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路,特別是移動網絡

生活變為碎片、斷章

但是美並沒有離開,只是跟著我們碎成雜句

躲在社群媒體說說笑話、刷刷嘴皮

拋些警句、格言、留言;隨時在風中變了塵埃微粒

將這些雜句、碎章收集起來

可縫成百家花布似的暖暖軟被

加了心跳的旋律,就是俳句

給一個一個的腳印命名


Photo Credit: ARTEMIS by shlomi nissi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ly 26, 2021 at 11:05am


陳明發:敘事,就是Make Sense


心理學家Gopnik說:

在心目中創造一個玩伴,是七歲以前的

孩子努力組織生活經驗的自信行為;

這麼說來,講故事,則是成人設法

把無法具體說出來的體悟,

换另一個方式說出来,用以詮釋生活中

形形色色的經歷。

(陳明發 2015年7月21日 臉書

                                                                                                              越南京族美女/攝影體驗照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ly 4, 2021 at 12:19pm


陳明發: “語音—意象”在時代裏的轉變


甲給孩子取個小名叫“萌萌”,說她可愛。乙說,我有個舅公就叫阿méng,他爸怕他小時候養不大,看見農地裏牛虻亂竄,趕也趕不走,便給他取了個卑微的名字叫:阿虻。甲上網查了查說:哇~你看牛虻的大眼睛,誰說不萌?超夢幻的時代感!
4.7.2021 臉書《世說新語 2020》46 / 網摘照片)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ly 1, 2021 at 10:19am


陳明發·法國LV品牌的故事集《旅行箱》II

路易·威登(LV)對待他們的造物,一如高人對待自己的高徒。不管他們離開師門多遙遠了,身為師傅者依然關懷著他們的命運。LV是做旅行箱起家的,曾經是拿破侖三世的皇后歐仁妮的禦用旅行箱設計師。所以,當這家企業傳到第三代舵手加斯頓·路易威登(Gaston-Louis Vuitton)時,特別鍾愛收藏LV古董旅行箱及其有關文獻,包括剪報、書信與個人筆記等。進入21世紀,其後代決定公開這些材料給卓越的敘事人,讓他們自由采納與改編,以寫成更讓LV企業故事更光輝燦爛的短篇小說。



他們給11位名家發出的邀請信如是寫道:


“您想尋找一部罕見的作品、某個信息,需要去阿斯尼耶爾查閱秘密檔案,或是前往某處旅行?我們將向您提供加斯頓-路易·威登本人所享有的同等資源與支持——藝術家應當被如此對待。”


“您可以用最寫實的方式講述您的故事,也可以盡情發揮您的想像力。您是您作品的主人。”



有了這樣對待自由創作的理解、尊敬與保証,各種體裁的精彩故事於是出現了:科幻、謀殺、盜竊、獵奇、殖民政治、家庭倫理、時尚內幕與通信檔案等。有了個別LV旅行箱所打開的“潘多拉”異境迷城,就有了完備的舞臺,一位位男女主角帶來了各自飆姿的人生際會。


不管他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從舊時代出走來,或我們得走入未來去,又或且立即從對面街走過來,他們都是心事重重。要是沒事,何來故事?但不管什麽事,都和LV旅行箱粘上。



移民外太空的婦人完成了傳宗接代的規定,多出來的時間就拿去考古,希望能偵破一宗移民集體失蹤案;厭倦了名聲與女粉絲投懷送抱的大魔術師,性愛新姿勢也拯救不了他思鄉的憂郁,何況有隻最真誠的狗日夜在那兒盼著他;戀父癖的過氣模特兒,喬裝成旅人靠行乞在國際機場過活;修畫匠為了把醋勁奇大的不良少女留在身邊,動了盜竊曠世名畫的念頭;為一筆豐厚獎金還債而冒險的小夥子,居然成了人類飛行史的英雄;一心一意想做法國人的意大利探險家,變身郁郁而終的非洲民族解放者;體恤丈夫收藏癖的妻子,給他買了別有裝置的玩具當生日禮物,卻心碎地發現他與年少鐘點保姆的私情.......。


掀開LV旅行箱,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物質的奢華;更看見多少男女在面對他們的私人生活與感情時,是何等大度的揮灑。
(29.6.202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30, 2021 at 9:57pm


陳明發·法國LV品牌的故事集《旅行箱》I

現在你總算知道了,法國奢侈品牌LV(路易威登)不只是賣女人包包而已。百年企業與工藝,精彩造物肯定不少。而且,很多還是充满神奇故事的傑作。可是,他們不想自吹自擂,那和路邊攤販和政客有甚麽两樣?所以,他們尊重專業叙事人,而且一定要第一流的那種。

當老舊的LV旅行箱從記憶的大海浮上來之際,來自新世紀的作家們在自己的發現(其實也是發明)裏,重新詮釋了它們既有尊榮也有機關算盡的隱私。當然,一件造物本身是無辜的;是造物者、定製者、使用者和/或最後見其蹤跡者,還有這些人周遭有各色企圖的各色男女,無意間塑造了它們的坎坷身世。


其故事,就是這些人之間直接或間接的交會結果,也就是我們有理由讀一讀的秘境。


就拿那《蒙娜麗莎》名畫迷離失蹤案來說,眼下世代連《蒙娜麗莎》的尊貴本身都快被人遺忘,還有幾個人知道這事?大家感到有興趣的“蒙娜麗莎”,今天不在顯示器的屏幕上鋪桌布,就在人們電腦圖像收藏檔裏,極可能和一夥妖裏妖氣的女人打堆。可她從巴黎羅浮宮展覽墻上的畫框裏無端消失,當年可曾是各報的驚世頭條,鬧得風風雨雨、不可終日,直到人們累得趴下為止。誰會料到,一隻LV旅行箱居然是此竊案的同謀?竊畫者就是用它裝著,然後若無其事地輕鬆離開羅浮宮。最後,居然也始終沒人懷疑他就是把原畫帶走的人。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其個人動機以及蒙娜麗莎後來的遭遇,居然是那麼地猥瑣不堪。可是又怎樣?LV旅行箱畢竟只是一隻造物,就算破案了,也只是一件呈堂證物,什麼也不必供證。何況,整件事後來也和法庭挨不上邊。

這,只是11位得獎高手所創作的故事中的一則。其他十則,扯上了大作家、大導演、名飛行員、名魔術師、名探險家......,使用者當然也不全是名人、大人物。LV有它趣味的一面,泰迪熊因此有了它的專屬旅行箱。甚至,連大海郵輪上的殺手,都有他幹案專用的旅行箱。(19.6.202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10, 2021 at 5:10pm


陳明發《亞庇·大嶗山》

在亞庇美斯樂花園朋友家“閉關”,寫一部書。友人送來這籃粥,物輕情意重。落地玻璃窗外,遠處是一座山脈。社媒上問本地朋友們,這山尊姓大名?有人回答,好像是Bukit Darau。山不在高,有詩則名。你雖不是嶗山,我還是叫你大嶗山。謝謝你天天在窗外張望我寫東西,讓我靈感特別好。有時下雨,你躲雨去了,拉下一大片雨簾。那情景,我很想給你寫首詩,但暫時還是安心寫完這部書。妻子是編輯,她來過了又飛回去。一把年紀了,不好意思不守諾把書寫完。(2.6.2019)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1 at 10:11pm

陳明發《生生不息》

過去看書,讀到類似“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破空而來,絕塵而去”等句子,得到一個這麽的印象:“靈感”是外來的神啟,可遇不可求。後來獲悉尼采早宣告“上帝已死”,留在世上的人頓時失去了神啟的來源,唯有靠自己思想生活與創造了。幸而笛卡爾也出來宣告:“我思故我在”。同理,我在故我思;何妨設計出本身的辦法,讓“靈感”生生不息。我提出“覺知、態度、風格與哲學”四部曲,便是讓“生生不已”的生命力有其必要的生態。
(8.6.2021)

                                                                                                   (Source:designs)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1 at 12:19pm


陳明發《群眾工作》


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

說起群眾工作,今天的“草根”概念,和我在上個世紀實際參與的情況比較起來,可說是完全的兩回子事了。寓身互聯網時代,借助移動線路工藝,從地理距離與下鄉時間兩方面來看,真是舒適得太多太多了。從前,形容一位“草根工作者”最常見的成語是披星戴月、日夜秉程,對體能的要求多於腦能;對腦能的要求當然又多於臉孔、身材。現在有社媒、直播、網絡會議等等方便,山不窮水不盡了,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過去“群眾基礎”可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現在則有像臉書那樣的機器,“群眾”成了“粉絲”,肯花贊助費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間變“網紅”。(8.6.202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8, 2021 at 1:12am


知幾其神

《易經.繫辭下》有載:“知幾其神乎”。所謂“幾”者,就是運動而尚未成形、於有無之間往返變化的時刻。能夠洞見這個時刻的精微之處,就是“知幾”。

换句話說,能見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預知其變化,就能與神道相符。

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臣聞惟天為大,聖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聖人契其道。”

唐.權德輿〈幾銘〉:“知幾其神,孔父、周文去聖遠矣,時無其人,見幾而作。”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7, 2021 at 6:08pm


陳明發《閃:靈光爆破》


社媒上偶見“閃詩”、“閃小說”等名稱。就其性質,雖有像早幾年網路青年男女“快閃”的行為藝術意味,但也似乎不忘隱喻美學之可貴。我看見“閃”在這裏之為詞,既是名詞、形容詞也是動詞。允許我先談談動詞的“閃”。我理解它是一種“靈光爆破”;神思忽生;創意立出等等與瞬間領悟、存在俱圓有關的領會。這樣的一種經驗現象,在文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敘事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前人都做過不少的專門研究。我針對這現象的發生與演進,做過一點點跨領域的文獻分析,暫時的結論顯示:它其實是一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動作,我叫它“洞察”。我把這過程設定為四部曲:1 覺知、2 態度、3 風格與4 洞察。寫作人當然不需要知道這創作過程後面的“生命衝動”原理;但我在協助地方文創人/單位做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時,會采用自己的這個模式。以便這些地方遊業者與導覽、主題館經營者和教育單位改革人等等,更容易超越現實環境的限製,而能發揮其主動的創造力。就像一位卓越的作家揮灑其才華那樣。(7.6.2021)

                                                                (https://www.pinterest.com)


十餘年前,我曾在南洋商報的經濟版專欄,針對這四部曲寫過好幾篇分享——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3》:木頭說故事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2》:靈感夢裏求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1》:誰不會上網挖料?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3, 2021 at 9:21pm


陳明發·言情小說心理

不管自己有沒有配偶,人們總想瞄瞄別人的配偶。


然後在心里頭哼一聲:“這樣的人怎麼也有人要?”

或“我為何就那麼倒霉,沒遇上這麼像樣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人們特愛言情小說;

借別人的幸福或不幸福,肯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

(April 23, 2012 愛墾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