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上)

先秦哲學家荀子是中國第一個寫了一篇較有系統的美學論文——《樂論》的人。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由於“粹”,由於去粗存精,藝術表現里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惲南田語)。由於“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


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嗎?

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在兩千年前所正確地指出的。


清初文人趙執信在他的《談藝錄》序言里有一段話很生動地形象化地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是藝術的最高成就。他說:

“錢塘洪昉思(按即洪升,《長生殿》曲本的作者)久於新城(按即王漁洋,提倡詩中神韻說者)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在司寇(漁洋)論詩,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是雕塑繪畫耳!’余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於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洪昉思重視“全”而忽略了“粹”,王漁洋依據他的神韻說看重一爪一鱗而忽視了“全體”;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的表現正在於一鱗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


但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像趙執信所要求的,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很早就掌握了這虛實相結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士的晚周帛畫鳳夔人物、漢石刻人物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閻立本《步輦圖》、宋李公鱗《免胄圖》、元顏輝《鐘馗出獵圖》、明徐渭《驢背吟詩》,這些赫赫名跡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們見到一片空虛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現人物行動姿態,刪略了背景的刻畫,正像中國舞臺上的表演一樣。(漢畫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戲劇表演)


關於中國繪畫處理空間表現方法的問題,清初畫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畫筌》(這是中國繪畫美學里的一部傑作)里說得很好,而這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於中國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他說: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這段語扼要地說出中國畫里處理空間的方法,也叫人聯想到中國舞臺藝術里的表演方式和佈景問題。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是有獨創性的,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而這種藝術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國獨特的繪畫藝術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國詩中的意境相通。(我在一九四九年寫過一篇《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見本書)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佈景(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佈景是在演員的身上。”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