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6)

最後,由於康德混淆了時間與空間的區別,自由就被他弄成一種不可理解的事實,實體 ( 物自體) 成了不可知的。柏格森認為,這是康德式的先驗論的知識論勢必要得出的結論。因為,有了這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再加上因果關係等範疇,在確定的條件下,就能計算出什麽樣的原因必定會導致什麽樣的結果。在這種認知模式中,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給自由留下任何余地。這種認知模式固然適宜於說明自然現象,但把它應用於意識領域就會產生問題。因為,當用這種認知模式解釋意識現象時,意識也就成了必然的了。近代心理學家企圖借助聯想律說明一組心理現象與另一組心理現象之間關聯的規律。按照柏格森的觀點,這樣解釋的心理現象,與其說是心理現象毋寧說是自然現象,因為它們要麽是有關對身體的刺激與感覺之間的相聯系的規律,要麽是所意識到的自然現象。真正的意識現象是綿延; 排斥了綿延,自由也就成為不可能的了。然而,康德又舍不得否認自由,於是不得不訴諸實踐理性,把自由當作實踐理性的預設,把自由護送到“物自體”之超自然的境界裏去。 “由於他已把綿延和空間混淆在一起,他就把這個確定的空間之外的、真正的、自由的自我變成一個被認為也在綿延之外的,因而是我們的知識能[3]( P159 - 160)力所不能及的自我。”“實踐理性是我們天職的啟示者; 它像柏拉圖的回憶一樣,走來告訴我們, ‘物自體’是實有的,雖然我們,[3]( P160)看不見卻存在著。”

 

以上是柏格森所看到的傳統哲學存在的問題。他尋求以什麽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答案其實已經隱含在他對問題的分析中。他主張本體界有本體界的認知方式; 現象界有現象界的認知方式。科學有科學的研究途徑,哲學有哲學的研究途徑。科學研究看重外界事物,看重空間,看重量化; 看重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的理智。哲學研究看重內在世界,看重時間,看重性質的變化,看重對 “綿延”的體認和對實體的直覺。如果說科學還談到時間的話,那它關心的至多是 “同時性”。“科學既從外物界去掉綿延,則哲學必得從內心界去掉空[3]( P156)間。” 科學對於時間不保留旁的而只保留同時發生,對於運動自身不保留旁的而只保留運動物體的位置。哲學則要反觀內心現象,不把意識當作空間中排列的一個一個的現象,而要按其本來面目看到它,體認意識之流的綿延,直觀實在之本質。“在其原始狀態被這樣恢復之後,綿延就完全顯得是一個性質式的眾多體,是一個其中各種因素互相滲透之絕對多樣性的[3]( P157)體系。”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