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April 9, 2021 at 2:56pm


陳明發解字《廟》


在馬來西亞,許多華人學校與社團,都是從神廟開始的,因爲廟宇是南來移民最早建立起來的公共場所。它的功能是多重的,不只是拜祭在飄洋過海時保佑大家平安無恙的神明與祖先而已,更多時候,它也是民眾會堂,過年過節時相聚歡慶;平時有事則共同商議。


擡頭三尺有神明(神像在看著大家),所說的話一句句都聽在祂們耳裏,一舉一動逃不過祂們的眼睛。所以,彼此都得坦蕩蕩、開誠布公,若有欺詐,天理不容。



這莊嚴情況,就像是一個鄉裏的小朝廷,審議並主持村裏百姓祭祀、公益與民生等事宜,凝聚民心、共襄盛舉。


實際上,在最早的中文裏,廟字寫成“朝”字。這樣的用法,可以從古代文物上的刻字(金文/銘文)找到。例如在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便出現以下這廟字。


它的左旁是個“卓”字,由“匕”與“早”組成,望文生義,就是“比”別人“早”;這樣來了解“卓越”、“卓然”、“卓見”,就能明白祖上造字,這“卓”字在“朝”、“廟”裏有份量的蘊涵,超然、高明、挺立,一點也馬虎不得。

馬來西亞很多神廟都是建在河邊、海邊。為什麼?因爲當初遠赴重洋,一路艱辛危險,能安抵異地開始新生活,一下船燃香跪下除了感恩天地,繼而許願盼望接下來的奮鬥年歲能平平安安、一切順利,先立個神龕日夜上香,一旦大家手頭稍微寬鬆,再立個小廟;隨村子的經濟慢慢好起來,廟宇也越建越大;越建越多。

回頭看周朝時的“朝”字,“卓”字右旁那水流符號,是多少的移民敘事的暗示在內?祖上造字是不是深具遠見;早有奧秘?(28.3.2021)

(沙巴東海岸的拿篤鄉鎮百年關帝古廟,今天街道所在原來是海邊,街道及店鋪是後來填土建上來的。)

Comment by Suyuu on April 7, 2021 at 11:05am


陳明發《美食遺產的文化資本》


多數人見到他都叫他“甲必丹”,也就是這地方的社群領袖。雖是一項官家委托,主要的實力其實是一份個人的“文化資本”——在地方上德高望重,說起話來大家願意給他打人情分數,有影響力才坐得穩那位子。


他的“文化資本”是從飲食業儲藏、醞釀起來的。


他原是一位小型工程承包商,餐飲業只是副業,而且,是從小咖啡店做起的。城裏到處都見得到的那種咖啡店。從再尋常不過的地方升級到這地方最主要的酒樓,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就是尊重顧客,鋪再小、菜肴再普通,也要講究食材新鮮,來源安全可靠;廚藝可以一步步改進,一份激情卻是打從開始就要有,顧客才可能感受到你的誠意,呼朋喚友到來挺你把生意做大。


現在是經營一家品牌酒樓的著名美食家了,甲必丹掛在心上的,重點已不在業務的擴充,而是整個行業水平的提升。“名店出名廚,靠什麼?”不只是廚藝,而是這家店的靈魂;看國外人家的品牌能經營百年,總有他們的選擇和堅持;就是那份選擇與堅持培養出優秀的廚師,他們自然會把廚藝一再翻新。”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美食節”,甲必丹走過許多國家,體驗過別人的盛事設計,他對本土節慶的建議是:節慶是能賺錢的,但不能只是一兩天走馬看花式的“節目”,要設計好整個體驗流線,讓人有理由到來多玩幾天,多參與,多感受;了解深了有感情,自然能累積起文化資本。

意思是,要提升文化生產,首先得建立好文化再生産的體制。(7.4.2021)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8, 2021 at 10:15pm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直播賣書、直播演唱會、直播賣劇本……在互聯網時代,直播成了最時髦的傳播方式之一,相對小眾的“非遺”亦加入其中。 


在2020年6月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口紅一哥”李佳琦參與的一次專場直播帶貨甚是火爆,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冷門”的非遺,正在更接地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一場“把非遺帶回家”的專場帶貨直播節目火了。 

這場直播由央視主播尼格買提、王寧和淘寶主播李佳琦一同主持,在線推薦了二十多款國貨非遺小吃和地方特產,還有絹扇、香包等各類工藝小件和非遺文創。

 

在整場直播中,李佳琦和尼格買提一邊試吃美食,一邊細致描述食物口感和味道,引得許多網友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 

中國手藝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3日晚,這場直播在各平臺總計吸引10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共售出總價值超過1261萬元的非遺產品。 

其中,湖北非遺項目“揚子江傳統糕點制作技藝”的老字號產品,揚子江綠豆冰糕40000份秒光。在網友要求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加單1000份。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上述專場直播,讓這些非遺產品成為了“網紅”。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購物節”中類似的直播帶貨也並不鮮見。 

資料圖:濟南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暨直播帶貨活動6月13日在大明湖超然樓廣場舉行。 趙曉 攝

 

比如,山東創意推出非遺購物節、文創及非遺產品直播帶貨活動。據媒體統計,山東已有400多名非遺傳承人、738家店鋪、上萬種特色非遺產品匯聚各電商平臺參與了非遺購物節活動。 

武漢市文旅部門以線上展示為主,推出七大系列36項非遺活動,140多萬網友通過網絡“看到、聞到、嚐到、觸到”武漢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

 

在此間舉行的非遺直播中,蔡林記熱幹面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永中現場示範,用新品“鮮食裝”熱乾面燙出一碗“與大師傅現做一樣的地道好味”。 

福建省則啟動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非遺購物節”上,閩醫、閩茶和閩食的多位傳承人在直播節目中變身代言人,推薦自家的老字號。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8, 2021 at 10:15pm

 

走上“雲端”的非遺曲藝

 

實際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不僅可以帶貨,也給一些曲藝類的非遺提供了展示平臺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場“大聖說京劇、話非遺“的直播秀在上海京劇院上演。上海市非遺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嚴慶谷變身直播主持,帶大家一起體驗悟空戲的精妙之處。 

“非遺”閩劇傳承人林穎也嘗試用短視頻和直播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在直播這塊,她會策劃每期的直播主題,還邀請一些閩劇“大咖”和青年演員走進直播間,或和其他劇種“大咖”連麥等等,拉升直播間的人氣。

 

非遺如何連接生活?

 

走進直播間、線上開講……無論是上述李佳琦直播帶貨,還是線上熱火朝天的“購物節”,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非遺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 

有人說,看完直播,不光了解各式精致的刺繡、雕刻技藝、竹編手藝,也才知道,平時愛吃的綠豆冰糕、熱乾麵等美食,也跟非遺有關:它就在我們身邊。

 

資料圖:2020年6月13日當天,宜昌市伍家崗區文化和旅遊局舉辦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弘揚傳承傳統文化。圖為非遺項目棕編技藝 王康榮 攝

 

聊起上述李佳琦參與的非遺專場帶貨直播,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說,直播是眼下人們樂於接受的傳播形式,非遺參與其中,科普知識之餘,也能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

 

“比如直播中被視為‘黑馬’的‘巴圖查干蒙古奶皮子’產品,當晚共售出5658份,銷售額達20多萬。”她表示,運用得當,通過“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也可以直接帶動貧困地區的非遺產品銷售。 

“但需要注意,非遺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手藝類的產品,生產周期長、規模有限,很多產品也是初次觸網。”郝秦玉認為,抓住非遺產品的文化屬性是首要的,如能巧妙融合當下網絡傳播和銷售的特點,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来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上官雲 2020-06-17)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4, 2021 at 7:12pm


陳明發June 12, 2015曾在本欄留言:


中國:牽頭全球中華文化遺產的歷史機遇


很多事物對馬來西亞政治而言,都是“敏感課題”


特別是關係到宗教文化,因為“文化=民族尊嚴=誓死捍衛”

已經成了很多立法者、執行者優越感的基礎

馬來西亞華族文化遺產在自己國家都得不到認同

怎麼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種問題是海外各國華族都面對的現象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可以扮演一個“大文化系統”整合的帶頭角色

集體聯合贏取共同的文化遺產地位。


欣喜的是,以上概念,在2020年12月17日實現了。

這個歴史案例就是:


馬中聯手·閩南“送王船”民俗入遺


“送王船”民俗儀式是馬來西亞首次聯手中國提出申請的非遺創舉。這項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獲代表世界最高文化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顯示了馬中不可割切的文化淵源。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3, 2021 at 12:23am


習近平“讓文物活起來”精神下的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中國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博物館創意資源管理和發掘,盤活可移動文物資源,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結合豐富的館藏彩陶資源,發揮專題性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形成了全新的博物館業態。

以文化創意產業助推“柳灣”金名片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展出的彩陶。


2016年,柳灣彩陶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92家文化創意產品試點單位之一。近年來,柳灣彩陶博物館積極投入文創產品的開發,以彩陶紋飾和符號為元素,抽取文物的器形、紋飾進行創意,積極研發出30餘種70多個文創產品,逐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和“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開發,豐富了博物館服務功能,拓展了發展博物館事業的新視角,順應了現代博物館發展新理念,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及授權合作模式,成為青海文博界學習和推廣的成功案例,為進一步整合青海博物館文物館藏資源、人才資源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如,各州市縣級博物館通過學習成功經驗,協力開展“青海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建設。

2017年6月18日,由柳灣彩陶博物館主創的青海第一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實體店“青海文博商店”投入運營。商店主要經營青海文博單位近兩年開發的文創產品和旅遊工藝美術產品,主要包括原子城紀念館、青海省博物館、柳灣彩陶博物館、青海藏醫藥博物館、海西州民族博物館、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館等館內的6大類45種123款文創、旅遊紀念品、工美產品(如彩陶文化元素文具系列、紡織品系列、家具裝飾系列、日用品茶具系列、紀念工藝品系列等)和120多種青海地方文化優秀圖書,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


為了使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形成規模,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博物館將統一管理和經營“青海文博商店”,打造“青海文創”品牌,截至目前,柳灣彩陶博物館的“青海文博商店”實體店和專櫃已開設了5家2個專櫃。近兩年間,陸續在青海省博物館、日月山景區、黃南州熱貢景區、貴德國家地質公園、湟中縣宗哢驛風情街、柳灣彩陶博物館設立門店。“青海文博商店”在旅遊景點的開設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建設,為文旅融合增添了源頭活水。

與此同時,博物館還積極參加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大賽與活動,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彩陶文化傳播。2016年,參加了第八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2017年,參加了“2017大美青海旅遊商品大賽”、首屆青海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海東市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第十二屆中國(義烏)文交會“中華文博禮”文化創意產品展覽等一系列交流展示活動。在2017年的5類文創產品比賽中,取得了12個獎項。其中博物館推出的《華彩·憶昔》系列粗陶茶具、《華彩·綻放》系列文創圍巾絲巾、《華彩—古今之鑒》白瓷茶具、《華彩—流芳》立式香爐、《華彩之章》系列擺件、《華彩之思—燈具》等文創產品在各類文創大賽中獲獎。


2018年5月18日,“大美青海文化週暨青海文創產品展”活動在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創意產品展示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策劃、在全球29家海外文化中心聯動推出,中國文創產品展示週的一個組成部分,柳灣彩陶博物館代表青海省文博界,展示了青海文化文物單位開發的文創產品。


在展示現場,博物館工作人員積極向參觀人員,詳細介紹文創產品研發情況,通過兩場講座推介博物館的彩陶文化知識,向世界展示了“柳灣”金名片,宣傳了厚重的河湟文化與大美青海。中國《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2日 08版)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March 1, 2021 at 11:16pm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1)

2020一整年,全球讓冠毒-19鬧得天翻地覆,中國卻不僅迅速克服疫情恢復正常,而且還如期全國脫貧。秘訣?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如期而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文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智庫以一堂特別的“非遺公開課”,約請專家及非遺傳承人與您共同探討。

                                                   山西非遺“惠暢土布制作技藝” 新華社發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劉魁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 陳岸瑛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赤水竹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昌芹

1. 非遺正在以實際行動參與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

光明智庫: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都會如期舉辦,提升全社會對非遺的關注度。從全國範圍來看,非遺發展對於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發揮了哪些作用?

劉魁立:當前,中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邊遠鄉村,這裏是脫貧攻堅的主陣地。這些鄉村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非遺在這裏有著天然和深厚的基礎。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或者過往記憶裏,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手工藝的智慧和技能,能編織、會刺繡,擅長對農業、林業等各種資源進行加工。這類非遺的物質化成品,仍然為廣大民眾所喜愛,有廣泛的需求和很大的市場。在脫貧攻堅的十大工程中,雖然沒有明確非遺扶貧這一項,但是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掌握非遺技藝開展生產活動,的確可以為脫貧致富提供推力。

近年來,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非遺保護傳承之中,非遺也越來越積極地作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保護自然環境、構建安定社會生活、繁榮市場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體現為傳承人的個體行為,更體現在以無數生動有力的實際行動參與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

陳岸瑛:非遺扶貧是文化扶貧的一種。文化之所以能扶貧,是因為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非遺作為本土、活態、優質的文化資源,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包括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公開課”“雲遊非遺·影像展”等在內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可以使非遺的價值和內涵為更多人所知,使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和旅遊部及各級非遺管理部門組織策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推廣活動,年年主題不同、年年都有新意。可以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既是非遺傳承人和非遺工作者的一個盛大節日,也是非遺界面向公眾的一次集體亮相。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線傳播格外重要,集合各大網絡平臺優質資源的“非遺購物節”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推出,受到了傳統工藝傳承人、特別是貧困地區傳承人的熱烈歡迎。

非遺扶貧,對於鄉村振興有著特殊重要意義。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少鄉村成為“空心村”和文化真空地帶。對鄉村的文化扶貧,往往是從外部輸入,如送文化下鄉等。其實,不少傳統村落中還保留著過去的風俗習慣和生產方式,有一些還被評選為非遺項目。非遺作為活態的、本土的鄉村文化,有著比外來文化更強大的基因,也更適合建構村民的文化認同。

楊昌芹:非遺產業可以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釋放充足動能助力鄉村振興。非遺產業做好了,能夠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大家在家裏不僅能掙到工資,還能照顧老人小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會願意留在農村,繁榮農村經濟。可見,非遺發展可以促進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来源:《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2日 07版)

下一篇: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1)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3)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4)


Comment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20 at 7:49pm


馬中聯手·閩南“送王船”民俗入遺

20201217日起,馬來西亞又多兩項文化遺產,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一項來自馬來文學領域,傳統詩歌班頓(Pantun)。此語言藝術形式一般是四行,亦有少數的六行與八行,獲主流國文教育推廣。第二項非遺,則是華族閩南人的傳統“送王船”民俗儀式。

“送王船”民俗儀式是馬來西亞首次聯手中國提出申請的非遺創舉。這項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獲代表世界最高文化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顯示了馬中不可割切的文化淵源。

                                                                      (Photo Credit:台南西港 郭宏偉)

這項文化合作方式的成就,不僅深化了“壹帶壹路”的願景歷史精神,它更是首個“海絲”沿線聯合申遺成功的案例,為馬中此後的文化再生產大業,提供了無限的想像與時間空間。

                                                                (新华社照片·馬六甲送王船民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