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沙巴丹南毛律人豐收節慶典
攝影家    :  北婆羅洲人文關懷攝影家劉富威

《愛墾敘事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March 19, 2022 at 6:24pm

陳玲玲《泰國影視廣告敘事原型研究》

泰國廣告近年來屢屢斬獲國際大獎,既實現商業目的又不失藝術水準。在泰國廣告的催淚和捧腹效果背後,是對根植於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的激活。原型是人類對人生永恒問題的認知模式,蘊含著豐富的人性,泰國廣告正是通過對原型的匠心運用,觸發觀眾情感共振,實現市場效果及達到藝術高度。

敘事即故事。敘事既是人類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人類向同類表達對世界了解的方式。對意義的追求使得人類從古至今都處於敘事中,並且仍在敘事著。在敘事類別中,廣告敘事所表現的是人和物之間的故事,目的在於建立產品消費與人的精神需求兩者間的橋梁。在廣告敘事中合理運用原型,有助於消費者通過價值認同最終接受廣告敘事呈現的意義與產品消費的關聯。


原型理論建立在榮格等人的研究基礎之上,認為人類在早期的發展中,需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物質的匱乏及人生意義的缺失,這些經驗不斷積澱,逐漸轉化為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行為模式——即本能,和領悟模式——即原型。原型的生成是感悟和理解程式的建立,是人類典型情境的反復發生和普遍一致基礎上的情感模式,因而,當環境中出現某種情境與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相契合時,原型即被激活,進而引發人的心靈情感。


原型深藏於人的潛意識中,是人類在面對生、死、性等人生終極問題時形成的認知模式。原型中蘊含著豐富而復雜的人性、及情感方式,因而,原型中也凝聚了海量社會文化符碼,成為廣告創作者運用在廣告敘事中激發觀眾情感的重要元素。

原型具有層次結構,受眾接觸到特定的原型時,首先接納與感受,其次領悟與激活,在後者中實現感性體驗與原型意象的融匯。原型可觸發受眾的文化定勢,文化定勢是人類心智對外界認知的一種方式,通過“貼標簽”的方式將不同類別的事物與特定的意義相聯系,再次遇到事件時,便根據以往的理解進行刻板解讀。原型可使受眾快速啟動既定的認知模式中,認同廣告所傳遞的觀念,並在廣告采用的暗示手法下,無意識中迸發出強烈的情感而不自察,無抵觸接受廣告主的說服,最終認同廣告敘事表達的價值觀念,並將這種價值認同“粘貼”到商品消費中,建構意義消費。


血親關係是人類重要的關係之一,父親與母親是血親關係中至關重要的兩個角色。父母舐犢情深,視子女為人間至寶,對子女的關心無微不至,為了幫助子女克服困難長大,他們堅強、勤勞、勇敢,甚至在必要時以犧牲性命為代價護犢。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舐犢情懷作為人類反復經歷、最普遍、最典型、最長盛不衰的情感,其情感的施與者——父親、母親理所當然成為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

泰國多支催人淚下的影視廣告以父愛母愛作為敘事主題,講述不同父母親與子女間的故事。展現父愛的廣告,如泰國人壽保險《無聲的愛》、LINE《其實,我一直在妳身邊》、雅高酒店《會飛的男人》、I.C.C《我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保安》等等。展現母愛的廣告,如樂購《為了妳我可以成為“男人”》,CP食品《一盤蛋炒飯》,泰國紅牛《感恩母親》等等。Brother《兄長》這則廣告中兄長的形象是父親原型的變形,長兄為父是人類文化有的現象。

這些廣告中所刻畫的父、母親年齡不等,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一,愛的方式各異,但都展現了對孩子細膩、深刻、平凡而偉大的愛,受眾在觀看過程中情感深受廣告中故事的牽引,在廣告結束時達到情感迸發,廣告也順利完成其建立意義消費的目的。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March 19, 2022 at 11:22am

(續上)愛情是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千百年來令人們欲罷不能,這一具有攝心魔力的永恒母題經過古今中外大量文藝作品千轉百回的刻畫,更令人心馳神往。泰國廣告中,諸如KK智能投資《狗狗的報恩》、Smooth E洗面奶《女漢子變身女神》、泰國肯德基《初戀這件小事》等廣告通過刻畫年輕人甜蜜的愛情賦予品牌更多內涵。

在愛情故事之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愛情更容易喚起受眾的情感。當下社會離婚率逐年攀高,愛情和婚姻危機猶如定時炸彈,人人感慨相愛容易相守難,這種背景之下,相對於佳偶天成的甜蜜愛情,生死不渝、白頭偕老的廝守愛情更能觸動受眾的心靈。泰國人壽保險《丘爺爺的故事》、美氏婷《因為愛情》、公益廣告《如果我忘了妳,妳是否愛我一如既往》幾則廣告以老年人為故事主角,第一則講述了86歲高齡的丘爺爺30年來從不間斷在亡妻墳前彈奏二胡的故事,第二則刻畫了一對年邁夫妻互敬互愛、親昵相守的白頭愛情故事,第三則講述了一位年邁老人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妻子不離不棄、不厭不煩、無微不至的照顧。三則廣告所刻畫的與子偕老的愛情,細節豐富,感情真摯,滿足了人們對愛情的遐想,不由受眾不動容。


女性在漫長的男權社會統治下,長久以來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愈有女性魅力的女人愈得到男人的青睞,相對於智慧和才幹,社會更重視女性的外貌和魅力,社會千百年來早已形成對女色的審美,不僅英雄喜歡美女,村野匹夫亦有“抱得美人歸”的願想。盡管當今世界範圍內的女性地位較之過去大為提高,對女色的審美及消費依然盛行,美女仍是男性覬覦的對象。

美女形象更多出現在泰式幽默廣告中,情節多數較為反轉,結果令人忍俊不禁,如華歌爾一則聚攏文胸廣告,Toctick Clinic講述美貌人妖進男廁的廣告,Scooter潤滑油一則講述美女因腿部肌肉發達令眾男士咂舌的廣告,Sealect Tuna食品一則展現一位女郎在電梯中“原形畢露”的廣告。這類幽默廣告對美女原型進行陌生化運用,對慣常展現美女形象廣告的敘事模式進行創造性顛覆,為受眾帶來全新的敘事體驗。慣常采用美女原型的廣告多展現美女在某種產品的幫助下,容光煥發受男人追捧。上述幾則泰式廣告以迷人的女郎在眾男士垂涎目光下出現為開始,劇情急轉,端莊似不食人間煙火的女郎或暴露鄙俗的一面,或為男子所扮,令人笑不可抑,頓感耳目一新。

純真爛漫的兒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柱石,代表著未來的希望。兒童可愛單純,想象力豐富,對世界充滿好奇,也脆弱需要保護。兒童作為天真者原型的典型代表,往往與其守護者父母原型同時出現,在表達父愛、母愛主題的廣告中往往少不了純真兒童的身影,也正是他們的稚嫩、乖巧、可愛打動觀眾的心扉。泰式廣告善用兒童原型,在父親節廣告《我的爸爸是個騙子》、雅高酒店《會飛的男人》、泰國人壽保險《Que Sera Sera》、華歌爾《簡的秘密》等廣告中都出現了純真兒童的形象,他們乖巧懂事,對未來艱難的生活一無所知,在父母的庇護下開心成長。他們爛漫的笑容是為生計所迫的父母最大的寬慰和精神動力,有了他們的存在,父母面對生活的艱辛一無所懼、勇往直前,續寫著愛的傳奇。也正是廣告故事所展現的人性內涵令受眾感同身受並為之落淚。


生活中所有的典型情境都是原型。上述四種人物原型是最大多數受眾的共同經驗,在泰國影視廣告中也最為常見。此外,孝子、浪子、追夢人、破壞者、智者、勇士等人物原型在泰式影視廣告中亦有出現。

泰國影視廣告對受眾心理把握獨到,對人物原型的選擇有所側重,善於捕捉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為原型賦予時代精神,通過廣告敘事中細節和衝突的展現,塑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與受眾探討人性、生存等永恒命題,釋放受眾用理智無法控制的情感和,最終實現其目的——在廣告所要宣傳的產品和受眾的意義需求之間構建關聯,最終促使受眾進行消費,其做法值得國內廣告借鑒。(陳玲玲《泰國影視廣告敘事原型研究》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October 2, 2021 at 10:07pm

竺洪波:哪裏來的這隻猴?——孫悟空形象探源

事實與「假定」不是一回事。假定是否符合事實,需要證明。胡適列舉了一些哈奴曼與孫悟空的相同點(雖然還不夠豐富),這對認識孫悟空的來源是有意義的,但並未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小心求證」的環節宣告闕如,其可信度就值得懷疑。為此,當代學者蔡鐵鷹先生考察了泰國的古代佛廟(印度佛教反而衰亡,很少保留古代佛教建築),發現了許多古印度哈奴曼文化的遺跡,並以攝影圖片穿插文章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遺憾的是,他依然沒有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反而無奈地表示:「無論在外形,還是性格上,哈努曼與孫悟空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讓大家接受『印度進口』說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在漫長的中印文化交流過程中始終沒有找到《羅摩衍那》曾經進入中國的證據。」

但是,這並非可以斷定孫悟空與外來文化完全無關。如果我們拓展一下思路,即不要局限在《羅摩衍那》和哈奴曼一端,並且從古印度史詩擴大到整個佛經,那麼印度佛教文化與孫悟空的對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當年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抵達北印度,又從南印度歸國,穿行了整個西域地區,完全可以設想佛教在西亞諸國以及我國新疆、西藏地區所發生的影響。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佛典或佛教題材與孫悟空直接相關的事實。如陳寅恪先生考出《六度集經》等佛經中的頂生王升天故事為「孫悟空鬧天宮之故事也」——也即孫悟空的原型之一(《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在泉州開元寺西塔第四層的石雕像裏發現了帶刀的猴形神將,顯見其唐僧取經的護法身份;在敦煌石窟(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其中牽馬者孫行者皆為猴身。據此完全可以相信,印度佛教通過玄奘取經路線、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為海上絲路開端)等多種途徑流入中國,並影響了唐宋間的佛教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猴行者的形象則理所當然成為《西遊記》孫悟空的直接藍本。所以,《西遊記》孫悟空形象,既植根於中國本土豐富的猴精傳說,也受到了外來文化——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哺育,正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

由此想及,在很長時間裏,我們習慣於把「五四」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開端,所謂西風東漸、「別求新聲於異邦」,後來陳平原、王德威、李歐梵等人文學者前移至晚清,提出「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學界一時驚為奇論。現在看來,中國真正開啟現代思想啟蒙,發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還可大幅推進到晚明,因為此時不僅有羅明堅、利瑪竇、金尼閣等西方傳教士來華,李贄、焦肱開始學習、宣傳西方思想與文化,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譯著歐幾裏德《幾何原理》等著名事件,而且還有《西遊記》的特殊貢獻:孫悟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外文化融合的產兒。(愛思想網站2017-04-24)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September 14, 2021 at 9:08pm

“文化認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對自身的文化接觸經驗的理解與再建構,依Polkinghorne(1988)的看法,人的“體驗∕經驗”充滿著各種意義,如果想要探索這些意義,一個直接而立即的方式就是去探究人的“敘事∕敘說(內容)”(narrative),因為這是人將自身經驗加以意義化的主要形式,而敘事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將自身的經驗賦予時間性和情節。由於敘事提供人們意義建構的工具,透過分享彼此對事實的詮釋,亦有助於凝聚社群,因此敘事的概念對於文化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Bruner, 1990; Hammack, 2008)

而將個人的經驗、遭遇以事件及情節方式與自我概念相連結的敘事,稱為生命故事(life story),生命故事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充任個人和社會心理功能,從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認同的發展,與敘事息息相關,學者甚至以“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稱之(McLean, 2008)。為了使個人認同與其親身經驗和遭遇相協調,生命故事並非一成不變,一方面其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新的故事主題來接納陌生經驗,另一方面也會以既有的認同來同化對新事物的理解,個
人認同的問題與生命故事的創造乃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期發展的兩大特色(Pasupathi, Mansour & Brubaker, 2007, p. 86)。從個人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對生活經驗如何做首尾相連的解釋,並對其行為之意義及目的有所瞭解。(胡紹嘉, 2012《旅歷台灣,返想中國: 一位來台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台灣《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一期,2012年4月,頁43-87)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30, 2021 at 11:21am

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

史學的“敘事本位”,是指客觀的歷史實存和歷史精神,只有通過史學家對歷史細節的故事化文本,才能得以呈現這樣一種理念。由此反觀中國古代典籍,不僅“正史”、“野史”是“史”,而且“六經皆史”(章學誠語),諸子百家(尤其是其中的寓言形式)又何嘗非“史”?放而大之,《世說》玄談、禪佛燈錄、理學傳習、以及話本傳奇、南戲北曲,乃至村夫野佬的閑來說古,莫非“史”也。以此言之,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西方式的“神啟文化”或“思辯文化”——其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向心力往往是通過歷史敘事的全員性世代傳播得以薪火相續的。(見 《何平:歷史敘事功能的退化》)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29, 2021 at 4:38pm


李大傻


小時候,在柔佛古來菜市場旁的酬神戲

遠遠看過李大傻站在台上講過一回故事
我記得他的開場很特別
他說,他很興奮有機會到古來演出
害怕錯過了乘車的時間
戴手錶還不夠
還要準備一個特大的鬧鐘才行
說著,拉起他右腳寬大的功夫褲管
大家看見他在大腿上綁了一個大鬧鐘
全場哄笑

快半個世紀了吧
我還記得
故事的力量真迷人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28, 2021 at 3:24pm


楞本才讓·二毛《雪域說唱藝人行吟人生》

我們四進拉薩,三過唐古拉山口,六出雀兒山,行程5萬多公里,拍攝了兩萬多分鐘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素材,經受了一次藏文化的洗禮。其中四位藝人,讓我們難以忘懷。

扎巴老人

被稱為“國之瑰寶”的著名藝人扎巴老人,已在1986年離去了。他的一生,不僅因為說唱《格薩爾》史詩而輝煌,更重要的是他歷盡滄桑,始終懷抱著一顆慈悲的心,忠誠於自己的生活和偉大的格薩爾父王!

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人,更是一位神奇的《格薩爾》說唱藝人。

扎巴老人說唱的《格薩爾》史詩規模宏大、卷帙浩繁,情節生動形象,故事連貫完美,語言流暢幽默,藝人們公認:扎巴藝人才是雪域最優秀的說唱藝人。

扎巴老人自報能說唱包括大小宗共計43部、長達800萬字左右的篇章,相當於40部荷馬史詩。如果按漢文字數計算,比六部《紅樓夢》加起來還要多。

而扎巴藝人本人居然是個一字不識的老人。

扎巴藝人從小就浪跡天涯,13歲時,這位剛剛展露出藝術天分的牧童,踏上了艱辛而榮耀的人生之路。流浪、說唱的生活,伴隨他走遍了西藏的神山聖湖。1959年,在進軍西藏築路架橋的熱潮中,扎巴成了一名正式的道班工人,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浪生活。

幾經波折,西藏大學找到了扎巴老人,為徹底打消老人的顧慮,解決其生活上的困難,自治區把扎巴老人全家11人的戶口遷到了拉薩。從此,扎巴老人成了西藏大學的正式幹部。

扎巴老人的最大心願,就是說唱《格薩爾》。在北京召開的國家四部委的表彰大會上,扎巴老人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在北京提出了一個小要求,希望能到動物園里看看老虎,因為格薩爾大王就是屬虎的。

當扎巴老人一次看到三隻老虎時,他像一個小孩那樣的興奮——藏族有個說法,一個人一次能見到三隻老虎,是非常吉祥的事情。

1986113日,扎巴老人有些不舒服,女兒白瑪帶他到了藏醫院,大夫給老人檢查後建議他住院治療,老人不肯,說,我還急著說《格薩爾》呢!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扎巴老人還在說唱錄製獨具特色的《巴嘎拉國王》,這一部很少有藝人會說唱。老人已經錄了68盤磁帶,將近收尾了。這天,老人錄了一會後顯得很疲憊,說唱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見老人坐在灑滿陽光的卡墊上閉目養神,就悄悄退了出去。沒想到,扎巴老人就這樣悄然無聲地走了。

 

扎巴藝人活了整整80歲。據百姓傳說,他的出生伴隨著一個美妙的故事:格薩爾王在征戰途中,坐騎江噶佩布無意踩死了一隻青蛙,格薩爾下馬超度青蛙時,告訴他你來世就是我們的人,你要把嶺國的故事講給藏民聽。

這隻青蛙轉世成了扎巴。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老人有一次對女兒白瑪說:“我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但我說唱了一輩子的《格薩爾》,我死時也許會在卡墊上,格薩爾大王會給我一個好的姿勢,我的頭骨上有個格薩爾大王的馬蹄印,天葬時你們會看見,一定要保存好。”

老人的話應驗了。他離開時盤腿端坐,雙手放在懷里,面目安詳,而那塊珍稀的頭骨由家人完好地珍藏著。

老人一共錄製了998盤錄音帶,也就是998個小時。這是一筆無法衡量價值的巨大財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降邊嘉措采訪著名格薩爾說唱藝人劄巴和玉梅。(降邊嘉措/供圖)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27, 2021 at 10:16pm


桑珠老人 

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向西流去的拉薩河泛動著金色的光芒,河谷兩岸,人們已經開始收割青稞和小麥了。此時此刻,是辛勞了一年的農民最喜悅的時刻。每到這個季節,桑珠老人一定要回一趟老家墨竹工卡縣。他很關心他地里的青稞,還要看看兒子和鄉親們在忙些什麼,家里有沒有什麼好事情。在鄉親們的心里,桑珠老人是一個神一樣的人。

桑珠一生以說唱《格薩爾》為生,他邊走邊唱,走遍了西藏大地,流浪了大半輩子,直到35歲才結婚。上世紀50年代末,他帶著妻子從拉薩搬到墨竹工卡縣,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直到他被請進了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據說,桑珠是在一場忽然的大雨中,在一棵高大的松樹下,不知不覺睡著後得到“神授”的。桑珠回家,最高興的要屬周圍的鄉親們,他們又能圍攏著篝火,托著下巴,聽到熟悉的《格薩爾》曲調飄揚在星空下。桑珠說唱時的特點,就是非常忌諱在說唱過程中受到干擾、或被人打斷,他喜歡在開闊的草地、樹下、山洞里等清靜的地方,帶上錄音機和一塊卡墊,進入到完全忘我的狀態中,有時一唱就是一天,然後把錄完的磁帶交給《格薩爾》的研究機構。如此年復一年,從未間斷。

桑珠在雪頓節期間為廣大群眾演唱。(次仁平措/攝)


在邊走邊唱中,桑珠學會了很多地區的方言。每到一處,他在說唱時盡量采用當地的方言,創造性地變換語匯、音調,這使他練就了一套駕馭語言的能力,成為說唱《格薩爾》史詩獨特的一個藝人。 


曲扎與玉梅

西藏自治區的北部,是一片廣闊的草原,藏語稱為“羌塘”,意思是“藏北草原”。這里是西藏自治區最大的牧區。

就在這塊充滿了《格薩爾》風物遺跡的草原上,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格薩爾說唱藝人:曲扎和玉梅。他們的家相隔僅僅幾里路,中間流淌著一條奔湧的大河。

曲扎和玉梅都屬於“托夢”藝人,他倆還是親戚。這種地域和血緣,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格薩爾》史詩的傳承,有著人文地理上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關聯!(楞本才讓·二毛原題《行吟人生》2019/10/08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18, 2021 at 9:58am


無涯故事海,唯詩學是岸

在中國浩瀚無涯的故事海中,以上所述只不過是幾朵浪花。面對這筆寶貴財富,怎樣選取那些既有奇巧意趣讀來津津有味,而又蘊含良知美德有益於少年兒童身心的文本,成為編輯者反復琢磨的課題。

......許多年來,由於人們在學理上對民間文學創作與傳承的集體性的誤解,從而導致對相關口頭傳承人的個性特征、個人創造性的漠視,以致許多“不識字的小說家”的姓名在出版物中均被湮沒。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這部大書的編纂,堅持民間文學作品采錄寫定的科學性,將所有文本的講述者、采錄者,乃至采錄的時間、地點均翔實列出......按照《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規範,一一註明故事口述者及采錄者(或搜集整理者)的姓名。這些講述人,已有相當數量在國家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被列入國家非遺傳承人名錄,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與尊重。

因而這不只是編排體例的變更,也透視出社會對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者的禮敬。


在反復閱讀體味這些優美故事時,筆者不得不為創造傳承它們的那些故事家的才能所折服。正如筆者在《中國民間童話概說》中所驚嘆的:

人們編織故事的材料都是取自日常生活裏極普通平凡的事物,它們就在孩子們的周圍,可是經說故事的人加以誇張渲染,就在眼前呈現出一個閃耀著奇光異彩,隱藏著無窮奧秘的童話世界,簡直是點石成金!


......
然而,這真正的點石成金者並非我們這些學人,而是置身於鄉野泥土間的故事家,即魯迅所稱道的“不識字的小說家”。筆者撰寫過一系列關於民間故事的評論文章,或作思想文化價值評估,或作母題、類型解析,或作傳承、傳播脈絡的搜尋,均有所涉獵。而對故事藝術世界的探求,卻是筆者一直努力以赴的重點。近年有學人稱之為“故事詩學”。

五四以來新興的民間文藝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民間文藝學的蓬勃發展,多學科方法的運用乃潮流所向。可是作為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組成部分的民間口頭語言敘事之作,只從人類學、民俗學等視角上來審視其價值,顯然是難見其真諦與精神文化價值的。

由此筆者倡言應將民間故事等口頭語言敘事之作,納入中國文學大寶庫之內,給予詩學解讀,賦予它們以文學經典的適當位置,使之光輝永存!
(見: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7】)

延續閱讀 》敘事·創意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13, 2021 at 6:14pm


蒲松齡的玩物神話·促織原文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几。問者爇香於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跳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仿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鬥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鬥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訶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編註:後二者皆蟋蟀)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後歲餘,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裏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