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藝頻道》

獻給所有為找尋、傳播、深耕生涯技藝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師長與父母。資訊爆炸,腦子超載,但是我們的心和雙手需要知道怎麼做,才能給自己開創平安喜悅的一生。

《愛墾藝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06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23, 2023 at 2:03pm


高質量“一帶一路”教育方案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語言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謀劃、精準發力。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

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互聯的前提、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久前,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落下帷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學生李一帆獲得全球總冠軍。臭豆腐、螺螄粉、烤串……說起中國的地道小吃,李一帆如數家珍。

「中文啟發了我的過去,影響著我的當下,也將塑造我的未來。」參加「漢語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他們說中文、寫中文、唱中文,熟稔詩詞、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得益於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密集出臺,「語言互通」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南非、埃及、新加坡、老撾、塞爾維亞、古巴……從西亞到東歐,從非洲到拉美,國際中文教育受眾規模不斷擴大。「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個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2022年,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不久後,他們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在信中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千家萬戶。截至目前,沙特9所大學建立中文相關專業,累計培訓300多名本土教師,支持1000多名大學生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在線研修班;埃及簽署《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建成23個中文系、3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學習人數達到5萬人……

埃及資深國際事務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桑·拉傑布說,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在埃及蓬勃發展,中文教學形式多樣,通過講故事、詩朗誦、辦比賽等活動,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搭建了橋梁。

「語言橋」的根基還在不斷夯實。十年來,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的設立,助力培養出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等系列文化叢書的打造與《冬奧中文100句》《大運中文100句》等中文學習讀本的推出,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的熱烈歡迎。

人才共育,加強交流對話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一個個優質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急需一大批能夠讀懂彼此、深入對話的人才。

10月2日,雅萬高鐵正式啟用,這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正在中國電建印尼代表處擔任市場開發經理的黃朝欽,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作為一名留學生,真希望印尼發展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曾在中國留過學的他情不自禁回憶起在中國乘坐「復興號」高鐵的經歷。

黃朝欽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留學4年,畢業時,通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入職中國電建印尼分部,現在主要負責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留學中國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篤定地說。

像黃朝欽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話的使者。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23, 2023 at 2:03pm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指出:「希望你們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設立於2016年的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已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審計機關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人數過半,「留學中國」品牌越來越響亮。與此同時,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2017年,我國有6萬多人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且人數不斷增加。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教育部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通過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3種模式培養共建國家人才。支持具有學科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的高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求與發展戰略,開展高新技術、基礎能源、現代服務、政策與金融等四大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廣西、雲南、福建等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支持其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23個共建國家開展境外辦學,與共建國家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臺;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累計吸引新加坡、俄羅斯、匈牙利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院校參展;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網越織越密。

技術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中歐班列宛如鋼鐵巨龍翻山越嶺,中老、匈塞、蒙內、雅萬等鐵路仿若動脈拓展延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內,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蓊郁蔥蘢。一批菌草鹿角靈芝正在菌草林的遮蔽下,快速生長。來自盧旺達的艾瑪布爾正在福建農林大學讀博,從2018年入校起,他就開始深入學習關於菌草的各類知識。對於菌草種植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源於科研興趣,更多是因為學成回國後,他想將中國的菌草技術帶給盧旺達當地的農民。

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民眾親切地將菌草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菌草技術為當地許多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了新的食品和營養來源。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鍵技術共享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引擎。

2018年,中國教育部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印發《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發揮高鐵技術、先進核能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技術、生物育種等方面技術優勢,共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技術援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中亞之行,「魯班工坊」是高頻詞之一。「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魯班工坊」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魯班工坊」由中國教育部指導,經天津市原創並率先主導推動實施。工坊采取「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方式,用中國標準培訓當地教師,再由當地教師教授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將中國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

以「魯班工坊」為媒,中國職業教育揚帆「出海」。自2016年全球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建成運行以來,天津、浙江、陜西、四川等省市相關院校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中非、上合、金磚、中阿等多邊機制,參與建設「魯班工坊」。「魯班工坊」落地泰國、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20多個國家。

在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農機培訓海外實訓基地,「魯班工坊」的學生操作著農機培訓實訓設備「中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玉米摘穗、苞葉脫皮、提升排雜、稭稈還田;在葡萄牙「魯班工坊」,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等,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教師黃可瑩與中國教師孫健鵬因「魯班工坊」結緣,攜手培養異國現代「魯班」……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設有自動化、雲計算、電子信息、動車組檢修、工業機器人、城市熱能應用等70多個專業,累計招收學歷生6100餘人,非學歷生31000餘人次,培訓外方專業教師4000餘人次。中外院校合作開發教材220余本,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與數家中國企業、海外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中國古話,如今正伴隨著「魯班工坊」以及工匠精神,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成為鋪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幸福路」的不竭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帶一路」上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回望來時路,展望未來途,我們更將攜手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發展繁榮。((原題: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2023-10-17;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萍)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20, 2022 at 10:11pm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對自由的本我來說,市場的理想選擇似乎扮演著一種麻醉劑,使得本我體內的主體性被順利地替代,即通過提供更容易得到的滿足來預防此類主體性的發展。事實上,個體的依賴性逐漸增長,與之相伴的是從理論上(即在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上)對自由更迫切的企盼。荒謬的是,我們都是自戀者,卻缺乏足夠的自豪感。

人們通過雙手與這個世界互動,將對人類行為產生怎樣的啟示?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人類學來幫助我們找到主體性。這種人類學能夠說明手工工作的吸引力,卻不訴諸浪漫或懷舊,只是去肯定建造、修理和定期保養東西等實務的價值,把這些當成人類繁榮的一個元素。

自由主義的訴求也反映了我們在追求主體性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要想成為自己物品的主人,就必須讓這些物品成為我們的主人。

對自由的本我來說,市場的理想選擇似乎扮演著一種麻醉劑,使得本我體內的主體性被順利地替代,即通過提供更容易得到的滿足來預防此類主體性的發展。事實上,個體的依賴性逐漸增長,與之相伴的是從理論上(即在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上)對自由更迫切的企盼。荒謬的是,我們都是自戀者,卻缺乏足夠的自豪感。

人們通過雙手與這個世界互動,將對人類行為產生怎樣的啟示?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人類學來幫助我們找到主體性。這種人類學能夠說明手工工作的吸引力,卻不訴諸浪漫或懷舊,只是去肯定建造、修理和定期保養東西等實務的價值,把這些當成人類繁榮的一個元素。

自由主義的訴求也反映了我們在追求主體性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要想成為自己物品的主人,就必須讓這些物品成為我們的主人。

對自由的本我來說,市場的理想選擇似乎扮演著一種麻醉劑,使得本我體內的主體性被順利地替代,即通過提供更容易得到的滿足來預防此類主體性的發展。事實上,個體的依賴性逐漸增長,與之相伴的是從理論上(即在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上)對自由更迫切的企盼。荒謬的是,我們都是自戀者,卻缺乏足夠的自豪感。

人們通過雙手與這個世界互動,將對人類行為產生怎樣的啟示?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人類學來幫助我們找到主體性。這種人類學能夠說明手工工作的吸引力,卻不訴諸浪漫或懷舊,只是去肯定建造、修理和定期保養東西等實務的價值,把這些當成人類繁榮的一個元素。

自由主義的訴求也反映了我們在追求主體性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矛盾:要想成為自己物品的主人,就必須讓這些物品成為我們的主人。

大學讓年輕人習慣於接受形式和內容的不匹配,接受官方言論和現實情況的不相符。如果要在現代的辦公室內生存,這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引自 第6 格子間的矛盾

 培養年輕人自尊,似乎是為了幫助他們適應缺少客觀標準的工作,保證他們圍著團隊打轉。當自尊是被人為培養出來時,就很容易被操縱。它是一種社會技巧的產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成就上的一種保障。

大學生對文憑的熱愛就是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一種自然反應,這種教育方式也能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進入工作市場後,適應沒有客觀標準的情況;你知道你的自我評估是有效的,是因為文憑是由大學發放的,而大學有準入門檻。知名團體的成員身份、實習經歷和學位都成為了獲得自尊的標準。這種教育不是為了培養獨立、在知識勇於探索的精神,或者堅強的個性。

大學讓年輕人習慣於接受形式和內容的不匹配,接受官方言論和現實情況的不相符。如果要在現代的辦公室內生存,這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培養年輕人自尊,似乎是為了幫助他們適應缺少客觀標準的工作,保證他們圍著團隊打轉。當自尊是被人為培養出來時,就很容易被操縱。它是一種社會技巧的產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成就上的一種保障。

大學生對文憑的熱愛就是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一種自然反應,這種教育方式也能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進入工作市場後,適應沒有客觀標準的情況;你知道你的自我評估是有效的,是因為文憑是由大學發放的,而大學有準入門檻。知名團體的成員身份、實習經歷和學位都成為了獲得自尊的標準。這種教育不是為了培養獨立、在知識勇於探索的精神,或者堅強的個性。

工作群體≠團隊

對於大部分橫跨大型組織的工作而言,個人的成就相對於組織整體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個人會覺得單憑自己一人不能帶來任何影響。上學就是在幫助他為這種狀況做準備,那種教育的目的是讓他能夠在大型組織內工作,他很難想象除此之外自己還能怎樣謀生。在組織的權威操作下,他註定是一個微小差異(不論如何用反諷來誇大他所造成的差異),因為帶給他工作意義的,就是這個組織。

當工作沒有具體的任務規定時(這在大家眼裏是自主管理的好處),社會關系也就缺乏穩定的基礎。管理層的重心被放在了維持共識和預先化解沖突上,結果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如履薄冰。如果你不能用木匠的水平來要求,那麽敏感性訓練就成為了一種必要。

培養年輕人自尊,似乎是為了幫助他們適應缺少客觀標準的工作,保證他們圍著團隊打轉。當自尊是被人為培養出來時,就很容易被操縱。它是一種社會技巧的產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成就上的一種保障。

孩子們得到的表揚越多,就越會努力維持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那些被他人稱贊聰明的孩子在被分配新任務時,會選擇相對簡單的處理方法。他們會開始逃避風險,依賴他人。

當人們能坦然接受等級上的差異,並且存在清楚明了的標準時,在工作中就可能促進友誼或團結。

引自 工作群體≠團隊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的原文摘錄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20, 2022 at 9:29pm

馬修‧克勞福德·回歸工匠精神——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東西本來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現在似乎在社會上銷聲匿跡了。幸好,這本書將這種精神重新帶回我們身邊。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和物質世界脫節,感覺不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有很多不想讀大學卻被逼著讀,接著又進辦公室做白領的人,對他們來說,生活似乎無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軌跡前行。這本書讓人們見識到手工行業與工匠精神的榮耀回歸。它告訴我們,手工業一樣可以讓我們過上體面的生活,是一條值得選擇的人生道路。

“後工業化”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手工勞動,是否還需要工匠精神?克勞福德用第一手的實踐知識和經驗告訴我們,手工勞動在認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積極的意義,認為手工勞動即將消失的觀點不僅荒謬,而且存在問題。工匠精神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滿足感。無論做什麼,只要帶著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夠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義的,而你也絕對不只是一個待在格子間裏,在信息系統面前顯得軟弱無能的「創造者」。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是一部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討機械化生產時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顛覆了鄙視體力勞動者的傳統教育價值觀,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是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摩托車修理工。他對現代的工作場所進行控訴,細數它讓我們麻木不仁、死氣沈沈的種種罪行,令人震撼。在書中,作者描述了教育體制如何摧殘我們的天性,並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認為,大學是一張通往廣闊未來的門票,但並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如果你有學習的天賦,願意將時間花在鉆研學問上,那麼,就帶著工匠精神去上大學,深入地學習。如果你對上大學沒有興趣,那你要知道,要過上體面的生活,並不一定要經歷那些磨難。即使你必須要上大學,也可以在暑假期間再學習一門手藝。你應該成為一位獨立的工匠,而不是一個待在格子間裏、在信息系統前軟弱無力的、或低級別的「創造者」。

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如果想買一臺狀況良好的二手機床,你可以與諾埃爾· 登普西聯系,他是弗吉尼亞州裏士滿市的一位經銷商。諾埃爾雜亂的倉庫裏堆滿了金屬車床、銑床和臺鋸,其中大多數是從學校裏流出來的。當然,你也可以求助eBay,那上面也有不少來自學校的此類設備。這些東西大多已經在二手市場兜兜轉轉了近15 年,自20 世紀90年代起,教育者開始致力於將學生打造為「知識工人」,工藝課因而逐漸過時。

工具從通識教育裏消失,是邁向忽視手工制品這個更普遍狀況的第一步。而近年來逐漸發展出的一種以隱藏零件為目標的工程文化,則使我們無法直接檢查每天依賴的設備。現在,打開某些汽車的引擎蓋(尤其是德國車),裏面的引擎看上去就像電影《2001 太空漫遊》(2001: ASpace Odyssey)片頭裏那座令原始人著迷的方尖石碑——閃閃發亮但毫無特色。一般來說,在那個引擎蓋下面還會有另一個引擎蓋。這種隱藏功夫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遍布各處:把小裝置固定住的扣件現在需要特殊的螺絲起子才打得開,這些起子並不常見,通常只會在小範圍內使用——這顯然是為了阻止人們出於好奇或憤怒而探究其內部構造。年齡稍長一點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幾十年前,在西爾斯百貨(Sears)的商品目錄上,有各種機器的零件分解圖或組裝示意圖。當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顧客需要那些信息。

工具使用的減少似乎也預示了我們與這些物品之間的關係將發生變化:我們變得更加消極被動,依賴性也更強。實際上,人們主動使用工具來修理或制造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少。過去我們自己制作的東西,現在靠購買;過去我們自己修理的東西,現在幹脆直接換個新的,或者請專業人士來修理。可是,只要請專業人士來修理,他們就通常會因為幾個小零件失靈而更換掉整套系統。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by Matthew Crawford,2010, Penguin Book NY(下續)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8, 2021 at 9:38pm

馬修‧克勞福德·工匠哲學·注意力文化——在本書中,我提出的理念是適用於各個時期,卻與當今社會有些格格不入的動手能力,以及它在這個由人類建造的物質世界中的意義。不管我們是產品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太需要使用這種能力——至少大多數人如此。只要提出培養這種能力的建議,就可能遭到自認為最精明現實的人的嘲笑。精明現實的經濟學家會指出,自己制作可以買到的東西需要承擔「機會成本」;精明現實的教育家會說,培養教育手藝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手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視為過時的工作。但我們也許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真的那麼精明和現實嗎? 反過來想,他們這些論斷是否建立在一種奇怪的理想主義之上?正是這種奇怪的理想主義,將年輕人推向了最不切實際的工作。

1985 年左右,教育期刊上開始出現類似於「技術革命大爆炸」和「讓孩子們為高科技和經濟全球化做好準備」的標題。當然,美國的未來主義並不是什麼新東西,讓人感覺不同往常的,是把未來主義和所謂的「虛擬主義」綁在一起:在這種未來觀裏,虛擬主義對未來的觀點脫離了物質現實,滑向了純粹的信息經濟。雖然這種觀點比較新穎,但也並非聞所未聞。50 多年來,我們一直聽到「世界正在向『後工業社會』邁進」這樣的話。

制造業的工作已經以令人擔憂的程度外包到國外,但手工藝業尚未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你需要在美國搭建一個露臺,或者修理汽車,遠在中國的工人是無法幫上忙的。事實上,建築和汽車修理行業長期以來都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很早以前,手工藝業和制造業就被專家們定義為「藍領」,這一觀念使得手工藝業愈加頹敗。最近,這種共識開始出現瓦解的跡象。2006 年,《華爾街日報》驚嘆:「(手工藝的)技術勞動正成為少數能確保人們過上好日子的工作之一。」

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經濟學,而在於分享制造和修理物品的經歷。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反思,在這些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後,我們究竟要面臨哪些風險?這種變化將對人類的繁榮發展產生何種影響?工具的使用是否滿足了人類天性中某些永恒不變的需求?我主張重新培養動手能力,這與一些號稱可以輕鬆解決工作和消費問題的觀點存在分歧,所以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論戰。許多觀點哄騙我們,讓我們認為逐漸放棄手工勞動是無可回避,甚至理想化的發展道路,但我希望能在本書中對這些觀點追本溯源,提出質疑。


在書中我常常會提到自己的工作經歷,尤其是最近當摩托車修理工的經歷。當看見摩托車駛出我的修理店,想著幾天前它被皮卡拖來的樣子時,即使我已經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站了整整一天,疲倦感也會立馬一掃而光。透過頭盔,我可以看見車主臉上的笑容——他有一陣子沒有碰自己的車了。我對他揮了揮手,不過我知道,他一只手控制著油門,一隻手控制著離合器,無法回應我。但我可以聽到油門在空擋下快速運轉,發出清脆的「噗噗」聲,活力十足。那個聲音讓我心花怒放,我知道它的主人也是如此。

這就像是口技表演者在用機器的聲音進行交談,大聲喊著:「太棒了!」與上一份工作的工資支票相比,現在褲子口袋裏揉成一團的現金能為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覺。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完政治哲學的博士課程後,我在華盛頓的一家智庫擔任執行董事。這份工作始終讓我感到疲倦,而且坦率地說,我不明白自己究竟憑什麼拿到那份工資:我究竟向什麼人提供了什麼有形的產品或有用的服務?這種無用感讓人沮喪。那份工作的薪水相當可觀,但卻讓人感覺像是一種「福利」。5 個月後,我辭職開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也許我並不適合辦公室的工作,但我不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我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並非因為它非同尋常,而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我希望對那些不被公眾理解的想法作出公正的評判。我從體力勞動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動參與感和成就感,那是「知識工作」欠缺的。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也就在於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也許,最令人驚奇的是,我常常發現體力工作更需要腦力的投入,我希望能通過本書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的例子大多來自機械修理行業和建築行業,因為那是我熟悉的領域——我過去曾做過電工。不過我相信,我提出的觀點也適用於其他行業。本書中出現的人物主要是男性,但我肯定女性和男性一樣,會感受到實際性工作的吸引力和有用性。

不過,這本書並非面面俱到。我既要避免誇大「工匠精神」附帶的神秘色彩,又必須承認工匠精神能夠帶來真實的滿足感。我不會去探討日本的鑄劍師之類的工作,而且更喜歡用「手藝」(trade)替代「精工」(craft),以強調我論述的主題裏的俗世性質(盡管我看不出這二者有何嚴格的界線)。和真正的工匠相比,我的技術非常拙劣,因此,我沒資格談具有靈性的東西——那是由完美的榫接或其他高超的技藝帶來的。


如果粗略地用公式劃分,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一種理想,被人奉為圭臬,但是在如今的大眾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上具體可行的生活方式是由手藝人實現的,這種生活方式大家都負擔得起,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感與我們從工匠精神那裏得到的如出一轍。我們傾向於認為工匠擁有一個小巧但整潔的工場,並在這個工場內工作;而手藝人必須走出家門,爬到別人的屋檐底下或者桿子上,為別人修理東西。知識分子們常常為體力勞動塑造一個矯揉造作的形象,我希望自己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我也對「渴望過『簡單』生活」這種想法沒什麼興趣,我不過是一個真實的有些匹夫之勇的「勞動階級」。(下續)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6, 2021 at 5:42pm

文創圓夢:文化創意人就是故事人,故事想打動人,首先得對自身的故事感動。許多人以為,選擇文創,就從此無需再朝九晚五打卡敲鐘;才情與光熱,不再蒸發于公桌上。可是,電視廣播、云端出版、廣告行銷、作詞寫曲、影視製作、圖文作家、雕塑藝術、手創設計、作家經紀人、品牌設計……,行行業業充滿美夢,但各個領域的入門方式、發展現況、未來前景、職業特色、工作內容、專業能力、薪資待遇都是大學問。唯有事先做好功課的人,才有圓夢的權利。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November 30, 2021 at 11:50am

馬修‧克勞福德·工匠哲學·注意力文化——在當今這個分心成癮的時代,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注意力危機,也很少思考注意力對人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工匠哲學》一書將帶領讀者跳出怪圈,看清真相和問題所在。

書中揭示了人如何與大腦之外的世界相連接,作為投身摩托車修理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憑借自身豐富的經歷、結合專業理論,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哲思。通過閱讀本書,你將了解什麼是「工匠哲學」並將其應用於生活實踐,在分心成癮的時代不役於物,重獲自我,從容地主宰工作和生活。


我們正處於一場注意力危機之中。我們聽到越來越多關於這場危機的討論,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科技進步的同時給我們帶來了危機。隨著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日益碎片化,最緊要的問題似乎就在於,我們能否成為連貫的個體。這裏說的個體,是指可以根據既定的目標或正在進行的項目采取恰當行動的人,而非漫無目的、不停轉換注意力的人。正是由於注意力對於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至關重要,因此當我們面臨這場注意力危機時,整個社會不得不重新探討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注意力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麽?



這種反思是深刻的文化變革的必然結果。這些文化變革具有某種連貫性,它們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從 20 世紀開始加快步伐,現在或許正攀上巔峰。盡管數字技術確實推動了文化變革,但它也加速了我們目前面臨的注意力危機的演變,幾百年前人類想像中的圖景將變為現實。注意力危機隨處可見,因而很難確定明確的觀察對象。注意力危機的核心就是理解人如何與其頭腦之外的世界相通。



想要研究注意力危機的核心,唯有建立心理表征才能做到。生活模擬了心理表征。我們現在的生活就像一種介質,通過這種介質,我們腦中的表征與世界相通。然而這些表征是被我們加工制造而成的,因此,人類的體驗已變成精心設計並且可以被操縱的產物。


我努力感受專注在真正的目標中是何種體驗,關注他人又是何種體驗。這使我開始懷疑人類認知的基本信條,也使我發現這些信條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這些信條使我們過往經驗中的某些方面難以辨認,由此產生壓力。對文化的陌生感成為探究過程中的焦點,這裏所指的文化包括我們的教育方法,以及在公共空間中的感受。


我結合哲學傳統思想上的不同意見,提出了一個我認為更有力的觀點,來理解我們是如何與周遭事物、與其他人相通的。我希望這種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思考目前發生的注意力危機,並且有助於人類繁衍。



在有關技術工種的注意力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積極論點的重要性。我並不是要讀者幻想自己成為快餐店廚師、摩托車車手或管風琴制作者,而是希望對於此類工作,從事者可以完全沈浸在特定情境中。這表明,西方公認的自我認知理論中遺漏了關於自我構成的某些部分。


這種技術形成了人與其頭腦之外的世界的一種連接,這種連接使一個人與現實中的物體和他人構成三角關係。最令我驚訝的是,通過這種關係,我們可以發展出類似「個性」的東西。在大眾社會之中,我們經常將個人主義掛在嘴邊,卻沒有弄明白個人主義的真正奧義。


注意力作為一種文化問題


有一天,當我買完生活用品準備刷卡結賬時,寫這本書的意願忽然變得強烈起來。我專心地看著屏幕,等著它提示下一步該做什麽。有些聰明人已經認識到,在接下來的幾秒鐘裏,我將成為一個受到牽制、無法移步的觀眾。在刷卡、確認金額、輸入密碼的間隙,我看到了廣告。我本以為這些間隙本身只是通信技術的產物,現在看來,它們都是被設置過的。這些中止和暫停是為某些人的利益而服務的。(工匠哲學(注意力) [The World Beyond Your Head] 作者:(英)馬修‧克勞福德,譯者:王文嘉,出版日:2020/01/01)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November 29, 2021 at 11:29pm

(續上)事實上,我的確想要恢復手工藝的榮耀,讓大家明白這是值得選擇的工作,但我只是從個人經驗出發,沒有人會對這種「上綱上線」的文化理想予以肯定。在我合作過的修理工或電工中,沒有誰符合陳腐的「藍領」形象。他們中的很多人曾經被人視為怪胎,因為他們逃離了備受束縛的生活。有些人和我一樣,曾經在職場上漂泊不定,而那都是受環境所迫。本書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強調工作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真的有用。我們也將探討維修的倫理意義究竟是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專職從事手工藝工作,但他們努力做到自力更生,這同樣要求他們投入那些實質性的工作,我希望這些探討也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在當今社會,我們希望盡可能擺脫一切的麻煩。例如,為什麼現在某些款式的奔馳車沒有了機油尺呢?把自己的事情都甩給別人做,這究竟有什麼吸引力?這是有關消費文化的基本問題,但也同時指出了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基本問題,因為在我們把部件和裝置「藏」到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的過程中,它們也變得越來越精密、復雜。例如,汽車和摩托車越來越高的復雜化程度如何改變了那些提供維修服務的人?我們經常提到要提高工作隊伍的技能,趕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但我發現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作為一名21 世紀的修理工,我們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個性,才能忍受機器上層層堆砌的電子垃圾?

此外,我也希望在本書中探討「具有意義的工作」和「自力更生」這兩個理想所表達的含義的重疊部分。這兩個理想都與為提高個人主體性而奮鬥有關,這也是現代生活的核心。當我們透過奮鬥這一視角來觀察生活時,某些經驗就會更加清楚地呈現在眼前。作為工作者和消費者,我們認為自己的活動局限在由龐大的、非人力可抗的力量所設定的管道裏。我們擔心自己變得越來越笨,並開始思考,要想聰明地抓住這個世界,就得抓住這個世界的「竅門」。

因此,有些人開始學習如何種植蔬菜。新聞報道稱,有人甚至在紐約市的公寓樓頂上養雞。這些「新農民」稱,直接種植或養殖自己的食物給他們帶來了深深的滿足感。還有些人開始織毛衣,能穿上自己織的毛衣讓他們深感自豪。奶奶那輩人的普通家務活突然變成了最前沿的時尚,怎麼會這樣呢?

經濟困難時期即將到來,我們必須變得節儉。節儉地生活意味著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但在經濟困難時期到來之前,大家對自力更生的興趣似乎已經出現。節儉只是一個表面的經濟原因,自力更生實際上是為了滿足更深層次的一種需求:我們必須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控的,我們可以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似乎也意味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必須能夠就近買到。許多人在努力恢復更人性化的觀點,並且讓自己擺脫對經濟全球化這股模糊力量的依賴。


我在想,這麼多人迫切地渴望在生活中承擔起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為了應對工作世界中的變化。在工作中,個人的主體性慢慢消失。那些在辦公室裏工作的人覺得,盡管他們必須遵守的人為規定越來越多,自己的工作卻缺乏像衡量木工手藝那樣的客觀標準。這種客觀標準的缺失也導致是與非的判斷過於武斷。

團隊合作讓個人責任難以確認,也為經理人開辟了對員工們施以奇怪的新操縱模式的道路。現在,經理人通常偽裝成臨床醫學專家或人生導師,但混亂的個人精神狀況與不得不響應的模糊指令也使他們極為焦慮。大學畢業生在應聘知識性工作時發現,企業招聘官從不過問自己的成績,也不在乎自己的專業。企業要求的不是知識,而是某些固定的個性:親切和善、彬彬有禮。在學校的勤奮學習僅僅是為了贏得他人的注意,並獲得一張進入精英世界的門票嗎?形式和內容之間似乎出現了某種不匹配;而且我們越來越覺得,那些我們一直講給自己聽的、與工作有關的官方觀點根本是錯誤的。


是時候來分析這種令人不安的情況,而不是一味逃避了。在我撰寫本書時,經濟危機的影響範圍尚不明確,但看來情況會進一步惡化。那些享有盛名的機構和專業人士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但這也是一次重新思考部分基本假設的機會。究竟什麼是好工作?哪種工作既體面又安穩?長久以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但現在則有更多可能。對那些聰明且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華爾街已經失去了光環。當前,理想和職業發展目標呈現出一派混亂的狀況,但人們也許會冷靜下來,意識到生產性工作是一切繁榮和發展的基礎。那種從他人的工作中刮取剩余價值加以販賣的偽工作突然原形畢露,使得人們重新開始思考「讓我做個有用的人」的想法。

思考過後,我們就能回歸本質。「引擎蓋」已經被打破,是時候扯掉它了,讓我們直接觀察內部的運作,自己動手修理吧!(下續)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November 1, 2021 at 3:40pm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下續)要成為自己物品的主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勇氣,然後還要有探索的精神。這是令人驕傲事情,也是自力更生的基礎。 人們力勸你考慮自己修理汽車的“機會成本”。相信“時間就是金錢”這句格言的人通常對驕傲持悲觀的態度,因為驕傲會使人完全無法對自身狀態有正確的認識(托馬斯·霍布斯認為驕傲是一種錯誤的意識)。機會成本的前提是人類的經歷存在可替代性:我們所有的行為在用抽象的時間或相關的薪酬為單位進行簡化後,可以進行對比或互換。 但我們並沒有順從經濟學的絕對統治,還是堅持自己親身體會到的東西:人類的經歷存在個體差異,就像蘿蔔和青菜也各有各的特點一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勇氣或驕傲是無法被準確計算的,必須先對它們進行適度的抽象化。經濟學只能對某些特質進行衡量,但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卻被排除在外。勇氣是人們對自身尊嚴的一種維護;自己修車也並不只是在浪費時間,這對時間、對車、對自己而言,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這種人類學能夠說明手工工作的吸引力,卻不訴諸浪漫或懷舊,只是去肯定建造、修理和定期保養等實務的價值。(引自第3章《做自己物品的主人》)(下續)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October 11, 2021 at 4:54pm

(續上)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非常高興本書的中文版面市,我也很願意為中文版撰寫隻言片語,介紹我自己出書之後的經歷。根據自己摩托車修理工的經歷寫了一本書,並因為這本書被邀請與政府官員們一起吃飯,這整件事讓人感覺很是不同尋常(有時候,為了參加此類晚宴,我要費上大勁才能將自己的雙手洗得乾乾凈凈)。來自其他國家的哲學家有時會到我的工作室來,此時我不得不提醒他們走路時多加注意,別被空氣軟管給絆倒了。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我在書中提出的那些觀點已經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這讓我很受鼓舞。我也希望中國讀者們能夠結合自身的環境,來探究如何應用書中的觀點。

2011年夏季,我曾在北京北海公園遊玩,並逛了附近的幾條胡同。路上我遇到一位男子,他有一輛敞篷的手推車,裏面擺放著眾多自行車零部件和修理工具。他的修車攤就擺在馬路邊,而且似乎一直就佔據著街角這塊地方,服務對象主要是住在附近的街坊鄰居。

他工作起來自信滿滿,基本上不說話。他的舉止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做生意,好像根本沒有必要去推銷自己的服務。他身上也沒有任何企業的標誌。我很難想像,如果他和其他人一起身著統一的工作服走在街上,嘴裏吆喝著某家公司的口號,會是什麼樣子。他提供的服務不用多加宣傳,也沒有必要宣揚什麼高尚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已經找到了一種謀生的方式,用不著滿嘴廢話。為什麼在當今的社會裏,這會讓人感覺是一種傑出的成就呢?

中國和美國一樣,年輕人都被灌輸只有上大學未來才有希望。但在家人做出許多犧牲,花了大把金錢之後,他們只是發現自己必須同大量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沒有那麼多的工作機會在等待著他們。他們難以體會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是什麼感覺,因為工作中存在各種高深莫測的力量,而且其中的因果關係可能太過隱晦難懂。

本書探討的就是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從像那位修車師傅這樣的人物入手尋找線索,幫助我們懂得人類繁榮發展的要素。那位修車師傅靠的是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面對像“這輛車沒事吧”這種問題,他的回答直截了當,根本不用去考慮什麼辦公室政治,無需受制於什麼中央權力。每天工作結束後,他可以看到自己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為自己解決的那些問題而自豪。

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來探尋人們對工作的感情變化,例如逐漸對質量有了一種情感依戀,或者對虛有其表的工作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是什麼激勵了人們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深入鑽研自己手藝的細節?這是一種有悖於當代文化的行為,在這個有時只注重速度的社會裏,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每個國家有各自多種多樣的傳統在抗拒著超級資本主義的精神。德國人以注重細節質量聞名,意大利人以堅持精美的設計聞名。在中國的鄉下,我曾看到人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手頭的東西即興進行創造。例如,農民使用車用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焊接摩托車的貨架,而貨架的原材料就是用作混凝土鋼筋的鋼管。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這位農民的智慧的話,就能從中領悟重要的道理。

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如果工作讓人變得比較髒,必定是在幹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在傳統上,我們在“知識工作”和手工勞動之間樹立了一條分界線。但任何真正幹過技術活的人都知道,這條分界線就是一個錯誤。在做手藝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而這種腦力勞動也是相當不平常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到這點事實,就能深刻地懂得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們。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by Matthew Crawford,2010, Penguin Book NY,《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