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展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1429/5 stars.

Views: 451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1, 2021 at 12:05am


陳明發的詩《髮夾》


給妳鏤好髮夾,還剩下

一小節木方,妳刻了個心符

別在我衣上,說這是

絕無僅有的勳章


我們同坐的矮板凳四周

終於同意把光線調亮

方便我們練字寫詩

塵土上

(2017年5月25日)

詩成後,發現木質髮夾不就是古代荊釵的變異嗎? 荊釵+布衣=不求聞達的耕讀意象,何嘗不是美好生活的嚮往? 說在塵土上寫字,經驗來自小時候隨父親到森林伐木場,大人忙勞動,我則常在河邊、礦湖旁的沙地練字;偶爾,拿火炭在破房子牆上塗鴉,過足畫家癮!今天若有人要開發手木刻髮夾的文創工藝,“荊釵記”是個好鋪名。日本各地米酒的叙事藝術,都突出在地特產米糧與泉水的鄉土元素。同樣的,"荊釵"不妨借在地的藤、竹或樹木的身世創作地方誌故事,還有設計有關體驗過程。自己動手做點什麼東西,接觸的不僅是在地物質,還包括在地生態和自己最內在的交會。我們寫詩,不是因為首先有了幸福,而是因着寫詩才有幸福感;詩,能幫忙我們梳理與人世萬物的關係,地方詩學也一樣。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6, 2021 at 2:41pm


陳明發詩想《深夜食故》

記憶這事即使不揪心,也踢胃。此刻的人,寄身三更半夜應該睡去的西方;在地球另一邊,不正是東方醒来作息的時刻?往昔在東方吃東西,極少在夜深人静時吧?際此春節,想鄉得緊,舊時日間或入夜積存的味覺記憶,都潛進了鄉思,挑起了半夜廚房消愁事件。淺淺的粿模有形但那黏性說不清;無奈的抓摸無形却燙人。聲息混雜味道的動靜,是東西身心若隱若現敲擊的心的節拍。(21.2.202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5, 2021 at 9:48pm


里爾克《羅丹(一個報告)》


物。

當我對你們說出這個字的時候(你們聽見了嗎?)便產生了一片靜;那圍繞著許多物的靜。一切動作均延長起來,變為輪廓,並且從過去與未來的時間凝成一個持久的元素:空間,那化為空虛的物的偉大安息。

然而不,還不是這樣,你們還沒有感到那靜的誕生。“物”這字掠過你們身邊,對於你們並沒有什麼意義:太多和太冷淡了。所以我非常喜歡剛才曾給你們提起童年;或許它能夠幫助我把這字當做一個親切的、維繫著無數記憶的字放在你們心裡。

如果可能,請你們用那已經生疏和長大了的感覺的一部分,回到你們童年許多物中一件和你們曾經有過密切關係的物。你們試想,還有比這件物對於你們更接 近、更親切和更需要嗎?是否一切(除了這件物)都能夠使你們痛苦或委屈,用痛楚來恐嚇你們或用疑惑來擾亂你們?倘若慈愛是你們最初的經驗之一,以及信心和 不孤寂的感覺~~可不全賴這件物麼?可不曾有一件物,你們曾經和它平分你們的小小的心,像一個要夠兩個人吃的麵包一樣麼?

在那些聖者們的傳說裡,你們後來找著了一種虔誠的歡欣,一種愉快的謙遜,一種無論什麼都樂意做的心情,這些都是你們早已認識的因為任何一塊小木片都曾經為你 們這樣做過,把一切加在自己身上和負擔起來。這件被遺忘了的小小物品,無論什麼意義都可以具備的,是你們和萬千別的物相熟悉--而當它藏匿起來的時候,一 切都在那裡。

這物,無論如何無價值,早已準備好你們和世界的關係,把你們帶到事與人的中間;而且,由於它的存在,它的任何形象,它的最後毀滅或神秘的消失,你們已經體驗過人事,直至死的最深處了。

你們幾乎忘了這一切,而且很少意識到你們還需要物,那和你們童年的物一樣期待著你們的信心,你們的愛,或你們自身的呈獻的。這些物怎麼會到這裡來呢?它們和我門怎樣發生關係呢?它們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很早,人們就苦心依照他們所看見的天然物的模型造成許多物了:人們造了許多工具和器皿,而眼看見自己手制的物和那些原有的物被承認有同樣的形象,同樣的權利,同樣的真實,該是多麼稀奇的經驗啊。於是從強烈的勞動中產生了一些物,盲目的,並且帶著一個被威脅的袒露的生命的痕跡,還暖烘烘的—可是剛好完成和放下,它已經加入人物的世界,戴上它們的寧靜,它們的沉默的尊嚴,而且彷彿只帶著一種憂鬱的理解觀望著,超出它的延續以外了。這經驗是那麼稀奇和強烈,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驟然有些物只為了這經驗而被製造出。因為最古老的偶像,說不定只是這經驗、這企圖的實施,要由眼前的人性和獸性創造出一件不同我們一起死去的,一件持久的,一件最接近那至高的—一件物來。

什麼物呢?一件美的物嗎?不。誰會說得出什麼是美呢?一件逼肖的物而已?一件物,人們可以在那裡面認出他們所愛的,他們所畏懼的,和這一切中有所不可思議的罷了。

你們還記得這樣的物嗎?其中的一件,或許早已變成你們的笑柄了。可是有一天你們忽然發覺他的懇切,發覺它們所具有的那奇特的、幾乎絕望的嚴肅。於是在這形像上面,你們可不立刻瞥見一種你們先前以為不可能的美,幾乎不等它同意便向它走來嗎?如果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刻,我現在要把它喚回來。就是這一刻,那些物要跟他重新走進你們的生命裡,如果你們不容許他用一種意外的美驚詫你們的話,就沒有一件物可以感觸你們了。美永遠是些突如其來的、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上帝的故事~~里爾克散文隨筆集,2000,48-49頁,葉延芳、李永平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原載《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Feature Photo: 羅丹雕塑 Auguste Rodin's Thinker by Adobe Stock Photo)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 2021 at 12:48am


鮮拿哥:我母親的ipad故事

moooi妹妹(還是姐姐?),妳也不好怪罪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它們其實是好東西。工具嘛,讓它們成為我和妳之間的橋梁便好了。好像汽車,我開車來找妳,一道去兜風,多好;可是,假如我們天天為車子吵架,工具就變成了我和妳之間的柏林墻(這墙其實也早倒了好多年),我和你跳得很高也看不見彼此。

講個笑話給你聽。上幾個月,我老媽子做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忽然接到一通電話,說老同學有個兩天的敘舊短遊。怎麼說,我媽媽當年也是有幾個追求者、仰慕者的女生,相夫教子了這三十年,忽然出現,也不好截然變成兩個人,讓當年沒追到我媽媽的男性高興,同情我爸爸。老爸於是有點緊張,說我給你買一部iphoneipad帶去,讓人知道你其實也是很跟得上潮流。還是老媽子夠底子,氣定神閑的說,那麼複雜的新東西我不會用的啦,人家要看的是老朋友,不是看新東西。

老媽回來後說,許多同學好像為了這個兩天的敘舊生活,特地去買了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卻不太善於操作,要拍照、找個檔案,手忙腳亂。許多人把時間都花在研究這些東西怎麼個玩法,而忘了問對方,這三十年你是怎麽過的?倒是老媽子還是年輕時的那麼熱心,處處關心人,主動和人交流。所以有的師長、同學便說:“你看來不只是樣子沒多大改變,個性也還是那麼可愛!” 老爸子聽後樂壞了,我卻很懷疑是不是老媽子自編故事,自我陶醉,看來又不像。

當然,老媽子是一個很溫馨的女性,沒有恥笑老同學的意思,反而贊賞他(她)們願意學習新東西。她說:“新科技看來很有趣,但需要一點時間才摸得熟。”我說,不難的,我正好要換新手機,這個舊機賣給你吧,附送無限時培訓課程,她說:“母子不講錢,送給老媽還差不多!” (鮮拿哥 2011年8月17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31, 2021 at 9:49pm


莫迪亞諾《暗物質》


他清楚地感到,在確切的事件和熟悉的面孔後面,存在著所有已變成暗物質的東西:短暫的相遇,沒有赴約的約會,丟失的信件,記在以前一本通訊錄裏但妳已忘記的人名和電話號碼,以及妳以前曾迎面相遇的男男女女,但妳卻不知道有過這回事。如同在天文學上那樣,這種暗物質比妳生活中的可見部分更多。這種物質多得無窮無盡。而他只是在自己的記事本上記下這暗物質中的幾個微弱閃光。他見這些閃光極其微弱,就閉目思索,尋找能產生聯想的細節,使他能再現整體,但整體並未出現,只有一些片段,一些星塵。他真想投身於這暗物質之中,把斷掉的線索一根根接好,是的,要回到過去,抓住一個個影子,了解其來龍去脈。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只有找到那些姓。或者名字。它們能起到磁鐵的作用,能再現妳難以弄清的模糊印象。它們存在於夢中,還是在現實之中?(莫迪亞諾《地平線》)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

《參觀一套沙發的旅遊》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陳明發院士戀物體驗劄記·物件加速人的自我創造

EFFECTIVE STORYTELLING PROGRAMMES FOR MUSEUMS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壹)——物與作品(1)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

阿蘭·波德頓《給工作一個讃》の 物流管理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7, 2021 at 9:43pm


陳明發院士戀物體驗札記·物件加速人的自我創造

(27-10-2007倫敦)Bricolage 1. A construction made of whatever materials are at hand; something created from a variety of available things, 2. (In literature) a piece created from diverse resources. 3. (In art) a place of market shift and work. 4. The use of multiple, diverse search method.

 

前天在Design Museum購買到Sherry Turkle編的Evocative Objects: Things We Think With學到Bricolage這名詞。現代人的體驗可以從物開始,根據Turkle這位美國麻省工藝學院科學與工藝社會學教授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從大提琴、電腦鍵盤、量血糖的儀器、舊照片到博物館中的木乃伊,是會叫喚的:喚起我們在成長成熟的自我;關懷的聯接;體驗與思想。

 

“我們打了一個結,然後在空間的開拓中,發現到自己和一條線索的夥伴關系。”“物件能加速我們的自我創造。”

 

這個洞識協助文化創意體驗產業發展得更完整些:體驗不僅僅是“活動過程”,也含藏於所有的物質中(有消費處或有生活處,就有體驗的機會);怎樣將這人與物的內在關系挖掘出來,變成可體會的、可言說的“故事”、“概念”,需要文化創意,利用各種方法論給打造出來。這樣的了解,關系到各行各業,包括工業制成品的轉型。

Maggie Taylor creates evocative single-scene narratives in her whimsical and elaborate photo-montages. Working intuitively, Taylor combines 19th Century photographs, found objects, and digital capture to craft surreal alternate realities rich in symbolism. “To me, the images work on two levels: they are about these specific objects, yet they also invite reverie or recollections. I like to think that the objects are obviously symbolic, but not symbolically obvious. Most of the items have some sort of resonance or uniqueness for me when I first see them … [I’m] usually in the dark as far as the symbolism – especially when I am working. Some of the objects have a resonance for me, and others might even call up specific memories. But when I put them all together, they often add up to more than I consciously had in mind at the time I was outside photographing. I like the images to be ambiguous and even a little disturbing or uncomfortable.” – Maggie Taylor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9, 2021 at 5:18pm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31, 2020 at 1:07am


陳明發博士《文化遺産》


傳統的中國文化是怎麼來的?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的回答是,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 [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文化反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而那是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互動的結果。早期農業社會的中華民族,靠土地過日子, 所孕育的文化自然離不開土地;住的、吃的、穿的、用的、樂的、造的,說的等,也自然蘊藏人與那個環境共在的特色。年月久遠以後,其意義反復沈澱、不斷澄明,便愈發深厚積累起來。可是,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與數字化等當代大浪潮沖擊下,原生環境逐漸消融的結果,既有文化最後也就隨同它寄予存在的場域而消失。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價值體制在變化的同时,原有的文化遺產也被冷落、放棄,最後遺忘。例如,鄉間節慶的酬神戲,它不只是一種娛樂,也是多元功能的平臺:關乎傳統倫理價值的傳播;歷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藝術美學的精進與提升;鄉人休憩時的相聚與交流等。這些生活方式及其原有意義,最後隨傳統戲曲的没落也變質了。保護非物質遺產如傳統戲曲,除了保護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也是在保護它蘊涵與體現人群生活于一個地方的特殊意義。(31.12.202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