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麟·傅柯哲學中的文學布置與摺曲(2)

在〈何謂啟蒙?〉最後,傅柯對系譜學的著名界定如下:「從致使我們是我們所是之物的偶然性中提取不再是、不再作或不再思我們所是、所作或所思的可能性」(1994h : 574)。這種在「所是」與「所是中的不再所是」間的非辯證式轉換與改道,賦予了自我到自我,或思想到思想最繁複曲折的可能距離。吾人曾在〈分裂分析傅柯 III:內在性知識論與內在性倫理學〉一文中予以分析,並指出系譜學的這個特異性正深刻銘刻傅柯思想中的摺曲條件。換言之,摺曲作為一種怪異的雙重性,深植於「所是」與「不再所是」的交互鏡像中 4,最終使得傅柯的界限態度贖回一種特屬於哲學的堅實性 (consistance),免於在越界的暴力運動中成為一道純粹的死亡之線。

就某種意義而言,傅柯哲學或許奠基於越界與摺曲的孿生運動中。越界而無摺曲是魯莽的,摺曲而未越界則是天真的。前者呈顯傅柯思想中最主要的現代性意涵,後者則是其一切巴洛克的源始。在當代這股最特異的思想運動中,儘管實際上意圖分離這種對偶思想模式是不可能的(在傅柯著作中,即使是〈越界序言〉,都很難只談論其中之一而忽略另一),但在法理上還是應區辨二者所藉以創生的原初條件,及其引發的獨特效果。

本文底下將針對傅柯的摺曲習練從事分析,在某些段落裡,亦嘗試以摺曲及其相關詞彙群(雙重、對偶、拆分、倍增、折返、鏡像、襯裡、再摺曲5等)對傅柯不同階段的主要概念給予說明,考掘概念構思過程中所閃現並遺留的摺曲痕跡(摺痕)。



貳、未知的存有學地位


一、去摺曲的摺曲

在六○年代的傅柯著作中,越界同時作為貫穿哲學與文學布置的強勢抽象之線,是理解其思想動態所不可小覷的關鍵。表面上,巴塔伊 (Georges Bataille) 在著名的〈越界序言〉中被視為主要概念性人物,然而實際上在許多傅柯文本中,薩德似乎才是這門反式考古學的歷史源頭 6。傅柯甚至不惜以最強的語氣指出「薩德作品是文學的歷史門檻」,是「說出越界話語的第一人」與「文學的範式自身」(1964 :4)。似乎正是透過在先前研究中所分析的怪異程序 7,薩德作品一方面成為一切其前人與同輩的褻瀆者,另一方面,薩德不可能成為褻瀆者而不同時「抺除在他之前的一切哲學、一切文學、一切語言」(1964 : 4)

4 關於鏡像與異托邦,請參考楊凱麟,〈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二、光線裝置 : 可視的不可視性鏡子,不可視的可視性鏡像」。

5 分別是 double, doublet, dédoublement, redoublement, retour, miroir, doublure, repli。

6 關於「反式考古學」,請參考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

7 「薩德 600 程序」,請參考〈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

(本文作者楊凱麟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 珍藏自《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二十五期 (2011 年 1 月) 頁 69-100)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