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林·科玄論戰:中國早期的一次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論爭(7)

然而,在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評中,後現代主義者有肯定宗教社會作用的傾向。早期的 後現代主義者仍然保留著某些啟蒙思想的痕跡,試圖尋找某種宗教的替代物,例如尼采與海 德格爾,就希求以酒神精神或藝術來取代宗教。但後來的有些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思想 的一個根本失誤在於它對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宗教的』存在物估計不足。因為我們總是 在尋求生活的意義,並且總是力圖通過與我們理解的世界的終極本質保持一致來尋找這種意 義。因此宗教在當今社會中仍有其重要作用,它是人道和友愛的基礎。社會只有重建精神崇

拜,才能恢復它賴以生存發展的道德正當性和文化連續性。」25

近代科學與宗教衝突的背景,為中國啟蒙思想家認識宗教與社會的關係提供了理論背景。陳 獨秀、胡適等人,正是以科學、理性、知識,批評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不利於人的主體性確

立。陳獨秀提出了科學代宗教作為人生新信仰的主張,他說26:

余之信仰。人類將來真實之信解行證,必以科學為正軌,一切宗教,皆在廢棄之列,

……余主張以科學代宗教,開拓吾人真實之信仰,雖緩終達。若迷信宗教以求解脫,直

「欲速不達」而已!

 

由於近代以來宗教倡導者希望通過吸納現代科學和平等思想,維持宗教在現代人中的信仰地

位。27「科學代宗教」的提出就是思想史上由近代轉向現代的重要標誌。眾多思想家開始否 定宗教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信仰,紛紛尋找宗教的替代物。蔡元培提出用美育代宗教;梁漱溟 提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禮樂代宗教(後來又稱道德代宗教);胡適提出了宗教「人化」的見 解;馮友蘭提出用哲學代宗教。中國現代思想界建立新信仰以取代宗教的普遍而持續的努    力,與近代西方思想家尋找宗教替代物的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科玄論戰是「科學代宗教」思潮的重要階段。科學的人生觀就是科學派用來代替宗教信仰的

「替代物」。這在胡適的思想中最為明確。在他看來,宗教的「神」或「上帝」的萬能已經 打破,取而代之的應是「科學的萬能」,而「萬能」的科學也一定能在人生上顯示出威力, 產生出「科學的人生觀」,作為我們的共同信仰。胡適提出用「公同承認的」科學的人生觀

來做人類人生觀的最低限度的一致,使之扮演過去宗教的角色。他說28:

宗教的功效已曾使有神論和靈魂不滅論統一歐洲(其實何止歐洲?)的人生觀至千余年之久。假使我們信仰的「科學的人生觀」將來靠教育與宣傳的功效,也能有「有神論」和「靈魂不滅論」在中世歐洲那樣的風行,那樣的普遍,那也可算是我所謂「大同小異的一致」了。

 

胡適提出「自然主義的人生觀」作為最低限度的一致的輪廓。29 1926年,他在〈我們對於西洋文明的態度〉中提出用「人化」、「理智化」、「社會化」為主導觀念和信仰,建立「人 化的世界」。

 

然而,科學派的這種「科學的人生觀代替宗教信仰」的主張遭到了玄學派的懷疑。針對科學 派的「科學萬能論」,張君勱從知識論的角度反駁。他說像英國生物學家托摩生等西方科學 家認為科學的力量有限,需要哲學美術宗教相輔助。他引托氏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說,世界 甚大,科學甚稚,故其答案必不圓滿,即令答案已達圓滿,則必有他問題生,而為人所不能答覆。即令答覆,可能不滿人意。「欲求補充的答覆,惟有詩歌與宗教之感情。故視科學方

法為達於真理之唯一途徑,此吾人所不信者也。」30 即宗教和哲學、美術、詩歌等在認識人生和世界,滿足人的情感方面永遠具有價值,科學不能代替宗教。

26 《獨秀文存》,頁91。

27 參見李少兵:〈民國時期的佛學與科學思潮〉,《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8 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科學與人生觀》,頁22。

29 同上,頁20-25。30 張君勱:〈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科學與人生觀》,頁97。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