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以後,他叫「葉珊」,三十二歲之後,他叫「楊牧」;葉珊瘦,楊牧胖;葉珊寫詩和散文,楊牧除了文學創作,還寫評論、翻譯、校箋、編纂;葉珊是抒情的感性的,楊牧是敘事的知性的;葉珊是單純的浪漫青年,楊牧是關懷生命關懷現實關懷世界的知識分子。楊牧說:「我並不是討厭葉珊,只是我已無法回頭。」

  花蓮高中時期,比起同學,他的快樂少一些,笑聲低一些,像棒球場上的右外野手,隔段距離看內場又叫又跳,聚攏著開會、討論策略,沒人招呼他過去,於是他站在碧絲綠草上,拔一根野草梗,放在口中嚼,有一種寂寞的甜味。嚼野草根的時候,最適合聽鳥鳴、聽風、聽海浪,他就這樣無聊的建立起自己的小世界,小世界裡開始為文學留席設位。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花蓮的山海與成長記憶,深邃影響著楊牧的創作生命,陳芳明說:「原鄉的召喚,構成楊牧文學中的最大張力。」去國四十餘年,花蓮始終隨他到天涯到海角,他不僅用書寫回歸故鄉,後來他真的又回到家鄉。楊牧用打棒球做比方,「棒球就是你一定要離開家,然後也一定要回到家。如果不回到home base,就是殘壘了」。不回來,一切都只是殘壘,即使三壘滿壘也沒有用,但跑壘仍是必需的。

  楊牧從中國古典文學、西方文學、現代詩汲取各種藝術技巧,融入散文之中,塑造獨特的自我風格,並不斷求新、求變,開拓現代散文新境界,焦桐說:「楊牧是臺灣最勇於試鍊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

  楊牧認為詩與散文都必需具有精美的形式、精緻的結構,精緻並不一定是小巧,精緻也可以博大深刻,最成功的散文必須於結構上顛撲不破,於文字的鍛鍊洗亮深沉。楊牧的筆勢悠游不迫、從容舒卷,冷靜節制的情緒用以使渣滓沉澱,也「用以掩飾心裡埋藏的深情」,雖然楊牧的文學風格多變,但潛藏在他生命裡的浪漫主義精神始終不變,「文學中最令人動容的主義,是浪漫主義。」楊牧說,而所謂浪漫主義,他說那是:「叛逆懷疑的精神、自由不羈的意志、獨立思辨的能力、公正人道的追求、溫柔熱情的體現。」楊牧的詩文呈現迷人的氛圍,流動美好的閱讀效果,近年來文風走向敦厚深沉。

  〈六朝之後酒中仙〉選自《搜索者》。收在這本集子裡的散文是他「儘可能以肯定的心情來敘事抒懷的文章」。〈六朝之後酒中仙〉一文書寫飲酒的正面意義,物趣之外更美的是人情,文中每位「酒中仙」無不意態酣暢,知交情誼流洩全篇,更兼記文人逸事。「星子如香檳」,何其晶瑩浪漫,「以酒化解生命的沉鬱」,多麼俐落灑脫,酒事好情韻,酒情在記憶的甕底芳香有味。

  〈戰火在天外燃燒〉選自《山風海雨》。劉克襄曾說,到通霄,要帶七等生的《沙河悲歌》,到龍潭的三坑仔台地,就帶鍾肇政的回憶錄,去花蓮回來,就要讀《山風海雨》。《奇萊前書》──《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屬於系列性自傳體散文,是楊牧的成長三部曲,但不能只看作他年少記憶的回溯,而是他回首探索自己一路追尋詩、美和愛的蹤跡,說明生長之地對一個人內在建構的絕對關聯。《山風海雨》敘小學五年級以前的事,〈戰火在天外燃燒〉是書中第一篇,透過一個稚幼孩童的眼,勾勒戰爭末期的花蓮。

  〈疑神〉是楊牧思維感悟類作品,閱讀觀書而檢驗書中宗教、神話、真理等課題,並探討詩的智慧與美。「神」指形而上的符號,包含供奉的形像、經書禱文內容,和所遭遇的權威,「疑」,就是他對這些思想及實踐的質疑,但他的終極關注畢竟仍是真與美。

  楊牧的散文為當代美文的典範,詩文皆堪稱臺灣文壇的大方之家,滿場賀彩聲中,他依然記得野草梗的滋味。

Views: 1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