul Cloke)在本書推薦語中所言,關於地方,沒有比克雷斯韋爾更權威的作者了。作者功力深厚,對「地方」研究的情況了如指掌,該書就像一篇綜述,內容闡述全面,引領讀者在眾多研究中自由徜徉,簡潔、深入卻不晦澀。另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具有「教學法」的特點,完全可以作為一本優秀的教科書來使用,章節之間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讀者利用它便能夠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書本除了提供豐富的參考文獻之外,還將地方相關的各種資源都羅列出來,有專著、重要期刊、網絡資源等等,形式豐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還提供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對學生研究計劃、作業的點評,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範例。在國內缺乏地方研究專著的現實狀況之下,此書無疑有填補空白的作用,且譯者是臺灣學者,雖表達習慣和專業術語與大陸有一定的差異,但因文化與思維的同源和相似而使本書更容易為讀者接受和理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論和運用畢竟是國外的,用別人的鞋來套自己的腳總不會那麽合適,國內學人在吸收和借鑒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將這些地方觀本土化,使之適應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又如何運用地方觀念去審視我們的社會和群體,從而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以經世致用。

20 世紀70 年代地方概念被重新重視至今已逾40 年,地方的內涵在眾多人文地理學者的努力之下不斷發展和豐富。如今,地方概念不光在人文地理學學科範圍內被重視,也為其他學科所借鑒,如生態學、建築學、文學、人類學、傳播學等,這足以說明地方概念的重要性和持久生命力。於這本書來說,2004 年英文版出版,至今正好10 年,就在今年,該書英文版又發行了第二版。雖然早有臺灣學者將其翻譯成中文,但因為政治和空間等因素的阻隔,它並沒有在大陸獲得如「地方」概念那般被重視的地位,被閱讀和被引用的頻率都很低,即使在相對開放的互聯網上搜索,能夠獲得的信息也寥寥,故筆者冒昧推薦之。大膽借用對「地方」理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的華裔地理學大師段義孚先生著作標題中的「Topophilia」——「戀地情結」一詞為題,盼能讓此書獲得學界多一點的「戀」,相信此書亦能回報以更多的「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周尚意, 唐順英, 戴俊騁(2011) 「地方」概念對人文地理學各分支意義的辨識. 人文地理, 6, 9-13.

[2] 黃向, 保繼剛, Geoffrey, W. (2006) 場所依賴(place attachment)一種遊憩行為現象的研究框架. 旅遊學刊, 9, 19-24.

[3] 唐

[5] 陳桂秋 (2014) 地方感視角下南寧市生態環境管理研究. 廣西社會科學, 6, 42-45.

[6] 古麗扎伯克力, 辛自強(2012) 基於地方依戀原理的烏魯木齊國際大巴紮人群研究——以維吾爾族大學生為例.人文地理, 2, 73-77.

[7] 劉博, 朱竑(2014) 新創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4, 574-583.

[8] Cresswell, T., 著(2006) 徐苔玲, 王志弘, 譯. 地方: 記憶、想像與認同.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臺北.

(李 燕·Topophilia:戀「地」情結——評《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地理科學研究, 2015, 4, 9-15,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5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gser,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雲南昆明,Email: liyancj920@163.com)

延續閱讀

》韵文化:鄉韻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8, 2021 at 9:53pm

 米歇爾·柯羅《文學地理學、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近年來, 有大量研究著述( 博士論文、研討會論文與科研論文) 涉及在文學創作中的地理特征或者在文本中的空間再現。我要提出如下假設:我們正在參與一種文學地理學的湧現,這種現象可以為在法國大學界仍占主導地位的文學史研究提供補充,或與其相媲美。當然,關於文學與空間環境的關係的研究興趣始終存在,也包括在文學史的內部,但這種興趣近年來得到發展與自動生成,足以激發出新的理論與方法,或可命名為 地理詩學或地理批評。

在此,我首先要指出這種風潮興起的各種理由,隨後,我也要提到相關的一些表征,再來介紹由此啟發而發展出的不同研究方向,並闡述對其理論準則的幾點思考。我想首先把文學地理學這種研究的興起放置在法國當代知識分子生活的更廣泛的語境里考察, 至少半個世紀以來, 關於人與社會的科學越來越關注人類與社會行為在空間里銘刻的蹤跡。


米歇爾· 柯羅(Michel Collot ) ,教授,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現代性書寫研究中心(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實驗基地) 主任,法蘭西大學研究院L'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成員,法國風景視閾研究協會創辦者、負責人,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博士。出版學術專著十幾部, 主要涉及詩學與哲學的研究領域,如《身體一宇宙》《物質一情感》《神奇的地平線》等。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特聘研究員,兼任法國國際哲學學院通信研究員、國研項目主任。

([法] 米歇爾·柯羅( Michel Collot)著,姜丹丹譯 《文學地理學、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I文學地理學、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電子學刊 229-248頁)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6, 2021 at 11:15am


(續上)
語境—談到這一點,我們可以講到一種空間的轉向或地理的轉向。比如,馬塞爾·謝(Marcel Gauchet )1996年寫道: 我們參與到在社會科學領域擴展的一種『 地理的』 轉向。這指的不是受到外部存在的地理啟發的一種轉向, 而是從內部而生的一種轉向, 要考慮到社會現象的不斷增長的空間維度的影響。

這種演變首先關涉到歷史本身, 自從年鑒史學派創始以來, 歷史具有空間化的傾向, 這個學派提議把歷史調查的範圍拓展到長時段和廣闊的地理區域。因而, 費爾南· 布羅代爾( Fernand Braudel ) 提議用地理歷史 的術語來命名一個社會透過長時段與其地理範疇保持諸種關係的研究,2 世界化僅僅加強了人類社會在一些廣闊的互動區域的團結的意識。要建構一種世界史(World History, 或全球史Global History) 的傾向應當放棄直線化、單一的歷史的模型, 借助在空間一時間里重疊的多重時間性, 需要考慮到地理的因素。反之亦然,新的歷史在集體心態的演變中重新設立景觀,正如阿蘭·高貝(alain Corbin ) 對於對濱岸的欲望的調查或者西蒙· 沙瑪( Simon Schama ) 對景觀與回憶之間的關係的論述。3  而地理越來越多地容納歷史的維度,成為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 超出自然地理學的範疇。

1《新地理》專號引言, 《論爭》Ue D功故) 第9 2 期, 巴黎: 伽里瑪出版社,19% 年11—12 月版,第4 2 頁。

2 《地理歷史: 社會、空間與時間》, 《歷史的抱負》, 巴黎: 德· 法魯瓦出版社,1997 年版, 第114 頁。

3 參見阿蘭. 高貝:《西方與河岸的欲望》, 巴黎奧比(aubier ) 出版社,1988 年版; 西蒙· 沙瑪:《風景與回憶》, 巴黎瑟伊出版社,1999 年版。

在總體知識論轉變的框架里, 研究者對有關 文學地理學 的一些問題的興趣在不斷增長, 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關於1990 年以來在法國答辯或遞交的法國或法語地區的文學博士論文的近期調査表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關涉到文學生產的地理框架或者文學作品里的空間再現。

⑴這些年,也有許多研討會都致力於探討相關的問題,比如火山的想像(非洲留尼旺島,2001) ,夢想的地帶( 法國,奧爾良,2003 ),地理的靈感( 法國,昂熱,2003 ) 

3  還有許多作品與雜誌的專號對文學中的景( 法國,昂熱,2003 )觀給予特殊的關注。

4對於作為文學體裁的遊記的研究不斷增加,也包含對文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關係的重新評估。

5 這樣一種迷戀的危險就在於讓文學研究依附於一種它所陌生的學科, 但同時, 從地理學的方面來說, 地理學時常具有文化性, 也越來越對文學產生興趣, 比如伊夫· 拉考斯特( Yve S Lacoste ) 、讓-路易· 蒂西埃( Jean-Louis Tissier ) 對于連· 格拉克的研究, 這位作家本人也是1參見雅克· 列維:《地理的轉向:思考空間,為了閱讀世界》,巴黎: 貝蘭出版社,1999 年版。


2  參見筆者著: 《關於方法的簡短話語》, 《穿越博士論文》, 巴黎: 新索邦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1頁。

3  參見M. F. B osquet 與F. SylvoS 編訂: 《火山的想像》, 雷納: 雷納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El enaZayaS 主編: 《夢想的地帶》, 奧爾良: 奧爾良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arle t e B ou l ouMi 6 與I sabellee-Trivisani  Moreau 主編: 《地點的守護神:文學中的風景》,巴黎:Imago 出版社,2005 年版。

4  參見《書寫風景》專號, 《人文社科雜誌》第209 號,198 8 年1—3 月; 《風景》(I / n/Fl) , 《比較》( CoMPara) & Son ), B ern,Berlin,Bruxelles , Fran K Furtam Main,New York,OxFord ,Wien ,Peter Lan G,1999一2000; 米歇爾· 柯羅: 《風景與詩歌》, 巴黎: 約瑟· 科爾笛出版社, 2005 年版; Gius P Persan Girardi 主編: 《意大利文學中的風景》, 第戎: 法國第戎大學出版社,200 6 年版; Odrat — Claudel :《風景,對小說敞開的窗戶:浪漫時期的意大利案例》,巴黎:索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5


參見弗朗克· 萊斯特蘭岡( Frank Lestrin Gant) 的著作以及旅行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的著述
(CRLV,巴黎四大一索邦大學)

地理學家馬克· 布羅索( Marc Brosseau ) 的博士論文涉及地理小說,弗朗索瓦· 貝甘( Francois Beguin) 的博士論文涉及 視域的建構。(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2, 2021 at 3:55pm

(續上)如果人們不希望把文學地理學僅僅轉化成文化地理學的簡單的附屬品,我們也有必要關注一些作品的文學特性及其進路。這是為了更好地標誌地理批評與 地理詩學 的術語創造的特殊性,它們對應一些觀念與實踐,我會在後文中再回到這個問題。我要特別指出,地理詩學的術語在法文語境中由兩個詩人即米歇爾· 德吉( Michel DeGuy ) 與肯尼斯· 懷特 (Kenneth White ) 發明,用以強調相關的批評不過是回應在文學創作中的某種狀態, 即如今為地理空間與相關靈感賦予很大位置的狀態。這不僅僅關涉到旅遊文學, 每年都有專門的 旅遊文學節 3 , 而且關涉到一些文學體裁的整體, 其中的邊界因這種空間化的傾向而變得模糊: 戲劇一直以來與舞臺空間保持一種特殊的關係, 詩在頁面的空間里越來越展開空間, 敘事作品也日益傾向於轉化成 空間的敘事。4

這些書寫實踐與書寫形式的演變構成主要的理由,促使我為空間維度在文學研究里的一種更好的融人而做出辯護。在我看來,這三個不同的層面, 卻互為補充:首先是文學地理學,它研究在作品中製造的空間語境,這種語境同時處在地理、歷史、社會與文化的層面上;其次是地理批評,研究在文本中的空間再現, 處在集體想像與主題學的層面上; 再次是地理詩學, 研究在空間、文學形式與文學體裁之間的關係,抵達一種關於創作潛能的詩學,即關於文學創作的理論。

1參見伊夫· 拉考斯特: 《政治的景觀》, 巴黎: 袖珍書出版社,1990 年版; 讓一路易· 蒂西埃:《各種空間里的文學》,巴黎: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1993 年版。

 2  馬克·布羅索( Marc Brosseau ) : 《論地理小說》,巴黎:Harmatan 出版社,1996年版; 弗索瓦· 貝甘( Francois Beguin ) :《視域的建構: 在文學與地理中的自然、地點與風景》, 巴黎: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1991年版。

3  自1的0 年起, 由米歇爾· 勒布里斯在聖馬羅組織的名為令人驚詫的旅行”者旅遊文學節

4  我在此借用米歇爾· 德· 賽托( Michel  De Certcau ) 的表達(空間的敘事,出自《日常的發明》第1卷,巴黎:伽利瑪出版社,1990 年版,第170 頁)。

下面,我將逐一論述這三種研究方向,並舉幾個例子來闡述,提出關於其各自的位置與意義的提議。

文學地理學論述正在興起的這門學科當今的研究方向與準則之前, 我想首先向已被今人遺忘的一位先驅致敬, 他就是安德烈· 費雷(andre  Ferre ) 。

他曾撰寫過一篇題為《馬塞爾· 普魯斯特的地理學》的博士論文1,還與皮埃爾· 克拉哈克( Pierre Clarac ) 在伽利瑪出版社聯合主編出版七星圖書館叢書中的《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一版。

 2 假如說是一個普魯斯特專家發明文學地理學的提法,這不是一種偶然,因為《追憶似水年華》探索屬於( 我們的) 內心土壤里的深層礦藏的地點⑴以及時間本身。

在一部名為《文學地理學》的篇幅很短的作品里,安德烈· 費雷提到一個顯明的事實,即讓人了解在文學史內部總包含一種地理的構成因素:

因為作品並不僅僅在時間里誕生,而且也在地點里誕生,作家們曾經在空間與時間段里生活; 他們也同樣分布在不同的國家、省份、地域以及不同的世紀、年代與流派里… … 在年份的機器上,文學史找到其框架與基準點,因為文學史回應了一種拓撲學,此外後者也與前者密切結合… … 空間。1


1 安德烈· 費雷: 《馬塞爾· 普魯斯特的地理學》, 巴黎 射手出版社,1939 年版。

2 1954 年在巴黎的伽利瑪出版社出版。

3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星圖書館叢書, 巴黎: 伽利瑪出版社,198 7 年版, 第182 頁。


如同文學史一樣,文學地理學的首要宗旨在於研究文學生產的語境,兩者共同的假設即在於這種語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情形, 而影響到作品本身:文學地理學奠基在這種很寬泛的公理的基礎之上:在全部人類作品以及它所置身的地理環境之間,必然存在一些關係,甚至包括在最精神的、最稀罕的特征之中,人類的活動不能不表達這種性質的關係。2

這樣一種關係的理念並不是全新的, 費雷在文中也提到幾位顯著的前人。他在該書的卷首題詞里引用拉· 布呂耶爾( La Brnydre ) 的一句話: 似乎, 我們需要借助地點,以培養精神、情緒、激情、趣味與情感。 3  (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9, 2021 at 5:54pm

(續上)在梳理這條路徑時, 他也提到孟德斯鳩及其氣氛的理論; 斯塔爾夫人把歐洲北部與南部的文學相對立; 米歇萊在他的《法蘭西圖畫》里著手呈現我們國家的每個地區的自然特征反映 在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大作家的作品里; 泰納在文學研究里應用他提出的關於種族、環境、歷史時刻的理論, 尤其是在其著作《泉》里。

但安德烈· 費雷批評天真的決定論, 認為這會引導一些人把文學當作一種土地與氣候的產物' 他尤其抨擊雷米.德.古爾蒙 (Remy de Gourmont ) 有一天被決定論的論證熱情沖昏頭腦, 打賭可以為所有法國作家指定從其故鄉省份的地質學里占主流的岩石的特征。

 

1安德烈· 費雷: 《文學地理學》, 巴黎: 射手出版社,194 6 年版, 第9-11頁。
2 同上, 第10 頁。
3 拉· 布呂耶爾: 《品格論》,巴黎:袖珍書出版社,1995 年版,第223 頁。


然而, 我們注意到, 這一類的天真不僅僅對批評界產生某種影響,而且也對文學創作本身產生影響。直到今天, 還有一位作家皮埃爾· 貝古尼烏 ( Pierr Bergounioux ) 把他的全部思想傳記奠定在布利維 ( Brive ) 盆地與附近的陽光普照的凱爾西 (Quercy ) 髙原的對照之上,他說不幸出生在盆地地區。 2 如果說他見證一種久遠的大學教育,他也匯攏在同時代的史學中的某些傾向所共有的關懷, 即對於氣候與環境( 環境歷史,environmental History) 的興趣。

正如現代地理學一樣, 安德烈· 費雷更傾向於肯定人類、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因素。在他看來, 對於一部文學作品的生產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第一種地理因素,正是語言學的語境,從更廣義上而言,是文化的語境。但是,他也關注經濟的狀況: 存在出版、印刷、書店與翻譯的地理學。

但是, 在歷史的過程中, 關於文學生產研究的最貼切的地理地帶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文學的外省主義曾經是文學地理學里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有時也會促生一些平庸的研究, 大大增進一些神話成分,但在一些情況下,也能借助一些不可否認的政治與文學的現實。在法國及歐洲其他國家, 盡管有諸多的變幻,語言層面的逐漸統一也把各民族強加為一種典範化的文學史的框架。但這種統一進程也使一些地區的特殊性延續, 而這正是反叛中央集權化的某些文學與批評潮流所訴求的。

直至今天, 某些法國科雷茲省籍貫的作家還被歸為布利維學派的成員。這種歸類的集中有點迷惑人, 因為這些作家彼此之間頗為不同,但這對應一種傳統的持續, 與布利維書展相聯系的鄉土小說 潮流,具有媒體效應的某種影響。


1 安德烈· 費雷:《文學地理學》, 巴黎: 射手出版社,1M6 年版, 第3 3 頁。

 2  參見皮埃爾· 貝古尼烏: 《第一個詞》, 巴黎: 伽利瑪出版社,2001年版。


對於法國當代文學史來講, 主要的現象是法語國家的文學生產的高漲, 還有它相對於法蘭西本土的文學生產的逐步獨立, 迫使我們考慮到地理、文學語境的多樣性, 甚至也有作家們在其中工作的語言語境。同一種語言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產生變化, 並承載一些不同的意義:

樹這個詞,對於一個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北方的居民和居住在法蘭西島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內涵。一旦人們走出國家領土的範圍,文學史的慣常標準就變得模糊。比如,文學史的時期劃分,在各個法語地區並不是一樣的。這是比較文學所熟悉的一種困難,這種學科一直以來與地理學、史學同樣應值得重視。

當它不宣稱 跨越地理範疇, 卻不如說明確了在其中限定的各種領域之間交流的方向與重要性,它包含在理念、主題、書寫方式的流通層面的一種歷史地理學, 這與世界交通的地理學之間並非沒有類比性或關聯性' 安德烈· 費雷這樣寫道。

2 現代階段以這些交流的加速和變速為標誌, 乃至於我們可以提到 文學的世界理想國的出現。

3  這是瓦雷里· 拉爾博( Valery Larbaud )或安東尼· 貝爾曼(antoine Berman ) 開出的診斷, 他們提到 『 世界文學』是與『 世界市場』同時出現而並肩齊驅。


一種世界文學的歷史不能是空間化的歷史或時間層面的地理學,其標準不能與政治地理學的基準相混淆,正如拉爾博已經指出:在世界的政治地圖與思想地圖之間,存在一種巨大的差異。前者每五十年變幻面貌,其上覆蓋著一些不確定的、任意的分化,占據優勢的核心是可變化的。與此相反,思想的地圖緩慢地變更,其疆域的邊界呈現出一種很大的穩定性。依據巴斯卡爾· 卡薩諾娃 ( Pascale Casanova) 的觀點, 這種地理學是由一種或多種世界、全球( 巴黎、倫敦和今天的紐約) 的主要文學之間的關係所結構的:

文學世界生產出它的地理學與其特殊的切分,與生產政治信仰( 如民族主義) 的民族邊界相反。文學的地域是依照美學的間距來界定和規限的, 而不是文學的『 製造』 與認可。 2


1參見Jaques Peuch Maurd 主編:《布利維學派:其歷史與角色》, 巴黎拉封出版社,1996 年版。

 2  安德烈· 費雷:《文學地理學》,巴黎射手出版社,194 6 年版, 第13 頁。

 3  參見巴斯卡爾· 卡薩諾娃:《文學的坻界共和國》, 巴黎 瑟伊出版社,1999 年版。(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6, 2021 at 8:52pm

(續上)關於文學史的世界視角完全不否定文學作品的民族定位,比如,巴斯卡爾· 卡薩諾娃指出,貝克特從愛爾蘭文學中汲取頗多,每個作者應該分兩次來定位:

依據民族文學的空間地理位置,依據在世界文學領域的空間位置。 3這種世界性的視角不應當與對所謂 文學的世界化的頌歌相混淆,後者為滿足國際公眾的期待而奠定的暢銷生產標準所明確。相反,我們可以說, 比如伴隨著詩人愛德華· 格利桑(Edouard Glissant ) 的隨筆和著作,4 捍衛、闡明關於文學與在地理與文化的層面上不可分割的領土保持的關係, 正是面向單一的世界化的一種抵抗行為。

但如何考慮文學作品與其環境之間的各種關係呢?在隸屬於文學史的地理學的範疇里, 這與其說是一種語境, 不如說是一種環境狀況。它始終處在文本之外, 與文本保持著外在的關聯, 在文本之外被把握,尤其是在作家的傳記之中。安德烈· 費雷的研究主要致力於清點一個作家曾生活過或熟悉的地點,並將之與其作品中提到的地點相比較。他這樣歸結: 這些地點傳記地圖上引出的結果對於文學地理學來講, 正如編年史對於文學史的作用:文學史建構的編年圖表旨在圍繞標誌性的日期來歸結作家的生命歷程, 這在文學地理學上對應傳記性的地圖, 在其中突出一個生命存在的標誌性地點。

 

1 瓦雷里· 拉爾博:《未受懲罰的罪惡,閱讀。英國領地》, 巴黎: 伽利瑪出版社,193 6 年版,第33—3 4頁。

 2  巴斯卡爾· 卡薩諾娃:《文學的世界共和國》,巴黎:瑟伊出版社,1999 年版, 第41頁。

 3  同上,第65 頁。

 4  參見愛德華· 格利喿:《關係的詩學》,巴黎:伽利瑪出版社,1990 年版。


在安德烈· 費雷著作里的地圖插圖包含一整套適應於一種文學地理學特性的象征系列, 盡管這些地圖包括所夢想或投射的棲居地點,安德烈· 費雷也強調生活的地點與作品的地點之間的 間距, 這些地圖不免使得文學地理學從屬於作為參照系的地理學, 正如文學史傾向於讓作品依附於生活: 人們在傳記中尋找作品中透顯出的地理要素,這使人可以識別並定位帶來靈感啟發的那些場所。…… 幾乎任何文學作品都不免反映作家存在中的地點情形,哪怕是用完全間接的方式。

2 在這里, 我們又看到所有有關鏡像式映照的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界限。如此構想的文學地理學表明,一部文學作品如何嵌在一個地帶之中,但它不能表現如何轉化這個地帶來建設自身的空間, 這正是屬於想像與書寫的空間, 我們只能在文本中找到, 而不能轉移到任何世界地圖上。這樣一種地理學使人可以研究文學生產的地點, 而不是地點的文學再現。在這層意義上, 弗蘭克· 莫萊蒂的著作邁出了一步。在其著作《歐洲小說的地圖冊》里, 他為一種文學的地理學辯護, 把對在文學中的空間研究與空間中的文學研究結合在一起。

 3  其著作的第一部分把19 世紀的歐洲小說中的地點再現作為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則是關於在同一時期獲得巨大成功的小說傳播與接受的地點的研究。這兩個部分都表明文學 與地點相聯結。


1安德烈· 費雷: 《文學地理學》, 巴黎: 射手出版社,19 46 年版, 第3 8 頁。

 2  同上, 第24 頁。

 3  弗蘭克『 莫萊蒂(F ran c o M or eti ) : 《歐洲小說的地圖冊(1800-1900 ) 》, 巴黎: 瑟伊出版社,2000 年版, 第9 頁。


1 但在我看來, 第二部分屬於文學地理學, 甚至是文學社會學的範疇, 因為它主要奠基在一種統計學類型的調査基礎之上。第一部分則立足於對文學的分析與閱讀的基礎之上, 更加接近於我所構想的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

然而, 莫萊蒂也借助於一些歐洲的地圖, 來彰顯小說虛構中的地點, 由此始終依據其或然的地點參照來加以分析。這種技法不太考慮在一種客觀的拓撲學與文學拓撲學之間的間距, 也並不適用於純粹想像性的地理學。信息化可以幫助改進和精煉這種技法, 在地圖中引人變幻的可能性, 正如由蘇黎世的地理學院所製作的歐洲文學地圖冊所做的那樣。但在我看來, 這是可質疑的, 因為它把虛構與參照性的地理學聯系在一起, 並將在空間的文學再現中的感知與想像的部分減到—最少化, 在我看來, 後者更多屬於景觀, 而較少屬於地圖的範疇,這就召喚其他的研究進路, 即屬於批評與詩學範疇。(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November 3, 2021 at 2:25pm

米歇爾·柯羅《文學地理學、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續)
地理批評—
我提議把對空間的文學再現的分析稱作地理批評,正如可以從文本的研究或者作者的作品中抽取出的,在我看來,這不如說屬於在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地理學需要承擔的任務。對它而言,指的是較少研究啟發文本的語詞所指的參照或者參照性元素,而更多研究文本所生發出的圖像與意指,關涉的不是一種真正的地理學,而是或多或少呈現想像性的地理學。正如同時也兼為地理學家的作家格拉克這樣提醒我們:

在我們攤開來參閱的一座城市的平面圖與因它的名字的召喚而從我們內心湧現的城市的心理圖景之間,並不存在什麼疊合之處,後是我們日常的遊移在記憶里餘下的沈積。地理批評的術語是法國利摩日的學者發明的,這為它給予一種略有不同、更特殊化的接受。


1弗蘭克· 莫萊蒂( Franco  Moretti): 《歐洲小說的地圖冊(1800-1900 )》,巴黎:瑟伊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頁。

 2  關於這個項目的英文介紹在網絡上可以找到, 請見網址: www. literaturatlas.eu/index en.html 。


這種新的批評方法是由在當代文學中的地理主題的上升所帶動的,在形式主義時期之後, 見證了某種真實在文學領域的返歸,3 而且,也見證了在哲學的空間中所涵蓋的日趨增長的重要性, 尤其德勒茲與瓜達里依據他們的期許所稱作的地理哲學。
4

貝爾唐德· 韋斯特法爾 (Bertrand Westphal) 受到兩者在地域化與解地域化之間設立的辯證法的啟發,反思在人類空間與文學之間的聯系。
他考慮在真實空間與空間的再現之間的互動:

一個文本的空間參照本身,已經部分地承載了文學的參照,這應引向為想像的空間 及其與真實地點之間保持的多種可能的關係留出廣闊的位置。但是,他傾向於把 文學中的空間再現的研究局限於對以一種空間參照與/或地理參照為媒介的再現的研究。

這種方法旨在選擇承載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地點,並比較各個作家所提議的不同意象:在某種方式上探索文學的記憶。這種方法似乎依然屬於一種文學地理學,因為其出發點始終是參照性的, Bertrand West-Phal 為之辯護, 他強調文學參與地點本身的建構,並最終將之作為文本來閱讀。盡管如此,但他承認,這不太適用於想像的空間以及對唯一一個文本或作者的研究, 7 他把應當以地理為中心的地理批評與以自我為中心 的批評相對立。


1 于連· 格拉克: 《一座城市的形態》, 巴黎: 科爾笛出版社,19 85 年版, 第2—3 頁。

 2 貝爾唐德· 韋斯特法爾主編:《地理批評作為運用方法》,利摩日:利摩日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3  貝爾唐德·韋斯特法爾:《地理批評:真實、虛構與空間》,巴黎:子夜出版社,200 7 年版,第15 2 頁。

 4  參見德勒茲:《何謂哲學· 》,巴黎:子夜出版社,1991年版,第8 2—10 8 頁。

5  貝爾唐德· 韋斯特法爾:《地理批評:真實、虛構與空間》,巴黎:子夜出版社,2007 年版, 第17 頁。

 6  貝爾唐德· 韋斯特法爾主編: 《神話的河岸: 地中海地區的地理批評—地點及其神話》, 利摩日:利摩日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第7 頁。

 7  貝爾唐德· 韋斯特法爾: 《地理批評:真實、虛構與空間》,巴黎:子夜出版社,200年, 第39 頁。

Comment by Ra Zola on October 27, 2021 at 5:03pm

米歇爾·柯羅《文學地理學、地理批評與地理詩學》(續)
但是, 空間的文學再現的主旨, 難道不是明確地存在於一種想像的世界的建構中嗎,難道不是立足於一個主體的視角以及一個文本的結構之中嗎? 1 即使不應忽略地理參照、語境與互文本的投入,它也是一種自我地理學 2 與地點的結構 3 ,是一種獨特的語義、形式層面的建構,為了要被理解, 提示另一個主體的視角,即批評性的閱讀。這就是為何我提議將之作為風景來看待,借鑒這個術語的最廣義的界定,教給我們風景不是國家, 而是關於國家的某種圖像, 是從一個主體的視角出發來建構的, 無論是從一個藝術家還是從一個單純的觀察者的角度。

我也借助讓- 皮埃爾· 里夏爾( Jean-Pierre Richard ) 為這個詞所給予的更特殊的詞義,它提供了一種有意思的視野,來閱讀空間的文學再現並建構一種真正的地理批評' 這種方法卻經常遭到忽視。我曾在其他處對之做過細致的介紹, 在此,我只限於提到切題的一些主要要素與意涵。在里夏爾的著作里,風景這個詞顯然指的不是一個作家曾經歷或旅遊過的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一個或多個地點,而是世界的某種意象,與他的文風和感性親密地聯結在一起—不是這樣或那樣的參照,而是能指的總體與一種文學的建構。比如,夏多布里昂的風景,不能縮化為美洲的沙漠或孔布爾的荒野,這指的是一種更複雜、更混雜的意象,借助夏多布里昂在生活中、在書籍與繪畫中經常光顧的地點的某些特征,但也出自通過想像與書寫對這些地點的重新建構。

 

1 在這個視野中, 參見加斯東· 巴什拉: 《空間的詩學》, 巴黎法國大學出版社,1957 年版。

2  參見雅克· 列維 《自我地理學—認知性傳記的素材》,巴黎Harmatan 出版社,1995 年版。

3  在此借鑒西班牙15 —16 世紀耶錄會的創立者依納爵· 羅耀拉 (Ignace de Loyola ) 的表達,這指的是對一個有利於做祈禱的心靈地點的創造。

 4  參見米歇爾· 柯羅:《風景與詩歌》,巴黎約瑟· 科爾笛出版社,2005 年版,第177—189 頁。

5  參見讓一皮埃爾· 里夏爾: 《夏多布里昂的風景》,巴黎瑟伊出版社,1967 年版。


對里夏爾來說, 這樣一種想像的風景的結構是與文本的結構不可分割的, 他邀請我們在文學的風景里不是閱讀地點的意象或者空間的想像, 而是世界與作品相互的形構。他也盡力地在主題學與文體學的分析之間建立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受到偏重的風格形象的運用的影響,對應於風景的具象構造。對於空間的再現的純粹文學維度作一種感性的地理批評, 應當像他一樣探求在 頁面 與 風景 之間建立一種對應,也就是說其通向一種地理詩學。1


地理詩學

在我看來, 地理詩學的術語似乎一方面可以用來指一種詩學一種關於文學形式的研究, 打造地點的意象;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來指一種詩學理論( Poetique )—關於把文學創作與空間聯系在一起的關係的思考。

在法文語境中發明這個詞的作者們特別偏重第二種特征, 尤其是其中兩位創造性的作者。他們是兩位詩人,一位是米歇爾· 德吉( Michel De Guy) 2 , 他勾勒了輪廓; 另一位是肯尼斯· 懷特( Kenneth White ) ,他在對這個概念的捍衛與闡述中走得更遠, 在《信天翁的高原》里提議一篇《地理詩學導論》。 3 

依據肯尼斯· 懷特的觀點,文化以在人類的精神與大地之間的關係為地基,它構成這種關係在知性、感性與表達層面上的發展。4


1 參見讓一皮埃爾· 里夏爾 《頁面、風景》,巴黎瑟伊出版社,1984 年版。

2 在很長時間里,我曾相信有某些東西或者說地點的部署構成… … 一種『 地理詩學』 的寓言,是對地球上的山谷成為可能的認知。參見米歇爾· 德吉巴黎:伽利瑪出版社,1966 年版。

 3  該著作1994 年在格拉塞出版社出版。

 4  在參考文本中重新借鑒的這個界定出現在國際地理詩學學院的題名群島的主頁上www.geopoetique.net) (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October 25, 2021 at 10:18pm

但是, 世界的文明似乎失落了這個地基, 需要重新獲得, 以重建一個可棲居的世界。文學似乎可以對此有所貢獻,只要文學不封閉在 文本的柵欄里,對於肯尼斯· 懷特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正如20 世紀70 年代的文本主義與形式主義思潮所主張的,它包含一種世界觀,也召喚一種後現代的詩學,既不是關於自我、也不是關於詞語,而是關於世界的詩學'1

但是,肯尼斯·懷特所探求推動的地理詩學的觀念非常寬廣,它遠遠超出詩與文學的場域,而指向一種全新文化空間的營造,涵蓋了藝術、科學與哲學。

對我來說, 我更傾向於堅持關於地理詩學的一種更嚴格的文學意義上的界定, 作為空間的再現與文學形式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正如弗朗哥· 莫雷蒂( Franco Moretti ) 在其著作里概述的。在其中, 我們找到關於生成學 ( Generique ) 與空間範疇之間的對應的非常有趣的提議:


"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它的地理學—幾近幾何學。 2 莫雷蒂提出,一部作品的形式特征傳達它所提議的地點的形象:一些不同的形式居住在不同的空間里。3 反之亦然, 虛構所選中的地點影響了書寫:文體的選擇與地理位置相聯系:空間對風格發生作用…… 空間與形象彼此交織 4 ,甚至也關涉到敘事的內容:每個空間決定或者至少鼓勵一種不同的歷史…… 在現代小說里所發生的一切與發生的地點緊密聯系。5 空間主題學不斷增長的重要性與文學題材的形式的新近演變不可分離, 正如約瑟夫· 弗蘭克( Joseph Frank ) 6 提到的。比如,在詩歌的領域, 自馬拉美以來,我們參與到文本的一種空間化的趨勢中,走出規律押韻的詩體強加的框架,在各種方向與維度中探索頁面的空間,歸納出一種全新的閱讀類型, 並不一定追尋語句或詩句的直線化進程,但允許在排版印刷以及句法方面相距較遠的術語有彼此切近的可能:

讀者感知到從平常的序列中獨立出來, 投射在洞穴的岩壁上的詞語。 對於排版空間的征服與朝向星球甚至星球之間的空間的開放不可分離:這顯然反映在未來主義的自由的詞語 里,也反映在阿波利奈爾的某些 圖像詩里, 2 但也呈現在馬拉美那里。根據瓦雷里的看法,馬拉美在他那首著名的詩《骰子一擲,不會改變偶然》中嘗試把一頁紙擡到星空的高度,最後幾頁由這些詞語加強,用大寫字母刻寫:

除了地點之外什麼都沒發生

或許除了一群星座之外 ⑴

 

1 肯尼斯· 懷特《信天翁的高原:地理批評引論:巴黎格拉塞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 頁。
2  弗朗哥· 莫雷蒂《歐洲小說的地圖冊》(1800-1900 ) ,巴黎瑟伊出版社,2000年版,208 頁。
3 同上, 第43 頁。
4 同上, 第52 頁
5 同上, 第83 頁。
6 約瑟夫·弗蘭克《歐洲文學中的空間形式》(1945 ) ,法文譯本收入《詩學》第10 期,巴黎瑟伊出版社,1972 年版, 第244—266 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