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teller by Paulo Dias

我們所知道的事事物物,很多都是聽故事聽回來的。

The Storyteller by Paulo Dias, www.facebook.com/paulodias.photography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11, 2021 at 12:51pm


陳明發《海絲大典》


風起雲湧海絲路,

智慧護航誰清楚?

政經文教各領域,

衷心推薦二十五。


陳明發院士·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Photo By 沙巴文化攝影家、沙巴海絲會理事、可樂達人劉富威)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10, 2021 at 12:04pm

塔莎·杜朵:關於閱讀

我讀故事的時候就像看電影,全是流動的畫面和各種各樣的色彩。書籍對我來說是十分真實的。我及其崇拜艾米莉·狄金森,她說:“沒有任何快艇像一本書,可以帶我們到遙遠的國度。” 塔莎·杜朵 《塔莎的世界》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24, 2021 at 2:10pm


故事與語言行為的意向性

美國語言哲學教授 John  Searle  曾透過“How  Language  Works:  Speech  as  a  Kind  of Human Action”一文去解釋語言行為——

先簡單分辨“字句意義”(Sentence meaning / word meaning)及“講者意義” (Speaker meaning),再從選取詞彙、組成句子、正確語法,到生產發音、接收句子、理解句子,步步分析由講者構造語言意義,到聽者接收語言意義的整個運作過程的滿足條件。

Searle 特別強調意向性
(intentionality)在語言中扮演的功能,任何言說,乃至聆聽行為都具有意向性。

假如班雅明對“故事”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它能否被再製、重述的可能性(re- productivity),那麼根據語境一直流變的本質,每人每時每刻不斷更換思考意向,故事便會一直再生。(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文化研究@嶺南,58)(另見: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https://www.rocketcitymom.com/resources/local-storytimes/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23, 2021 at 1:58pm


班雅明·指控線性史觀

“歷史學家總要想方設法解釋他所描述的事件,他無論如何不能僅僅袒示事件, 以此為世界進程的模式而善罷干休。”這是班雅明對現、當代歷史主義的一大批判。

線性史觀,把隨意堆砌出來的事件碎片套進單一的因果關係邏輯,是歷史學家慣常的做法。他們強調實證主義,講究參考文獻、古物的真確性,務求解釋一個客觀、絕對、具科學效力的歷史觀。

班雅明對歷史學家的指控,重點不在歷史學家渴望解釋歷史這個意圖本身,而在於他們不承認這種意圖,他們不承認自己的歷史論述存在著主體性,不承認論述離不開呈現(representation)與詮釋,執著於一個沒有取代性的歷史定論。
 


“歷史地描繪過去並不意味著‘按它本來的樣子'去認識它,而是意味著捕獲一種記憶,意味著當記憶在危險的關頭閃現出來時將其把握。”

班雅明並不執著歷史的完整形貌,重視的是“捕獲記憶”。記憶現起的剎那,必然與生命當下面對的處境扣連,又必然與置身環境的其他人、事物相關。

因此,歷史的意義並不在於把它作為一個遠距離的他者去研究、解釋,而是現在式的,為了生活處境而服務。因此,書寫歷史,使用歷史,必然滲入人的主體性,所以口傳故事是班雅明
眼中理想的歷史形態。(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文化研究@嶺南,58)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14, 2021 at 5:22pm


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按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一書理解,故事是一個口傳的經驗。

說故事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過程。


一方面,說故事者將他的經驗說出來;另一方面,當聆聽者將這故事覆述時,這故事已成為聆聽者的故事。說故事者和聽故事者是互動的。

第二,說故事者是一個務實者。透過故事,說故事者公開地或秘密地帶出一些勸告,而非純為娛樂。這些故事扎根於人民生活中,並成為生活的智慧。故事所關心的不是故事中的人之命運,而是教訓。

班雅明說,“故事敘事者是一位良好的顧問,但和諺語不同,他不是只為某些情況提供建議,而是和智者一樣,能為所有情況提供忠告,因為他有能力以整個生命作參考。(而且這個生命不只包含他自己的經驗,其中也有許多其他人的經驗。)”

第三,藉著故事,聽故事的人找回人性的正常感情和事實的衡量尺度。然而,故事的特色不是一套原則和解釋,而是保留聆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細節的描述,所以,聆聽者更有可能轉述和豐富這故事。

班雅明說,“故事保藏著濃縮的力量,而且即使是在誕生多時之後,仍保藏燦爛開放的能力。”


第四,說故事者所說的故事,死亡皆是對其有效性之判決。班雅明說,“在那瀕死之人眼前,一生中的種種形象一一流轉而過,在他的表情姿態和眼神中,也突然展現出不可遺忘者,這使得臨死之人,即使他是個最可憐的惡棍,也對其本人的一生,具有任何生者都不能擁有的權威。這權威便是敘事之源。”

死亡使故事變得有振撼力,也同時挑戰故事的虛無性,因為死亡讓人看清自己的一生。

第五,回憶對故事很重要,因為故事不只是對聆聽者產生興趣,更因為聆聽者有責任重述這故事。重述就是製造一條傳統傳遞之鏈,但這傳遞之鏈不單追塑回憶,更引導新的討論。所以,故事不是只為交換意見,更是一個邁向明白的過程。



對班雅明來說,故事是一種靈光(aura)的體驗。靈光是一種內在於和經驗貧乏前之經驗結構。他說,“要看見事物的靈光,就是當我們看著它時,有能力看著自己。”

例如,當我們看著一幅畫而著迷時,而同時感覺我們也被這畫看著時,這就是靈光。這靈光經驗在說與聽故事的過程中發生了。(摘自《龔立人·傳媒、故事與說故事》
收藏自 霎時衝動, 發瘟與感動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13, 2021 at 7:10pm


故事的内在訴求

年輕媽媽買科學讀物給孩子,心底想要的不是那本書,而是孩子的機會、孩子的未來。扣緊這些隱藏在對方心底的欲望,就能說服成功。(說個撼動人心的好故事)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2, 2021 at 12:21am



哈山(Hassan, Ihab):後現代轉折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比較如下:





資料來源:引後鄭祥福(1999:33-34)見: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22, 2021 at 10:05pm


陳明發 2014《和自己人生擦身而過》

外國友人從錢包掏出幾張不同面額的馬來西亞紙鈔問你:


這座大山在那裡?


我去那裡可以看見海龜?


你們的油棕有何故事?.............



起初,你還信心滿滿,大有“我是本地人,這個我清楚”的神氣。


於是你答他:這山在沙巴,是東南亞最高峰!


他的眼睛馬上閃出光芒說:東南亞最高峰!?那一定是充滿神奇的故事;你說一兩個給我聽好嗎?


你我的下巴立即掉了下來;我.........我.......我怎麼知道那麼多?



你賣點小聰明說:谷歌一下,上面多的是呢!


說回來,何處沒故事?只是你生性迷迷糊糊,許多有趣事都是不求甚解。


你也很可能曾和自己人生的許多精彩片刻擦身而過了,沒留下很多故事;也就沒多少記憶似的。



遇過的人與事,交流過的話語,當時的情景、機緣巧合,其實都是可以和人分享的故事。


現在有這個馬來西亞中文微博專頁,你想留點故事;便開始留意起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你不懂神山的故事,不可原諒;不懂自己的故事,更不可原諒。
(February 25, 2014 )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8, 2021 at 11:32pm

聽故事的人

在資訊爆炸、新聞大量生產的時代,故事之所以仍然存在,是因為無論陳述如何具資訊性、如何死板乏味,都會有無窮無盡的聆聽方法。霍爾 (Stuart Hall)“編碼/解碼”(encoding/decoding)概念正好說明之,他肯定了“解碼”人(聆聽者)的自主性,傳意經歷“生產”、“流通”、“使用”、“再製”四個階段, 而後兩者的權利掌控在“解碼”人的手上。(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文化研究@嶺南,58。檢自http://commons.ln.edu.hk/mcsln/vol58/iss1/9/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5, 2021 at 9:33pm


班雅明《偉大的講故事者總是扎根於民眾》

口傳故事是交流經驗的能力,故班雅明指出了兩大類擁有故事的人:“遠行人”、“螫居一鄉的人”。前者是以空間的角度來看,有朋自遠方來,想必會累積多姿多采的經驗,或是多地文化,或是遊歷世界的心得,總之會從他們的憶述當中讓人大開“耳”界 ;後者是以時間的角度來看,在固定地域中落地生根, 跨越世代,這片土地上總會有 過一兩部世代相傳的故事、人物事蹟,或者是民間傳說,最起碼,上百年 所養成習俗的風土人情會成為外來人聽起津津樂道的故事。所以班雅明說:「偉大的講 故事者總是扎根於民眾」。(古卓嵐,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嶺南文化研究,58)


愛墾故事學慕課·講故事的人:本雅明

毛彬權·二十世紀的偉大心靈——華特‧班雅明

海德格爾在本雅明的城市裏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

本雅明·鄉間道路的力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