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3)

消費社會和文化的興起在中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仔細考量這個概念的流行, 一方面與文化研究在中國的勃興有關, 另一方面又與消費社會的在中國的發展關係密切。今天, 西方學者所津津樂道的種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在中國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假如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話題(或主題)的話, 那麽, 如今的“後革命時代”的話題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近代以來, 中國遭遇了太多的屈辱和悲劇, 驅逐韃虜富國強民的變革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社會發展方案。革命的激進主義和理想主義深刻地塑造了人們對“審美”的激進式的理解, 革命“美學”往往在演變成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同時, 也以某種“非美的”方式實施了對人心靈和肉身的徹底改造。

於是, 日常生活充滿了革命的意味, 日益淪為殘酷而又刻板的範式。不存在什麽人類普遍的美的標準, 只有帶有階級論烙印的美的理解, 無產階級或勞動階層的美才是惟一具有合法性的美。革命把美學邊緣化的同時, 實際上把審美從日常生活中給驅逐了。節儉+貧困的生活風格已經談不上也不需要談論審美了。

 
“後革命時代”的來臨, 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範式的到來。改革開放極大地重塑了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不但是一個經濟或政治政策,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小康”目標的設定, 與其說意味著一個人均年收入的量化指標, 不如說是一個具有全新性質的生活方式的規劃。

一方面社會進步作為一個客觀變化著的事實呈現出來, 如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等等; 另一方面, 它又體現為主體心理體驗和觀念方式激變的歷史過程, 革命年代所壓抑的欲望沖動被空前地激發出來, 它像一個打開了的“潘多拉盒子”再也關不上了。

 
“小康”生活方式凸現出日常生活物質水準的大幅提升。與清貧訣別, 同節儉說再見, 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一方面在享受著發達的技術文明的種種消費新花樣, 從電視到網絡, 從手機到各類時尚; 另一方面聯通了中國傳統的世俗主義、享樂主義脈絡, 種種古老的享樂方式和觀念隨著新的消費社會卷土重來。

這些傳統的力量好像比革命更具根基性, 一旦條件成熟, 總是以這樣那樣的面目走上前臺。於是, 革命的激進主義被物質的消費主義所取代, 革命的理想主義被世俗的享樂主義所替換。這時, 無論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 還是從主體心理要求來看, 作為一個問題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必然提上議事日程。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