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時間觀(下)

而柏格森呢,他卻認為:“根本錯誤在與混淆時間與空間”。因為人們很容易按照常識來體會時間隨着空間中的某種數量流逝。這就是孔夫子所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因此我們只會感覺和計算時間,年月日時分秒,卻不會追問這時間本身是什麼。因為和空間廣延之物結合在一起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所以它給科學研究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在試驗室準確地計量試管中幾分幾秒而產生的變化。但柏格森要強調的,是在人的意識領域,時間不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們如果仔細回想自己的意識狀態、內心狀態,就會發現,在人的意識中,沒有一個永遠單向流逝的時間線條,過去現在將來這三種時間形態永遠互相交織,回憶把過去帶到眼前,想象把未來帶到現在。所以柏格森提出有兩種不同的時間,一種是科學時間,這個時間因和空間聯繫在一起,因而是可以測量的。另一種柏格森把它叫做“真正的時間”,它是一種生命時間,和空間完全無關。這兩種時間也可以稱作量化的時間和質化的時間。

 

問:把時間和空間分開,這確實是一個很新鮮的說法。

 

答:那麼不與空間相混的真正的時間,有什麼特性呢?這裡我們就要回到柏格森的一個重要概念,“綿延”,duree,這個概念是柏格森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柏格森要追尋的真正時間就是“綿延”。它的特徵有這麼幾個:第一,它是人的深層意識中的時間感覺,是生命自身的顯示。第二,它是直接性的時間,無法被加以數量化的測度。第三,這種綿延的時間感覺,是不可簡約、不可分割成瞬間時間點的。“綿延”是連續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好,我們下面來解釋一下這三個特點。說綿延是深層意識中的時間感覺,這是因為柏格森把人的自我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對外界對周圍環境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關注事件在空間上的廣延與時間上的持續,是日常意識。第二個自我,是通過內省,達於一種內在認知的自我,在這種狀態下的自我,是各種複雜體驗,認知,欲求的交融混合,是深層的自我意識活動。柏格森認為這種意識活動中的時間感覺才是真實時間,這種狀態下的自我,就是綿延的狀態。其實,這個綿延,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生命自身的展現。

 

問:人的這兩種自我狀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答:好,我們接着往下說它的第二個特點。正因為這種綿延是人的生命本身的展現,所以它是一種直接的內在的體驗,它不需要藉助任何的邏輯、推斷,任何量化的區分。聽友們可以體會一下,我們都曾感受過的那種意識的內在活動,思如泉湧,百念叢生,喜哀並存,新舊交織的狀況。在此時此刻,你是不可能把這種內在的體驗用邏輯加以演繹,用數量加以區分。這是藝術創作中常有的心理狀態,我們下面還會提到。第三,就是綿延作為一種內在的時間,不能切割成各個時間段,只有綿延才能使人的生存成為一個完整的存在。柏格森最愛舉音樂為例來證明綿延怎樣使一件藝術品具有生命,而且聽友們要知道,柏格森把人就看作一件藝術品。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一張樂譜擺在鋼琴的譜架上,你看上去是無數單個的音符,全音符,半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這些音符被小節線切割成一個一個小節,如果曲子的節奏是3/4拍的,那就意味着這支曲子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三拍,這個譜子印在譜上擺在譜架上,你看到它完全是被割斷的,可以數量的,比如數小節,數拍子,但它是死的不是音樂。譜子擺在那裡,不是一件有生命的藝術品,但是當鋼琴家雙手下鍵,所有的音符通過藝術家的內心體驗,灌注到手指上,又灌注到琴鍵上,於是變成流動的音樂,被小節線分割的旋律線綿延起來,流動起來,分割被貫通,譜子才成為有生命的音樂,成為一件藝術品。柏格森由此推斷,人的生命,也像樂曲一樣,是在綿延中展現出來。好,今天我先說到這兒,下次我們再來看柏格森是怎樣分析的。

(珍藏自:http://www.rfi.fr/tw/)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