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美、标致。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28, 2021 at 10:38pm


唐代李白·梁甫吟白話譯文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從諸葛亮唱響以來,多少志士吟頌過你,心中期盼著事業的春天。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嗎?七十歲時還在朝歌屠牛為生,為了做一番大事業,辭別故鄉來到長安邊的渭水河邊,用直鈎釣了十年魚。


清澈的河水映照著他的白髮,刺痛了他的心。當風雲際會的時候,當文王來拜師的時候,那是氣如東海,勢比泰山,治國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小人們,別小看我現在普通人一個,機會來臨,小貓也變大老虎!



你知道秦末漢初居住高陽的酒鬼酈食其嗎?六十多歲了,草莽出身,見了劉邦硬是不跪拜,做個長揖就算給足面子了!一陣雄辯就折服了他,讓劉邦立即停止洗腳,馬上放棄美女的按摩!改為洗耳恭聽了。你看他就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攻下了齊國七十二座城市。把劉邦和項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樣的轉啊轉!你看看,他那樣的落泊之知識分子還雲開霧散大幹了一番,何況我身強力壯,智勇雙全!


我胸有治國大略,我必須為國家擔憂,我想見皇上!可是皇上在幹什麼呢?鼓聲敲得震天響,皇上和宮女貴妃們做投壺的遊戲忙又忙!一臉的牙齒笑得多燦爛。可是宮牆外已經危機四起,安祿山準備反叛,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嗎?可是你周圍的人卻不容許我警告你,還責怪我打擾了你的雅興。説我是杞國之人無事擔憂天傾塌。白日啊,你整天被烏雲矇蔽著啊,你怎麼可以照到我忠誠憂國的心腸?



現在各地的軍閥官僚一個個如同吃人的野獸——猰貐,陰險殘暴。我卻是騶虞樣的猛虎,羞與合流,目前形勢危險如同焦原——周圍深淵高千丈而方圓才幾十米,我卻可以像姜太公和酈食其一樣,斡旋處置遊刃有餘。別看他們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們卻只需要兩三個桃子,知道晏嬰殺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嗎?其關鍵是要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別硬碰硬的亂整。我可是去探過安祿山的虛實,他手下根本沒有像劇孟一樣的智謀之士,匹夫一個,根本成不了什麼大事。


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聲音悲,古之名劍——干將和莫邪什麼時候可以相合呢?那時候就會天下無敵,我什麼時候才可以與皇上風雲際會呢?那時候天下將平安無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時機!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概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寫於天寶九載(750年)。是年李白初寓金陵,五月之潯陽,後遊襄陽,復北上至南陽度歲。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25, 2021 at 6:31pm


賞析·唐代李白·梁甫吟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作有《梁父吟》,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淒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髮。



接着,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

一是説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一是説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説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

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羣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着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裏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悽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像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着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兇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只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

儘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衞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麼強烈,就像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牀,突然進入峽谷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藉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百度百科)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18, 2021 at 9:08am


(續上)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猰? 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像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音nao,猿猴)、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

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

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麼“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沈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干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姜子牙)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勛,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沈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佈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面描寫,起“以古為鑒”的作用,接著借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17, 2021 at 4:22pm


怪見溪童出門望,雀聲先我到山家。


出自元代劉因的《山家》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趕路情形,反映了山間的優美景致和詩人的瀟灑神態;後兩句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渲染出到達“山家”時的歡樂氣氛。這首小詩純用白描,靈動有致,清新雋永。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是寫途中所見。騎馬過溪,踏亂了映在水中的霞影,點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麗。迎風向前,落花墮於衣袖之上,可見春花滿山。“落花”亦點明季節。“醉袖”中之“醉”,有為春光所陶醉之意。馬匹、溪水、明霞、落花,構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圖”。詩人來此並非為賞風景,而是訪問山家。然而筆觸所至,風景自現。


“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詩人來到山居人家門口,見兒童早已出門探望,甚使詩人驚奇。“怪”字為末句伏筆。原來是因為“鵲聲先我到山家”。這兩句先“果”後“因”,巧作安排,末句點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則見“怪”不怪了。重點突出了末句的鵲聲。“喜鵲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兒童聞鵲聲而早已出門迎接了。山鵲報喜,幼童迎望,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Comment by Zenkov on July 16, 2021 at 9:06pm


得之一寸光,可買千里春。


出自唐代賈島的《絕句》


海底有明月,圓於天上輪。


得之一寸光,可買千里春。


譯文


海底的明月,

比懸掛夜空的明月還要圓。


能得到它的一寸光華,

就可以得到無際的春天。


賈島
(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5, 2021 at 8:55pm



勒內·夏爾
(René Char)四種惑魅

一 公牛

當你死時也決不是夜,
為吶喊的黑暗所包圍,
太陽懸於兩個相似的尖角。

惟有愛之獸,劍裏的真,
雙雙刺進所有人之間。


二 鱒魚

河岸,你們坍塌成飾物
以便充滿整個鏡面,
礫石上小船磕磕碰碰
流水摁壓又翻卷,
草,草總被拉長,
草,草從不暫緩,
你會變成何種存在
在透明的暴風雨裏
它的心催促之下?


三 蛇

一次次誤解的王子, 歷煉我的愛
使之轉向她的主, 我恨我對它
僅有騷動的壓抑或奢華的希冀。

為報復你的色彩,寬厚的蛇,
藏於叢林覆蓋和所有房屋裏。
因了光與恐懼的聯結,
你好似已逃逸,噢邊緣的蛇!


四 雲雀

天空的終極火炭和白晝第一道熾熱,
她鑲嵌在晨光裏歌唱著躁動的大地,
鐘聲主宰著她的氣息並為她開路。

惑魅,我們獵殺她時贊嘆不已。


(何家煒 譯)

Comment by Zenkov on June 5, 2021 at 11:51am


波德萊爾的詩《感應》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裏有活的柱子
不時發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語音;
行人經過該處,穿過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親切的眼光對人注視。

仿佛遠遠傳來一些悠長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統一體,
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樣茫無邊際,
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互相感應。

有些芳香新鮮得像兒童肌膚一樣,
柔和得像雙簧管,綠油油像牧場,
——另外一些,腐朽、豐富、得意揚揚,

具有一種無限物的擴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著精神和感官的熱狂。

錢春綺譯


* 本詩直接發表於初版《惡之花》,約作於一八四五
年左右,亦說作於一八五五年左右。“感應”的概念表達了波德萊爾的美學思想,是象征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

波氏常重復論述這一主題,參看《浪漫派藝術:瓦格納和湯豪塞》、《一八五五年博覽會》。在《一八四六年的沙龍》中波氏曾引用 E.T.A.霍夫曼《克萊斯列里
阿那》中的一節:“我發現色、聲、香之間有某種類似性的和某種秘密的結合……”

有些評論家從第一節中找到跟愛倫·坡的幾行詩有共鳴之處,如坡的《Al Aaraaf》中有這兩行:


All nature speaks,ande'en ideal things

Flap shadowy sounds from visionary Wings.

①將自然比作神殿,是法國文學中常見的比喻。


②嗅覺與觸覺通感。


③嗅覺與聽覺遁感。


④嗅覺與視覺通感。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7, 2021 at 1:21pm


胡超球《金馬侖紀遊》


瘴鄉東去隔關河,形勢迴環險峻多。

野色望窮青不斷,花期無準候都訛。

當中特地昂頭立,四起群山仰面過。

結個茅廬高處住,此生清福未修何。

《南洋商報》1948年10月19日第9版

                                                                                (金馬倫市區,Agnes Chong攝)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3, 2021 at 10:04pm


奧諾德·耐心細致,質量高於數量


(編註:自然、自由的休閒,與慢遊、慢食與深度的、沉浸的體驗有關。就像慢讀/慢閱讀的文學與哲學品嚐一樣。)

快意味著忙碌、加強控制、匆忙、分析、壓力、膚淺、不耐煩、狂熱冒進、數量高於質量;慢則相反,它意味著平靜、小心處置、接受、靜止、本能、不慌不忙、耐心細致、冷靜反應、質量高於數量。也使一切發生真實而有意義的聯系,包括人、文化、工作、飲食等。具有反諷意義的是,緩慢並不總意味著緩慢。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以緩慢的方式執行任務往往能帶來更快的結果。以緩慢的心態快速做事也是可能的。
(奧諾德《放慢腳步》)

                                                                        (Bike tour along Mosel River in Germany)

Comment by Zenkov on May 2, 2021 at 2:50pm

生態絲路:吐魯番旅遊


(編註:絲路沿途不同的景觀,提供了旅遊體驗的互補、生態治理經驗的交流。)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溝和坎兒井,是到吐魯番旅遊不能不看的風景。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水貴如油。北部天山的雪水融化,滲入山前的戈壁灘。到處都有以坎兒井命名的村莊。


由於有了坎兒井,村民們依水而居,出門即見淙淙流水,用井水洗菜做飯、洗衣裳、灌溉農田。引以自豪的坎兒井總長度曾達5000餘公里,因此又被稱為“地下長城”。

葡萄綠蔭下姑娘們在歡快的樂聲中起舞。如織的遊人下到坎兒井口,探訪暗渠,清冽的雪水在地下汩汩奔流,捧一掬水,有沁人的清涼,使人忘記了大漠與鐵色戈壁的焦渴與嚴酷。

遊人也許不會想到,今天,吐魯番的坎兒井正以每年23條的速度消亡,坎兒井正在消失。十年、二十年後再到吐魯番來尋訪,還能看到“活著”的坎兒井嗎?


上個世紀五十代,吐魯番地區有坎兒井有1273條,承擔了當時吐魯番耕地一半的灌溉。2003年,剩下了404條,而現在僅有300多條了,仍承擔著吐魯番六分之一土地的灌溉。半個世紀中消失了八百多條!(朱幼棣《後望書》坎兒井)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