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6, 2020 at 11:24pm


陳明發博士《青年社群機會空間》

在海上絲綢之路精神下,馬來西亞聯手中國,12月17日成功給閩南“送王船”信仰風俗,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

這對鞏固與延伸海絲文化精神,是個歴史里程碑。兩國還可以繼續將之發揮到其他領域,例如兒童、青年與婦女等議題,以創造更有利於協助彼此有關社群的機會空間。


舉青年社群為列, "出路"是他們優先考量的事物。他們的不滿,往往來自於懂得自己要什麼價位的品質生活,卻不理解自己本身的特長如何在現實中去賺到那財富。

正當世界仍然在與冠毒挣扎的時刻,中國因爲率先攻克疫情而復蘇,也極可能成為世界疫後復蘇的龍頭。她在八年前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比過去任何时候都讓人更富想像力。與沿线國家共商、共建與共享的结果,必然能創造新的機會空間,從而讓青年等社群打開視野、提升技能並把握其勢。

                                                                                (新华社照片)


面對疫後的世界,他們的心理當然有所掙扎與期望,而我們只可能造就可能造就的青年社群。在心理輔導的領域,有個原則,輔導人只可能輔導覺知到自己有必要改變的人。

可是,最初的闡明工作要先做足。地方創生可以是開始接觸的第一步,讓他們看見將青春衝動導入生產性的可能、可為。

                                                                                (1933年馬六甲送王船檔案照)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很多年長者曾給過我們協助; 現在可借各種平臺,例如宗親、鄉誼及商團等,分享相關的地圖。

有些地方領袖因為個人理由,或利益衝突,處處把年輕人當成不可爭取、應該抗拒的對象。恐怕連接近這社群的門都關了。那正是黨团對手求之不得的大好機會。


自毀長城的社群前例讓我們警惕。十多年前,有媒體訪問某"大組織"頭頭,你們有何計劃吸引年輕人? 據聞他的回答是: 我就是年輕人。

你想,他可能提拔新人嗎? 有抱負的年輕人出得了頭嗎? 有機會,他們豈不伸條腿出來絆倒他?(26.12.2020)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4:50pm


《民族復興的起步》

13.12.2020,在紀念敦陳禎祿爵士逝世60年忌辰的一支視頻中,有這麽句話: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如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 陳爵士這句話,給他所創辦的政黨提供了一個定位,使它與別的政黨有着明顯的區別:有的政治人物以忘祖為榮,但馬華公會應該以護根為天職。過去,有的馬華領導被人挑戰得急了,便脫口要民眾“感恩”其黨曾為華裔做過什麽。公民權啦,保留母語教育自由啦等等。他們其實應該首先要懂得感恩陳爵士,給了他們留下一筆無價的政治遺產。而最好的感恩方式,不只是在他冥辰或忌辰時來個紀念儀式,而是努力發揚他讓馬華有所區別的遺志。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12:08am


敘事語境


此話,放在這個截圖的敘事(narrative)語境中,它又有什麼樣的群眾心理可能性?


看似一張簡簡單單的截圖,學問大矣。這學問說得清,組織就有希望。

希望不在贏得一場選舉;我們的抱負要大過一場勝利—在於我們怎樣把華族帶返正軌、投入復興。


此話,放在這個截圖的敘事(narrative)語境中,它又有什麼樣的群眾心理可能性?

不代表我個人的感受,但我可以預測兩種心理反應——

1 這算哪門子翻譯?翻譯者本身對中文與英文的掌握,真的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常說的“精通三語”?這樣的中文,能表現我們真的“愛母語”?中英對談失誤,還能表現我們cultured enough嗎?

2 這樣追問下去,很對不起陳禎祿啊。他在天有靈,會看出我們正面對某種程度的 incongruence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12:06am


看陳禎祿視頻談翻譯


在一支有關馬華創党人及馬来亞開國元老敦陳禎祿爵士生平的视频中,讀到他生前說的一句英語:

“People do not become more civilized by losing contact with their own roots. A man’s native speech is like his shadow, inseparable from his personality.”


同畫面出現的中文翻譯,甚堪玩味。

在社媒上,也有人嘗試另作翻譯如下——

“人們不會因為失去自己的根而變得更加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他的影子,離不開他的個性。”


而我情愿如此翻譯——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
如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
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

翻譯重視“達、雅、明”:詞通原意;造句雅致;意思清楚。

我的翻譯,所遵循的,也是這個原則(感謝我過去在報界當記者時壹些高手給我的磨練)——

讓我說明一下,我的版本之文化語境,如何回應了“達、雅、明”的要求——


1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 根據我的理解,在馬來亞獨立前後,有很多海峽華人,持的是英國國籍,過的是英國人的生活方式,開口閉口,是”紅毛話“,以脫離”愚昧落後“的華人原來的根,而希望變得更像文明的”鬼佬“。

2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的“潛臺詞”就是:“文明”與一個人傳統的根無關,而是與後天的教養/發展機會有關;例如,有能力明白東西方大哲的學說,並應用到自己所在的社區與鄉土,是文明真義的部分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長的時間裏,在西方哲學中,“文明”與“文化”是同一個意思。所以,陳氏的語境不完全是政治宣言,也是文化語境。


3 A man’s native speech is like his shadow,inseparable from his personality—A man’s native speech 是主體,對應的客體,不是那影子,因爲Like his shadow只是對A man’s native speech的形容/比擬,A man’s native speech 這主體真正對應的客體,是人格 personality


4 所以,我譯成“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既保留原來的詞義,譯成真正的中文造句,不是“鬼佬中文”。


5 "人格發展"是二戰前後,自由主義信仰者所追求的一個大方向。恰好,陳氏就是自由主義政治的追隨者。理解當時東西方在二戰後自由主義(民主制)vs 集體主義(共產制)的全球氣候,我們就能明白陳禎祿這句話的意思;以及我的翻譯的用詞。

6 哲學上,為何人格=語言=自由?這是個可以拿另壹個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以後有機會再談談。


群眾工作是“政治—經濟—文化”一體,
認為群眾工作純粹是“政治工作”,底子看似是有三分一的基礎,實際上像三輪車只使用一個輪子工作。

對“政治—經濟—文化”互動關係有所認識的底子;然後結合進“技能—心態—知識”人文科技的系統,社群工作才可能。


甚麽是“底子”?
我年輕時在青年運動中,推動“青工哲學”、“造就新一代”以來,我的專業實踐理念(Practitioner‘s Creed)都是:營銷學講究“市場隔切”(Segmentation)群眾工作要求“定位區別”(Distinction)

當我們自我肯定,本身的存在價值不在對手有多爛,而是自身真正有多優秀的时候,那份確定、自信,就是底子。

陳禎祿要我們有根,愛母語,做個真正的文明人,這番話,放在今天的時空,要怎樣詮釋—呈現?這就是組織創生的原動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