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靖教授:“褶子”的海德格爾起源與德勒茲的形而上學批判

關於德勒茲與海德格爾這兩位二十世紀重要哲學家的關係,Leonard Lawlor在他的Thinking through French Philosophy中做出了如下富有激發性的評論:“與人們的預期不同,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提到的第一位哲學家並非柏格森、尼采或斯賓諾莎,而是海德格爾。德勒茲所說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洞見’——亦即差異必須在不經過任何同一中介的條件下使不同之物相互發生關係——的確全面指引著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的思考。

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差異與重復》就是德勒茲的《存在與時間》。我甚至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在1968年的出版和《存在與時間》在1927年的出版同樣重要。”在《差異與重復》中,德勒茲是在“關於海德格爾的差異哲學的註釋(Note surla philosophie de la difference de Heidegger)”中談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洞見”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德勒茲在這個有兩頁篇幅的長註中,追隨海德格爾本人將作為後者存在論洞見的核心的存在論差異稱為“褶子(pli)”:存在論差異並非處於存在和存在者“之間”,它就其本性而言實際上“是褶子。無論是對於存在而言,還是對於存在于‘澄明’與‘遮蔽’的二重運動中構成存在者的方式而言,它全都發揮著構成性作用”。


既然作為存在論差異的褶子如此重要,那麽海德格爾本人在哪里用到了這一表述呢?對於這個問題,德勒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回答:在“形而上學之克服”這篇收錄在《演講與論文集》的文章中,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之歷史的視角下談到了存在與存在者的褶子——“形而上學在嚴格的、惟在此所指的意義上講是一種厄運,即:它作為西方-歐洲歷史的基本特征讓人類懸掛於存在者中間,但存在者之存在在任何時候,都未能作為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褶子,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並且通過形而上學在其真理性方面得到經驗、追問和接合。”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如下論題:首先,海德格爾在對形而上學的歷史進行反思的語境中將存在與存在者的差異構想為一種“存在論褶子(pli ontologique)”;然後,這種存在論褶子在德勒茲的差異存在論當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最終呈現為具有潛能性(virtualité)和內強性(intensité)兩個面向的純粹繁複體(Multiplicité)。

 

盡管如此,除了德勒茲明確提到的存在論褶子之外,我們是否還可以在海德格爾那里發現另外一種褶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在1961年5月17日於基爾所做的演講“康德的存在論題”中,海德格爾做出了如下論斷:“我們如果再度回憶一下西方-歐洲思想史就會了解到:存在問題作為存在者之存在的問題具有雙重形態。它一方面追問: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一般是什麽?在哲學史的進程中,在這個領域內的考察是在‘存在論’這個名目下進行。

(收藏自“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平臺)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