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北婆羅洲 09婆羅洲海角 
在中國新浪網上,讀到這麼一篇文章:《歷史、故事與苦思~~婆羅洲最北角:明朝建文帝發現海上江南的地方?》(blog.sina.com.cn/cmfbs)這麼說:

婆羅洲是世界上第三大島。其最尖端的東北角是屬於馬來西亞的沙巴州;英國殖民地政府稱沙巴為“北婆羅洲”。

這裡其實是馬來西亞的最北端,向南中國海伸延得最遠的地方。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稱北婆羅洲為“渤泥”,與英文的Borneo是相符的。

新浪那篇文章在探討,沙巴,是否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最後情歸、忘卻舊時山河恩怨的鄉土?

鄭和七下西洋。1433年7月22日,當第七次遠航海外的鄭和艦隊回到中國,在歸航的隊伍中,並看不見鄭和的身影;沙巴水域,是否鄭和最後葬身之所在?

沙巴是婆羅洲最北的地域;這最北的地域的最北角,是一個叫著“古達”(Kudat)的小鎮。叫著“古達”,是不是很“古”早“古”早以前,向南航行的北國人們,便已經到“達”了這個地方?

有機會,想和大家繼續談一談,這古達小鎮一個叫人情不自拔陷進歷史苦思--也就是歷史故事--的地方:婆羅洲之岬(The Tip of Borneo);對著浩瀚南中國海延伸出去的尖長巖岸。

最近在《愛墾納達故事城》文創玩家網站這裡,也看見一位叫Momogun詩男的作者,在敘說一位中國男孩和“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的異國戀情。

其實,在民間傳說中,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和一位杜順公主,確實是有過一段很悲壯、淒美的戀愛故事。

下次再談;先來看看一些照片,了解沙巴、婆羅洲之岬的地理概念~~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25, 2021 at 9:02pm

古達•國境至北的幸福地

車子開離亞庇往北走,路程是190公里,卻要耗時三個多小時。

我們到古達(Kudat)去。

路況不是很理想,不過,沿途不會讓人失望,鄉區與小鎮景觀,還有原住民的土產攤口,總叫人感到有幾分神秘。

古達(Kudat)是馬來西亞國境最北的市鎮。人口在2010年調查時是83,140,說來不多;在沙巴到處走,倒是常碰上古達人。也許,這個天色一暗街道就不見幾個人幾部車的鎮上,許多鄉人都落腳到其他更熱鬧的地方吧。

(Tip of Borneo 婆羅洲海角的風蝕岩)

她一度是英國殖民地北婆羅洲的首都,現在是古達省的行政中心,整個省份包括古達鎮、哥打馬魯都、必達士,還有岸外的邦宜、巴藍邦岸等島嶼。

古達的開埠人是英國北婆羅洲公司的 A H Everett ,時1881年12月7日。艾維勒定都古達,原是衝著她的地理優勢而來。想想,她往左走是南中國海,往右是蘇祿海。一個小地方,面對兩個大海洋,多酷?

豈知,那麼遼闊無助的海洋少不了海盜,這地方飽受蘇祿、巴夭和尹拉農人海盜的襲擊。1883年,北婆羅洲公司於是決定遷都更為安全的海港,東海岸的山打根。

進入古達鎮前,會經過一個叫西瓜地(Sikuati)的鄉鎮。聽這中文名,還以為這裡盛產西瓜,問問,卻是以帶海水鹹味的紅衣花生出名。大家來這裡,一定要買一些回去送親友。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古達就像重重包圍著她的椰林,靜悄悄的看著藍天,聽著海浪過日子。近年因為旅遊業而開始呈現一定的活力。

最著名的景點,當然莫過於“燈火樓”(Tip of Borneo);那是全球第三大島嶼婆羅洲最北最北的地方。

在網路小說《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中,公主的河邊族女祭司奶奶曾說過,一直在明代歷史裡下落不明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逃難南來時,就是在這裡上岸。

當時他遇海難被南海神龜救上這婆羅洲海角,他醒來後在走向神山途中認識了那時候的杜順部落公主。

沙巴現在的許多華族祖先,當年都是從這裡上岸踏進北婆羅洲。現居古達市區的華人多數是客家人,特別是是龍川客。

他們當年是透過巴色基督教會的安排,來到古達開荒闢地種植椰子。

有者後來變成了富足的園主或開店的商人。

提到龍川客人,當然不能不嚐嚐他們最拿手的美食:龍川釀豆腐。這裡有一間沒有招牌,可人人提到卻都知道的“豆腐飯店”,已經經營了五十幾年。

這兒的培正獨立中學有一個特色,那個學生要是有一天沒上學,老師或校長會打電話到他家裡去,看看是病了需要關懷,還是頑皮逃學去了。小地方的師生關係就是那麼密切。

古達是龍古斯族(Rungus)的家園,他們聚居於馬東貢(Matunggong)的長屋。此區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日,大概是在1995年10月24那天。

當時,許多外來的遊客到來這兒,因為這兒是地球上日蝕時段最長的地區之一;宇宙神秘現象變成一個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

遊客到此旅遊少不了品嘗龍古斯食物及土酒,記得買些他們有名的手工藝品回家。

古達富有歷史意義的地點之一,是他的飛機場。其前身是二戰期間日本皇軍的空軍基地。當時,日軍俘虜了大量來自印尼爪哇的平民,採用這里海域的珊瑚礁石充作地基建起跑道。因為日軍的殘暴,加上飢餓和疾病,這個建築工程奪去了無數戰俘的性命。

這個日軍空軍基地,後來讓前來援救北婆羅洲的美國遠東空軍B25戰鬥機給夷平了。

雖然很多人說,古達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以及近年來的一些遊客,她卻擁有沙巴最早的高爾夫球場與帆船度假村。

18個洞的高爾夫球場是洋人在1906年建的,目前吸引了不少來自韓國的高球手到來打球;其毗鄰的帆船度假村,則是敦馬仕達化後來在1970年代在海邊填土上來建的。

敦馬仕達化是沙巴從英國人手裡取得獨立後的第一任元首,他是蘇祿人,來自古達的Limau-limauan村子,一生充滿神秘色彩,爭議與稱譽混淆不清。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23, 2021 at 8:10pm

20161115日,“一帶一路”中國—印度尼西亞合作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中改院海南發展研究所所長夏鋒,發表題為“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主旨演講。全文摘錄如下:


破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重在南海,突破也在南海。
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目的是以“大旅遊”產業合作為先導,通過廣泛性、開放性、互補性的區域互利合作,增強互信,促進協調;目標是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1 建立“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經濟全球化面臨新趨勢、新挑戰的背景下,加強亞太地區的區域、次區域深度合作極為重要。南海及周邊地區作為亞太經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特別是其地處兩大洋和兩大陸的交匯地帶,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旅遊資源豐富,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既是大勢所趨,也有利於增進本地區人民的共同福祉。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高度出發,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以“大旅遊”產業合作網絡與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強旅遊及相關服務業開放合作,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創造更好的合作環境與基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
.“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框架設計。

(1)區域範圍。“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地域上涵蓋南海、東南亞周邊及太平洋、印度洋等局部地區,包含中國、中國臺灣、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文萊、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東帝汶、澳大利亞、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十多個國家與地區。

(2)基本內涵。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總目標,以大旅遊產業為先導,深化海洋旅遊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雙邊和多邊合作,以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構建開放性的旅遊經濟合作網絡,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示範帶動、合作推進的設想,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的自由流動。


第一,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總目標。
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旨在更好地共建共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充實和拓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海區域的合作內容、領域和機制等,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海洋經濟合作的新機制、新平臺和新典範。

第二,以大旅遊產業為先導,積極開展旅遊項下的自由貿易。著力推動共建具有自貿區性質的海洋旅遊合作示範區、旅遊產品生產加工製造業產業園區、旅遊高端裝備保稅港區,對海洋旅遊產業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體製機制安排進行先行先試,進而帶動區域內海洋產業合作和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水平。

第三,以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加強區域內國家和地區在港口、國際中轉、運輸航線、物流配送、郵輪客運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打通區域內海上的貿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形成放射性、網絡化、便捷化的交通網絡布局,構建聯接中國與區域內旅遊貿易夥伴的海洋經濟大走廊。

第四,構建開放性的旅遊經濟合作網絡。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建設,把區域內彼此分割的島嶼、群島等地理單元更好地連接起來,將眾多島嶼從互聯互通的盲點變為重要節點,進一步釋放區域內海洋旅遊經濟自身發展潛力。


3 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現實操作性強。
國際上有諸多成功機制和現實案例可資借鑒。“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可借鑒國際上的一些成功案例,以海洋旅遊合作和旅遊資源開發作為突破口,大力促進旅遊往來和人文交流。

(1)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具有良好的地緣經濟基礎。

(2)泛南海區域內國家和地區人文歷史相通,具有建設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良好人文基礎。

(3)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成為出境旅遊大國,是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重要經濟因素。

(4)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經濟合作基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成為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共同發展基礎。

(5)區域各方在旅遊經濟領域的互補性為進一步挖掘雙方經濟合作潛力提供新契機。泛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在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產業、產品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利於區域內資金和產業轉移,拓展以旅遊為重點的合作空間和成效。(愛思想平臺 2016-11-18)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22, 2021 at 3:08pm

沙巴·為何最适宜南海華教旅遊特區

4推動“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建設的6點具體建議

(1)以遊輪遊艇旅遊為重點,開辟新的航線,推進新的旅遊組合產品,務實推進海南與泛南海國家和地區的旅遊合作。進一步密切海南島與海上絲綢之路島嶼地區在港口、碼頭建設、集裝箱聯運、國際中轉、運輸航線、物流配送、郵輪客運等方面的合作,以海口港、三亞港以及洋浦港為重點,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島嶼地區港口群建設,形成更多面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島嶼的國際班輪航線網絡;發揮海南省第3、4、5航權開放政策優勢,依托三亞新機場和海口美蘭機場等,積極開辟面向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島嶼地區的中轉、直達國際航線,打造亞太地區島際交通航運樞紐。 

(2)以海南島、巴厘島為重點,打造島嶼地區健康養生休閑旅遊業聯盟。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島嶼在健康服務業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探索建立海南島與其他島嶼經濟體的休閑養生互換互助計劃。依托海南特色旅遊風情小鎮建設,培育一批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國際村或健康養生社區,實現島際間健康服務業資源優勢互補、錯位競爭、協同發展;加快推進在海南建立島際間健康服務業合作示範基地,探索以多種形式開展健康管理、健康職業教育、健康技術研發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3
)以島嶼人文交流合作為載體促進民心相通建設。借鑒“世博會”和“園博園”經驗,在海南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島嶼主題活動園。按海上絲綢之路島嶼國家與地區大致地理分布,一個島嶼或多個島嶼國家與地區組團成為一個獨立區域,集中呈現海上絲綢之路島嶼地區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內容,通過定期舉辦各島嶼的旅遊、文化、藝術、飲食、服飾等活動,加強各島嶼間人才交流、文體賽事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依托海南華僑紀念館、南洋文化節、南海佛學院等交流載體和平臺,發揮海外僑胞和名人在泛南海地區交流合作中的作用,打造島嶼地區“民心相通”工程。

(4)合作開展中高端旅遊人才培養。深化以大旅遊為重點的海洋合作,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多年來,在海洋旅遊人才交流和培訓方面存在短板,製約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海洋旅遊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建議依托相關高校和智庫資源推進人才合作培養、學術交流,構建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與平臺。例如,建立海南大學國際旅遊學院與印尼的特利薩帝旅遊學院(Sekolah Tinggi Pariwisata Trisakti)合作培養機制,建立雙重學位學習途徑,可以分別在兩所旅遊學院完成四年大學學業,並有機會在國外就業。


(5
)充分發揮博鰲亞洲論壇等對外交流合作平臺機制作用,建設“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國際論壇。以旅遊經濟合作為主題推進各方在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海洋生態保護、海上安全、海洋文化與教育、人員互訪等多領域的合作,為促進雙方向更深的戰略合作關系發展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國際傳媒、博鰲亞洲論壇平臺等,推動成立“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建設專家論壇,吸引南海周邊各方的政府和企業代表、學者參加。

(6)有效構建和利用智庫學界和半官方交流機制。可向南海周邊各方推介構建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初步構想,充分闡釋建設“泛南海旅遊經濟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未來藍圖展望,提升各方的參與意願;通過非官方的對話交流,了解參與方對地區經濟合作在各個層面的利益訴求,掌握參與方社會各界對“泛南海旅遊經濟圈”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夏鋒《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泛南海旅遊經濟圈”》愛思想平臺 2016-11-18)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17, 2021 at 10:19am

青花漂流記——踏浪絲路話文萊

1997年5月的一天,一家石油公司在文萊近海作業時,在水下63米發現了一艘古代沈船,震撼世界。船體已腐蝕殆盡,但船內上萬件碼放齊整的中國青花瓷等物件不僅生動展現了數百年前海上貿易盛況,還把在中國古籍被稱為“四海流通,交會萬國”的渤泥國(又作浡泥國)推向世人面前。

渤泥是中國古人對文萊的稱呼。千年以來,文萊與中國往來不斷,貿易頻繁,交流密切,曾共同書寫東南亞古代史上輝煌的外交篇章,也因青花結緣創造出藝術色板上唯美的色彩。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指引下,中國與文萊揚起行穩致遠的文明風帆。

海上有青花,往來知故交

沈沒的古船究竟是哪國船隻已無從考證。但這條文萊境內唯一一艘被發現的古代沈船上,承載著大量塵封的歷史信息,印證了中國古籍對渤泥地位的描述,也證實了兩國間繁盛的古代貿易。

考古學家在沈沒的古船上整理出大約1.4萬件文物。其中,大多數文物來自中國,部分來自越南和泰國,除有精美的青花瓷外,還有一大批實用器,如瓷碗、瓷盤、瓷碟、瓷甕、瓷瓶、瓷缸、串珠、鐵器、銅器、石器、手鐲、鑼等。專家推斷,這條明代商船從中國起運商品後出海,途中在越南和泰國進行小規模貿易,隨後駛往目的地渤泥。

古代跨國貿易的背後,不只有經濟利益,更有文化認同。這種認同,始於密切而頻繁的往來,又推動這種往來更加密切而頻繁。早在唐代,中國人就發現,地處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中央位置的渤泥具有重要的貿易樞紐和門戶作用:它既是中國與東南亞古國之間重要的貿易中心,又是阿拉伯商人和東方商人相遇往來的主要驛站。

宋元時期,渤泥人喜好中國的服飾紋飾,崇尚中國的風俗文化。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誌略》中記錄,渤泥人“敬愛唐人”。曾隨鄭和四下西洋的費信也記載,渤泥人在街上遇到醉酒的中國人會把他們接到自己的住處,如遇故交,奉若上賓。明代時期,渤泥使團多次到訪中國,為源遠流長的中文友誼留下美好的歷史印記。

素底描天青,釉下抹濃淡

文萊不止在沈船上發現了大批中國瓷器。近年來,文萊在甜柑河流域出土了一大批中國唐、宋、明各時期的陶瓷類文物,在哥達巴都發現了一條長達兩公里的“中國瓷器道”,出土大量瓷片、陶片、器具。在中國以外地區發現如此大規模、多樣的中國陶瓷文物極為罕見。

毋庸置疑,瓷器堪稱渤泥與中國交往的使者。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青花雖是“中國風”,但卻有段“外國緣”。青花之“青”,是描畫在素胎上的礦物原料鈷料。被中國官窯認為最上乘的鈷料——蘇麻離青和蘇渤泥青,正是來源於中國與渤泥間的商業互動,是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青花”發色的登峰造極。

關於蘇麻離青的產地,一說產自索馬里,一說產自波斯。至於蘇渤泥青的源頭,有人說產自蘇門答臘和渤泥,也有人認為其實就是蘇麻離青,只不過,一些阿拉伯商人把蘇麻離青帶到渤泥後取了個本土化的名字——蘇渤泥青。

不管怎樣,鈷料造就了渤泥“瓷貿易中心”的地位,也讓渤泥人的審美與青花結下眼緣。後來,明朝實施海禁,西方殖民者大批進駐東南亞,中斷了中渤海上貿易。宣德年間,中國官窯多年積攢的這兩種鈷料幾乎用罄,到了成化年間已“無青可用”。青花藝術中最濃重和耀眼的那抹青色,就此淡出了歷史舞臺。

絲路踏浪來,海晏貴知心

中國人與渤泥人同愛的那一抹青色,在1408年的農歷八月,化作碧藍南海上一支浩浩蕩蕩的船隊。28歲的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帶著王後、王妃、子嗣、近臣等150人,乘坐遠洋大船,起錨揚帆北上。

渤泥王到達南京後,明朝皇帝朱棣在奉天門以國禮相待。渤泥王告訴朱棣,中國聖人的德行教化在渤泥廣受尊崇與學習。不幸的是,渤泥王抵達南京後不久便因染急症去世。史書記載,渤泥王臨終前留遺言說,死而無憾,要將遺體“安葬中華”。朱棣“大哀”,下令三日輟朝,以高規格把渤泥王厚葬在南京安德門外向花村烏龜山,樹碑立祠,安排守墳人。

因擔心渤泥政局動蕩,朱棣還特派張謙、周航兩位使臣護送太子遐旺返回渤泥襲王位並助他鎮守一年。1412年農曆九月,新國王遐旺帶著母親、叔父等一批人再次訪華。明朝歷史上,外國國王來訪,渤泥王麻那惹加那是第一人。

自公元977年渤泥王首次遣使宋朝,到公元1425年渤泥最後一次來使,史書共記載了十多次渤泥使團訪華的詳情,而中國也多次遣使回訪渤泥。1370年,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受命出訪渤泥,在此期間,他妥善處置了一樁第三國挑撥離間中渤友好的外交陰謀,並對贈禮財物“毅然辭之”,其廉潔受到渤泥王大贊。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17, 2021 at 12:12am

貫古有精誠 合作鑄重器

欸乃一聲,棹歌一曲,激蕩起海絲路上的多少風雲事。如今,那些塵封的歷史片段宛若一尊尊青花重器,穩放在兩國民眾心間的那座歷史博物館里。那些美好的交往,沈澱為新時代合作的基石,共同譜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船歌。

今年5月,全長5915米的文萊第一座跨海特大橋大摩拉島大橋在中國建設者3年多辛勤努力下建成通車。從此,大海不再是阻隔文萊摩拉區和大摩拉島之間的天塹,大摩拉島終於告別“懸於海上”的歷史,朝著世界級石化工業園區的夢想又邁進一步。

如今,文萊歷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中企參與承建的這座大橋通車後,文萊穆阿拉區與淡布隆區之間將形成一條穿越文萊灣的海上大通道,車程可由兩小時縮短至15分鐘左右。此外,中國企業還在幫助文萊建設連接馬來西亞的高速公路、國際貿易港摩拉港等。

陸、海、空,路、橋、港……疏通往來運輸的經脈,打通多元發展的命脈,聯通集納智慧的人脈,貫通共同發展的心脈,這是從海上瓷器之路演進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變的理念與願望,也是文萊再現“四海流通,交會萬國”樞紐地位的歷史密碼。

在中國和文萊新時代關系上,“合作共贏”四個字成為最耀眼的印記。(2018-11-18來源: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號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September 16, 2021 at 6:31pm

浡泥國的海上瓷器之路—去年寫過一篇長文,專論明初海外四國王葬華之事。其中,最早訪問大明的就是浡泥的麻那惹加那乃國王,後病故於南京。“浡泥”是今天的文萊古稱,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的文萊,對中國遊客實行“落地簽”,兩國公民輕松往來。年初得暇,去了一趟文萊,少不了又印證一番中文海上往來的歷史。

從香港飛文萊,三個小時,沒有一分鐘時差,因為文萊與香港、深圳,甚至廣州,同在東經114度線上。文萊不大,要考察的事也不多,一是“見”一個人,二是“見”一條船。

要“見”的是個宋朝人。大唐滅亡後,華夏大地又陷入動亂之中,與浡泥的海上往來中斷。直到10世紀末,才恢復往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浡泥國王派遣使者向大宋進獻禮物,並遞送國書,表示願意與宋朝建立密切的貿易關系。此後,“俗重商賈”的浡泥,多次來大宋,民間貿易往來更是頻繁。

1972年德國著名漢學家傅吾康教授(WOLFGANG FRANKE)在文萊考古時發現宋代華僑的墳墓,立有一塊漢文碑刻“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甲立。”

這是目前為止海外發現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人墓碑。根據碑文可知,此碑是蒲應、蒲甲,在文萊為其父所立,景定甲子,即1264年。這位“蒲公”可能是泉州人。

據清代蔡永蒹《西山雜誌》的《蒲厝》記載:“宋紹定間有進士蒲宗閔,司溫陵通判,後升都察院,端平丙申奉使安南,嘉熙二年奉使占城,淳祐七年再使勃泥,後卒於官也。”

此中的“溫陵”是泉州的別稱,“淳祐七年”(1247年)與碑刻“景定甲子”(1264年)最為接近。時間地點如此相近,專家推定碑主“蒲公”應為蒲宗閔。這一蒲氏與後來的蒲氏名人蒲壽庚,會不會是一族人呢?泉州番商,蒲為大姓,其中蒲壽庚因平海寇有功,元初授閩廣招撫使,兼領泉州提舉市舶司(海關關長),是泉州蒲氏第一位的名人,他們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兩個蒲氏官員之間有什麽關聯,值得再考。

接著要“見”的是一艘明代的船。它在幾百年前的斯裏巴加灣風暴中沈沒。1997年的一次油氣勘測中,文萊人在首都海岸線32海裏處,發現了這艘沈船。專家稱“文萊最大規模的歷史發掘當屬這艘沈船”,打撈出水的文物,現在文萊海事博物館展出。

文萊首都原稱文萊市,1970年改為現名斯里巴加灣市。這是一個依然保留著南島語族居住風格的海灣,水面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村莊,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文萊海事博物館就坐落在文萊古都所在地文萊河口。此館規模不大,主打展示,即明代文萊沈船的文物。

▲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的海事博物館的大明外銷瓷器,有的碗上繪有“福”字。


這艘大明商船大約在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早期,從中國或東南亞其他地區駛往文萊,由於天氣或超載原因,沈沒在文萊海域。沈船上先後發掘文物約13000多件,其中九成是瓷器。此中最重要的瓷器是來自中國的4500多件青花瓷,占該船所載文物總量的三分之一。它們多數來自江西的景德鎮,器型以盤子居多,還有碗、罐和茶杯。瓷器上有花鳥蟲魚紋,有一個底款有“大明……造”幾個模糊漢字。此外,還有一批中國產的馬來罈子,應是按馬來人的訂單加工的外銷瓷器,它比馬來原有的陶罐要漂亮多了,價格也高多了。

▲大明文萊沈船中的商品多數是中國瓷器,有碗、罐和茶杯,上面繪有花鳥蟲魚紋,有一個底款有“大明×造”的模糊漢字。

值得注意的是,這艘大明沈船上除了中國瓷器,還有占此船文物總量39%的泰國瓷器、少量越南瓷器,說明當時的南洋,是多國瓷器的交易平臺。出土的文物中,還有琉璃、象牙飾品和金屬製品,再次證明,文萊是南洋的三角貿易,或多邊貿易的重鎮。

在十五、十六世紀,這裏是大明所說的東西洋分界線,這一區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結點,多國商船在此進行內容繁多的商品交易,這恰是這艘大明文萊沈船的歷史價值所在。梁二平 文/圖 2019-03-09 圖文轉自深圳晚報)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August 23, 2021 at 3:59pm


同一個災難命運中,人類能在更高層次上合作嗎?

信息互聯網讓我們能隨時掌握,疫情在一個又一個國家的蔓延進展。然而,這並沒能啟動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它激發的只有科研人員和醫生自主發起的跨國協作。無論世衛組織還是聯合國,都無力為最貧困的國家提供抗疫援助。

(2020年3月14日,在意大利米蘭,一幢樓裏的人們紛紛打開窗戶、走上陽臺參加抗擊疫情的音樂快閃活動。新華社發)

我們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團結互助體系敗落的社會裏。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修復鄰裏間、勞工間、公民間團結一致的聯系……我們在受到這些約束時,父母和不再上學的孩子之間、左鄰右舍之間的一致利害關係會更加牢固……我們的消費力會遭到重創,而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境遇,好好地去重新思考消費主義,也就是“消費成癮” —我們對毫無用處的糟粕之物中了毒,要從此學會寧缺毋濫。


我們必須要重拾民族團結,它不是封閉自私的,而是向“地球人”的命運共同體敞開的……在病毒出現之前,各大洲的人類已經面對著共同的難題:生物圈退化、核武器擴散、缺乏調控的經濟使不平等加劇……這個命運共同體早已存在,只是人們心中充滿焦慮,意識不到它,反而向民族或宗教的利己主義尋求庇護。


誠然,民族團結是必須的,然而如果人們對人類的共同命運沒有取得共識,如果人們的團結不能更進一步,如果不去改變政治思想,人類的危機只會進一步惡化。病毒的啟示清晰明了,要是我們冥頑不靈,終會禍事臨頭。
埃德加·莫蘭:隔離,能幫人們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解毒”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27, 2021 at 10:51pm


陳明發:香港九龍屯馬線“宋皇臺”——

全中國唯一以帝皇為名的地鐵站

紀念宋朝最後兩位小皇帝:九歲的宋端宗趙昰,和他七歲的弟弟宋懷宗趙昺。南宋滅亡前,朝廷曾逃到華南,以廣東新會(今江門内)為根據地頑抗蒙古軍三年(公元1276-1279),並在香港九龍設有行宮。宋元最後一役“崖山海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水戰之一,滅宋後,投海自盡的前宋遺民數以十萬人,投奔怒海南下逃逸者也不計其數。落腳南洋而入籍當地原住民的歷史,值得關注。我之前讀到白垚先生說杜順(Dusun)族一名來自“大宋”,或且就是華南前宋遺民,在亡國後逃到婆羅洲的中國人後裔。
(27.6.2021)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10, 2021 at 9:15pm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
(29-30)


(廿九)


戰後和平興百業,九伯有命轉來拾;


一步一步重頭來,一手一腳冇日夜。


(三十)


九伯字墨冇幾多,講道講理知得多;


眼見焦仔冇書讀,將來又變盲豬股。

Comment by Momogun 詩男 on June 1, 2021 at 9:37am


龍舟歌(龍舟說唱)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

級別: 國家級
類型: 曲藝
批次: 第1批次
區域: 廣東省佛山市 (667)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相傳為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所創。

龍舟歌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龍舟歌一般是以走唱的形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等因素限製了觀眾的數量,其單調的藝術形式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也就削弱了它的藝術影響力,並不為眾多人所熟悉。時至今日,唱龍舟已出現後繼乏人的窘境。


這種本來是家境貧寒的藝人用來賣唱糊口的說唱方式,特別是吉利龍舟,帶有行乞性質,對於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一輩來說,他們都不屑於繼承唱龍舟這一門古老而缺乏生氣的技藝,龍舟歌瀕臨失傳。

後人只能通過錄音或錄像,把老藝人演唱的曲目保存下來,以留住這種傳統的民間記憶。要把龍舟歌傳承和發揚光大,唱詞裏需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唱段,在表演形式和風格上大膽嘗試,既保留傳統,又不乏現代氣息,並與時俱進,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倘若等閑視之,人去曲終就不可能避免了。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歷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

現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續閱讀 》

韻文化:我求(文化遺產)

沙巴海丝故事館

《九伯後生下南洋》客家山歌

陳明發·神山傳奇 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I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