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3)

3.“苦難歲月”。運到南洋的“豬仔”,主要以新加坡為集散地,那時那裏共有六家“新客館”。館中設有一排圓木大柵欄,用來禁閉新到的“豬仔”。而且還有武裝的會黨人物防守,嚴防“豬仔”逃脫。從這裏“豬仔”陸續被賣往東南亞各地的礦場和胡椒、香料、甘蔗等作物的種植園,在這些地方,“豬仔”的命運是十分悲慘的。一名“豬仔”,從招募至運達南洋,盤纏食宿費用約五六十元,售價二三百元。根據契約合同,每月工資五元,期限三年,工資共180元,但經層層抽剝,“豬仔”本人所得不過幾十元而已。如果無其他嗜好,三年約滿,可以恢復自由。但是在種植園內,往往有煙、酒、賭博引誘,稍有沾染,就需欠債,到時只能繼續當“豬仔”以抵債。“豬仔”們還會遇到生命危險。在印尼的勿里洞島礦區,勞動條件極為艱苦和惡劣。如挑錫泥,華工要踩著狹窄的木板從三四十米深的湖底把錫泥挑上來,每擔有百多斤重,勞動強度極大,許多人因體力不支,失去重心而身墜湖底。正像廣東客家山歌唱的那樣:“挑等(著)錫泥過浮橋,千轉(回)過得千轉好,一轉失腳命會無。”熬過了苦難的“豬仔”生涯,許多人獲得了人身自由,雖然心懷家鄉,總想攢夠了錢,落葉歸根,回歸祖國,但實際上能實現願望的人並不多,更多的是終生留在南洋。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在異國他鄉辛勤勞動、生息、發展。

契約華工制度從19世紀中期起盛行至20世紀初期才結束。這是華僑史上血淚斑斑的一頁。

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大批出國到南洋,主要目的是外出謀生,他們絕不是去征服和掠奪的殖民主義者。他們來自一個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度,刻苦堅毅,有很好的生產技術,在遠離家鄉的新天地裏,他們憑著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譜寫出有血有肉的歷史篇章。

 

第二節·豬仔華工

 

中國人是在公元7世紀即唐朝時開始移居南洋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鼎盛的朝代,對外貿易、航海事業都很發達。這時期就有些中國人旅居海外,從事商貿和宗教活動。唐朝的高僧義凈,公元671年從廣州出發去印度研究佛經,歸途中,兩度在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室利佛逝(Sriwijaya)居住,前後共十二三年。有學者認為,他可算是最早的印度尼西亞華僑之一。公元10世紀時,阿拉伯人馬素提在《黃金牧地》一書中,記述了公元943年他經過蘇門答臘時,看見許多中國人在該島上從事種植業。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中國人最多,他們是在黃巢起義(9世紀末)失敗後避居在這裏的。這說明,唐朝末年已有一批華僑因政治原因而在南洋定居。此時,華僑的人數雖然不多,但由於唐朝強大,經濟文化影響遍於四鄰各國,國際威望很高,因此華僑總豪邁地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把自己的海外聚居地稱為“唐人街”。 

華人大批出國,並且在某些國家開始形成華僑社區是在宋朝。這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公元10世紀,宋朝建立,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超過了北方。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