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代末開始,農民開始進城務工,促進了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長;隨後各級政府極力主導和盲目推動,進而形成蔚為壯觀的“民工潮”。長期處於生活最底層的農民,受強大輿論的裹挾和行政力量的推動,便失去生活的理性判斷,不論能力高下、條件如何,紛紛跳出“農門”,以逃離農村進入城鎮為榮,即使在城鎮幹著最苦最髒最累收入最低的活,也不願意在家從事農業生產,認為“丟不起這個臉”,有一技之長、素質較高的農民更是在城鎮“樂不思蜀”。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依據中國的國情,如何運用政策的調控手段和媒體的導向,引導農民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按照均衡分佈、人盡其才的原則,“讓農民不當農民”,“讓農民兼當農民”,“讓農民當好農民”,幫助他們在職業分化中做出當農民還是當工人的理性選擇,引導他們在城鄉定位中把準當“市民”還是當“村民”的正確判斷,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化農民,是農村基層工作必須面對的一個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化“殤”之策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三化同步”,是解決農村人才奇缺、加快農村發展的最根本途徑。現階段,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大力實施農村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培養、積累和有效配置各類農村人才,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 

1.強化基礎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要渠道。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十分薄弱,一些農村地區九年制義務教育尚未完全普及,青少年失學現象還很嚴重。在一些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上完初中再去打工”竟成為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並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多渠道籌集教育基金,大力開展“支教”等活動,逐步促使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轉移。同時,加大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力度,逐步延長義務教育期限,將農村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在農村率先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 

2.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強化政府主導。政府應主動承擔發展職業教育的重任,通過公共財政資金的投入解決職業教育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立法和公共政策的方式規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向。首先,政府應成為職業教育辦學主體,進一步加大對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其次,政府應堅持鼓勵和引導的方針,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按照“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農業”的原則,多形式、多途徑、多機制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讓一批有資質、有經驗、有實力的機構和民間資本興辦職業教育,並通過政策調節和媒體輿論,引導社會克服“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見。再次,政府應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市場監管機制,完善職業教育辦學準入制度,強化對職業學校的日常監督和管理,配套相應的退出機制並嚴格執行。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