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多国的孔子学院数目在减少,

另一个少为人知的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正在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马来西亚尊崇鲁班先师的建造业者

人数庞大,百年来一直是建国大业的

一大主力军;这回能否为民族振兴事业

趁势培育更多素质拔萃的队伍?

风起云涌海丝路,实战智慧谁清楚?

铁木砼核心技艺,新人辈出重抖擞。

(21.09.2023 更新)


Photo By 沙巴文化攝影家、沙巴海絲會理事、可樂達人劉富威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5, 2021 at 4:27pm

習近平談讀詩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22, 2021 at 2:53pm


南海振興創想考量

以問題、需求和項目三大導向為指導,藉智庫研究、區域合作以促進南海疫後重建振興的使命。民間網絡:可考慮跨界整合的相關领域包括:新工藝、旅遊、教育、研發、能源、製造、特色小鎮、地方創生、青年文創、農林牧漁、信息、服務、文化、貿易物流、基建、醫藥、房地產、金融、園區、港口、礦業、商會協會、培訓等眾多行業骨幹企業或機構團隊。建立系統的對話交流及合作機制,通過互聯網+、法律服務、政策研究、技術標準、信息服務、金融支持、文化與品牌、能力建設等專業服務团隊。

専家系统:匯聚南海諸國企業、智庫、行業協會等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力量,聚焦“一帶一路”振興所涉及到的國際熱點和關切的議題,充分發揮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組織開展高層交往、智庫研討、能力建設和專題研究,圍繞“一帶一路”相關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高質量報告,向相關單位建言獻策,其研調報告有效的轉化為有關政策措施,對南海企業振興起到重大指導作用。

跨界系统:形成統籌國內外政黨、政府、議會、智庫、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媒體和國際多雙邊機構等各方戰略合作夥伴及支持機構的服務體系,以國際戰略委員會、重點國家雙主席制度和國際分支網絡為組織支撐,以多、雙邊高層交往為重要紐帶,在重大國際場合發出“南海聲音”,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海丝會初擬)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6, 2021 at 10:17am

丘啟楓·追溯文萊歷史謎團——明代王總兵其人其事

文萊首都的“王總兵路”是紀念一個與文萊有淵源的傳奇華人,但他的身世傳聞眾多,真偽莫辯。王總兵據說是明朝到達當時的渤泥王國(今文萊),後娶了公主,被封為宮廷大臣。文萊第二任蘇丹訪問中國時在南京病逝,並葬在那里,為中文奇緣。 

文萊以人名來命名的道路,都是蘇丹皇族、達官顯要或者英國殖民地高官的名字,唯一的例外是用六百年來最顯貴的華裔傳奇人物王總兵命名的文萊鎮“王總兵路(Jalan Ong Sum ping) ”。 

王總兵亦稱王三品、黃總兵或黃森屏,不但列入文萊史冊,也列入蘇丹皇室家譜,但是他的真實姓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至今沒有定論。

 

根據文萊文化青年體育部出版的英譯本《一四三二年以前的文萊歷史》(The Early History of Brunei up to 1932 AD),原作者文萊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丕顯賈米爾博士引證溫雄飛(一八八五至一九七四年)在上世紀中的《南洋華僑通史》,王總兵是黃森屏(Huang Senping ),還說他是明朝皇帝的親戚,在明朝洪武八年(一三七 五年)來到渤泥王國,也就是今天的文萊:王總兵被任命為婆羅洲東北部,今天的沙巴京那巴當岸的領袖。 

神山神話與華人 

上述歷史也提到沙巴卡塔爾山杜順人廣泛流傳的神話:沙巴華人叫神山的中國寡婦山(京那巴魯山),是東南亞第一高峰,山上有一條巨龍,守著一顆夜明珠,許多華人為了取得這顆夜明珠冒險登山被巨龍吞噬,他們身後的寡婦,有些到山上痛哭,所以這座山就叫中國寡婦山。明朝的皇帝聽說之後,派了王文光(Ong Bong Kong 的譯音;另一版本是王康,Ong Kang)和王總兵 率領部隊去取夜明珠。王文光無法找到夜明珠;王總兵將蠟燭放在燈籠內,趁巨龍覓食時掉包拿走夜明珠,可是兩人返航的時候,王文光因為官階高,表明他要獨自將夜明珠獻給皇帝,王總兵就帶了部隊到文萊,後來娶了第一任蘇丹穆罕默德沙(一三六三至一四零二年)的女兒拉特娜黛薇公主,成為駙馬爺,被封為宮廷大臣(Pengiran Maharaja Lela)。 

王總兵和公主生下一個女兒,就是文萊皇室家譜上的“京那巴當岸公主(puteri Kinabatangan)”,Kina是卡塔爾山語“中國”的意思,Kinabatangan 是指王總兵和部屬建造的 “中國城寨”;Kinabalu是指“中國寡婦”。

 

文萊業餘歷史學者、現任文化青年體育部常任秘書羅山由努斯在英文 《文萊時報》 (The Brunei Times)的專欄說,學者專家根據石碑和史料考據,確定蘇丹世系的宗譜,官方采用的手稿是王總兵的妹妹京那巴當岸公主,嫁給第二任蘇丹阿默德(sultan Ahmad ,一四零八至一四二五);另一手稿記載王總兵繼承他的岳父,成為第二任文萊蘇丹則未被采納。 

現在文萊詩里亞市區有一條中國公主路(Jalan Puteri China),究竟這條路的“中國公主”是王總兵的妹妹還是女兒,不得而知。

丕顯賈米爾博士推算,一三九零年三十五歲的王總兵娶了二十歲的拉特娜黛薇公主,一四零八年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puni King Maharaja Kama)訪問中國,後來病死,葬在南京,時年二十八。這一年王總兵五十三歲,所以這位訪華的國王不是王總兵,而是他的妻舅麻那惹加那乃。後者死前遺言希望葬在中華大地,並傳位給四歲的兒子遐旺,因此同行的皇叔、第一任蘇丹的胞弟 Pengiran Bendahara 擔任攝政王,這個職位當時是首席宮廷大臣,等同今天的署理蘇丹或首相。當時的王總兵是宮廷大臣,和攝政王一同處理政務。

 

遐旺未成年去世,王總兵的妹夫Pengiran Bendahara繼位,即蘇丹阿默德。 

丕顯賈米爾博士分析,文萊皇室家譜漏掉第二任蘇丹麻那惹加那乃,可能因為他死在遙遠的中國,葬在南京,蘇丹阿默德因此被誤為第二任蘇丹。 

 

王總兵是蘇丹的謬誤 


追溯歷史,有傳言指王總兵“君臨異鄉”成為文萊第二任蘇丹阿默德,源頭是中國的正史。《明史•外國列傳》記載:“婆羅,又名文萊,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其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這是王總兵在渤泥稱王的出處。 

文萊與中國建交後出現的另一傳言是,王總兵是鄭和的副手太監王景弘。 

史書記載,福建漳州府龍巖縣人王景弘奉成祖之命,首次以副使太監身份協助正使太監鄭和統率龐大船隊出使西洋。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 鄭和與王景弘第二次下西洋時到渤泥,那時王總兵到渤泥已經三十年了。 

王景弘入宮為宦,侍奉燕王朱棣。他與鄭和一樣,一四零五年到一西三三年五次出洋,遍訪亞洲非洲國家,文萊歷史上卻沒有這號人物,

 

這個太監王景弘以什麽分身到渤泥,如何娶蘇丹的女兒,又生下“中國公主”呢? 

再說,王景弘一生經歷明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個皇帝,他怎麽可能長期在渤泥朝廷當宮廷大臣? 

王總兵和文萊開國的四位回教蘇丹的千絲萬縷關係,加上他和來自中國的部屬在文萊古都哥打巴都(Kota Batu, 馬來文字義是石頭城)迚造城寨作為軍事前哨(十六世紀後期被佔領菲律賓的西班牙侵略合隊摧毀),王總兵的事跡是否被當時的華人誇大?中國官員是否失察下筆,以至以訛傳訛,越傳越神奇?實際上這些說法都被文萊皇室家譜和歷史手稿推翻了。 


王總兵身世成謎 

截至目前的信息顯示:王總兵可能是明朝的皇室人員,可能是朝廷命官,也可能是六個世紀前在今天沙巴京那巴當岸據地為王的華人領袖。 

歷史、傳說,讓王總兵的身世益發傳奇。當我們經過文萊首都王總兵路時,好像經過歷史的書冊,一次次翻閱著從渤泥到文萊的往昔,撲朔迷離,真偽莫辨,亟待後人抽絲剝繭, 繼續研究,找出真相。 


编按:萬曆(1573年-1620年8月27日)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31, 2021 at 11:56am

中國人自主移民· 第三波移民浪潮 (20 世紀初 - 20 世紀 50 年代初)20世紀初以後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掀起第三次高潮 ,其直接動力是東南亞的經濟繁榮。西方宗主國的工業革命所帶動的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陸續波及其東南亞的殖民地。20 世紀初以來 ,來自東南亞各殖民宗主國的工商資本紛紛湧入東南亞 ,投資於鐵路、港口、電力、航運、制造業、金融業等 ,引發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傳統的采礦、種植、原料加工、商貿等行業也有較大發展 ,廉價勞動力仍從中國南方不斷湧入東南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東南亞各殖民宗主國均卷入世界大戰。一方面 ,各殖民宗主國受戰爭牽制 ,對東南亞的投資幾乎中斷 ,商品輸出也大為減少 ,東南亞的華商資本乘機崛起 ,紛紛投資銀行、航運、五金機械、橡膠、農產品加工等現代產業。另一方面 ,戰爭期間 ,各交戰國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尤其是與戰爭相關的橡膠制品、錫、糧食、食糖、各類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 ,進一步刺激東南亞華商企業的發展。戰爭期間 ,英國政府禁止國內資本向海外領地投資 ,其對馬來亞的出口減少一半 ,在海峽殖民地的英國商船也大批被移為軍用。原長期被英國資本壓制的華商紛紛藉機發展 ,金融業中的新加坡華僑銀行、航運業的林秉祥和豐輪船有限公司、陳嘉庚的以橡膠業為主的多種企業 ,其實力均在一戰期間得到飛速增強。在一戰前的印度尼西亞 ,華人企業主要集中於采礦和農產品加工行業。到 1921 年 ,在荷印的碾米廠、油脂廠、酒精廠、木材廠、水泥廠、車輛廠、糖廠、煉油廠、皮革廠、橡膠廠等 34 類共約 9 000 家工廠中 ,華人企業共 3 253 家 ,占 36. 1 %。  一戰前後 ,泰國(暹羅) 現代民族企業不斷建立 ,首都曼谷成為現代商業和經濟中心。在曼谷和其周邊地區 ,由暹人和華人建立的水泥廠、肥皂廠、卷煙廠、皮革廠、造船廠、碾米廠不斷出現。華人資本在金融業、碾米業和木材加工等行業 ,取得長足進展。

東南亞華商企業大多雇傭華人 ,華商企業的發展導致對中國移民的更大需求。此外 ,戰爭期間 ,各殖民政府忙於支持歐洲戰事 ,疏於防範中國移民進入 ,這也使中國自主移民更容易進入東南亞。在南越、泰國北部、緬甸、印尼外省和菲律賓外島 ,都出現規模較大的新華人社區。

東南亞華人民族主義興起和發展 ,也促進了中國人向東南亞移民。興起於 19 世紀末的東南亞華人民族主義 ,經中國政府、南來中國知識分子和當地僑教、僑刊的不斷宣傳引導 ,基本上成功地將東南亞華人對家庭、宗族、家鄉的傳統認同,引導到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上。其中 ,南京國民政府在對南洋華人的民族主義教化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國民政府在保僑育僑方面不遺餘力 ,尤其重視通過僑教培育華人的中國意識 ,先後頒佈約 50 項僑民教育的政策和法規 ,規範海外僑教。其關鍵是將國內教育宗旨作為海外華僑教育的宗旨 ,要求海外僑校的管理、備案等方式與國內學校基本相同 ,也就很大程度上使南洋華僑教育成為中國的國民教育。據 1940 年 6 月的統計 ,南洋僑校共 2 605所 ,國民政府立案者 351 所 ,僅占 13. 4 %。  雖然立案學校在數量上占少數 ,但這些立案的學校多屬於師資、設備、經費較好的學校(這也是能立案的條件之一) ,在南洋僑校中影響較大。這些向國民政府立案的學校著重培養華人的中國國民意識 ,僑報僑刊鼓吹中國國民意識也不遺餘力。此外 , 以東南亞各地中華總商會為主的各種類型華人社團 ,也紛紛向國民政府注冊 ,東南亞華商的中國意識得到增強。這一期間 ,也有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加入移民隊伍 ,這是中國移民史上的新現象。遍佈東南亞各地的華校需要大量師資 ,僑報僑刊和華商企業也為南來的知識分子提供謀生機會。尤其是抗日戰爭爆發後 ,大量知識分子避難南下東南亞 ,加入移民行列。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移民東南亞 ,不但增強東南亞華社的中國意識 ,而且也提升了中國移民的文化層次。各種因素的推動 ,使南洋華人社會某種程度上有如中國社會的海外延伸。對主要來自中國閩粵的移民而言 ,前往東南亞華人社會謀生 ,宛如到中國其它地方 ,少有異國他鄉的感受。東南亞華人社會很大程度上重新中國化。①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30, 2021 at 11:44am

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

史學的“敘事本位”,是指客觀的歷史實存和歷史精神,只有通過史學家對歷史細節的故事化文本,才能得以呈現這樣一種理念。由此反觀中國古代典籍,不僅“正史”、“野史”是“史”,而且“六經皆史”(章學誠語),諸子百家(尤其是其中的寓言形式)又何嘗非“史”?放而大之,《世說》玄談、禪佛燈錄、理學傳習、以及話本傳奇、南戲北曲,乃至村夫野佬的閑來說古,莫非“史”也。以此言之,中國文化堪稱一種“史傳文化”——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西方式的“神啟文化”或“思辯文化”——其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向心力往往是通過歷史敘事的全員性世代傳播得以薪火相續的。(見 《何平:歷史敘事功能的退化》)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19, 2021 at 4:00pm


大規模移民現象

Natives At Breakfast, Movable Chow Shop, Canton, China [c1919]Photo by ralphrepo on flickr)


移民(emigration) 指“人口在一定距離的空間上的遷移 , 這種遷移具有定居性質。

造成持續性移民現象的基本原因,主要是為尋求較好的謀生手段和生存空間。大凡較大規模移民現象的發生 , 需具備 3 項基本條件:

第一 , 產生移民的地區是生活資料匱缺、謀生條件窘迫 , 或因政治變動造成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壓力與意願 , 如土地的超負荷人口載量、戰亂造成的經濟殘破、政治迫害等。1819 世紀的歐洲和印度 , 1213 世紀的中國中原地區;1720 世紀的閩粵乃至中國東部、中部各省,都存在這種移民壓力;

第二 , 必須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間 , 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區 , 如1720 世紀的北美、澳洲、東南亞等 ;

第三 , 尚需使人民遷徙得以實現的條件 , 如海外移民所需的運輸手段 , 對新的生存空間的認識等 , 如宋元以來閩粵海商對南洋、臺灣的了解 , 15 世紀以來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等;

第四,是移民本身的主觀動機 , 包括移民和敢於移民的意願和勇氣。


第一、二個因素最為重要 , 是移民現象產生的基本內因和外因。第二、四個因素是內因、外因賴以結合的條件。

筆者提出的前 3 項條件與廣泛運用於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 Push2Pull Theory) 相差無多 , 但第四項強調遷移者本身的主觀願望和期望值 , 這種遷移海外的主觀意願與其傳統和價值取向有密切關係 , 特別用以解釋為什麽福建人和廣東人更熱衷於海外移民。

海外移民的動機是一種合力 , 是地理、經濟、人文傳統的結合。


20 世紀 70 年代末以來 , 中國人再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引起廣泛的國際關注。國際知名東南亞事務觀察家、前遠東經濟評論特約評論家林特奈爾 (Bertil Lintner) 20074 月,在《亞洲時報》以 “第三波中國移民” 為題 , 渲染大規模的中國新移民正在增強中國的國際實力 , 尤其是擴大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中國海外移民高度集中在東南亞。

就中國海外移民史而言 , 四次移民高潮都以東南亞為主要移民目的地或主要目的地之一。本文論述自 17 世紀初以來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高潮 , 試圖疏理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主要歷史脈絡和成因。(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单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南洋研究

海絲大典

遇上·北婆羅洲 11 ~ 陳明發·神山傳奇 I

沙巴海絲館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uly 28, 2021 at 5:15pm


疫情當前:命運共同體

楊光:
《聖經》裏的諾亞方舟和中文的成語“同舟共濟”,都表達了一個類似命運共同體的意思,即在威脅到整個人類衛生安全的災難和瘟疫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命運,而且有著同樣的焦慮和期望,也就都在同一艘船上。

莫蘭:我們確實應該把全球性的共同體,視為所有人類健康的共同體,因為我們共同存在、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分享著相同的命運。現象學家胡塞爾也曾引用諾亞方舟這個意象,來說明地球像諾亞方舟一樣,是贈予我們的禮物。生態學家和建築師巴克明斯特·福勒,曾把地球比作宇宙飛船(下圖)。這些意象都顯示了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命運。不管我們有什麼矛盾,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必須學會共處共在,才能存活和繁榮發展下去。原題:“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必須學會共處共在”——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後疫情時代的哲學思考,楊光 德莫特·莫蘭【Dermot Moran】轉自:2020年11月03日 雲南網 / 來源:光明日報)


延續閱讀:

Dymaxion Map

莫蘭:新冠危機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8, 2021 at 7:47pm


白垚·〈龍舟三十六拍〉敘事、延續與斷裂

〈龍舟三十六拍〉固然由白垚 “憶寫人物情節 ”,“從頭補回全部唱詞 ”,“幾番渲染 ”而得,但故事及其敘事方式大抵還是已經規定在民間講古藝人龍舟德據以說唱的兩頁舊稿中。據此改寫的〈中國寡婦山〉雖然延續了相同背景與故事框架 —— 渤泥神山腳下杜順國的漢化文明、落難建帝與公主二 娃的愛情、鄭和南下尋訪建文帝故事 —— 但卻在更大程度上呈現了與它之間的斷裂關係。從簡處理諸如鄭和認主、建文訂策君臣攜手與海上國結盟,以堵鐵木兒汗國南侵中原等在龍舟演義有較詳細描述的歷史大敘事。

反之,鋪陳應文(即建)與二娃的情意纏綿,以及杜順兒女蔔大婉、唐小郎等人純樸開朗,是其一。完全刪除建文二娃的後代 “鳳立天南 ”“ 龍返中原 ”的情節, 對源文本中續統、正統等世俗觀點與願望不作點染,是其二。改寫建文二娃 “回駕金陵 ”、“終隱神山 ”的團圓美滿,使結局回歸 Kinabalu 貞身化石的本土傳說,是其三。
(林春美《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2017,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馬華、新華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報告,拉曼大學)

延續閱讀 》關於龍舟歌

                                  (照片:中國佛山龍舟說唱實景照片,來源:渝帆: 遊在李小龍的故鄉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7, 2021 at 3:03pm


富邦:落實沙巴復邦的真義

陳明發《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上月5日在沙巴亞庇經歷了一次5.9級地震,及好幾回餘震;想起2009年在臺中弘光大學講課時,也遇上一次6級搖晃。

此次神山地震不幸死了18位爬山者/嚮導;但當地眾多原住民嚮導在地震後不顧個人安危,上山尋援其他失散的爬山者,有者因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許多爬山客來自國外,這件事引起西方媒體大力報導,讓我們覺得做馬來西亞人很值得驕傲。

因為神山是杜順族的聖地,事故發生後,很多媒體(包括馬來西亞本身)才開始想到:我們對杜順族很陌生啊。我因為寫過關於神山(又名中國寡婦山)的組詩,有家媒體也要我針對他們的傳說講點話。此次事故讓我感覺到,做個“沾光式”的“驕傲的國民”還不夠啊,我們對自己的鄉土了解多少?馬來西亞內容、文創工作者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原載 10.7.2015《愛墾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11, 2021 at 1:02pm

蔡寰青·南鄉子·獨立橋晚占 (1963)

鐙火散銀青。

目送金蟾吐露盈。

況是海風無限老,天聲。

對景裁詩逸思生。


車轍及時停。

好個獅兒模樣正。

橋上夜深涼似水,秋清。

笑指裙腰宛約行。

蔡寰青《錦堂詞》

                                                                                        (照片來源:聯合早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