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時代,農村經濟增長取決於土地數量以及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投入。隨著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崛起,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已經不僅僅依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數量增加,更重要的取決於勞動力素質的水平;生產的決定因素已經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勞動力質量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期之後,發展速度逐步減緩並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人才資源的嚴重匱乏。 

 

農村人才匱乏帶來六難 

 

目前,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散落的300多萬個自然村落里,棲居的主體人群是一個被稱為“386199”部隊的老弱病殘婦幼。上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時期,一位名人到農村調查後寫出“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的著名詩句。而今天的農村則是“青壯打工去,收禾童與叟”,連“姑”也難以找到了。不少家庭的景象是“門口拴著一條狗,屋里剩下老倆口”。勞動力大量流失,留在農村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中央提出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但農村人才奇缺,建設新農村誰來擔綱?培育新農民誰是主角?農業現代化從何“化”起? 

一是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難。農技推廣人才短缺和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使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舉步維艱,先進科技難以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一方面,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不足。農技推廣工作待遇低、條件差,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人員大量流失,農技人員隊伍日益萎縮,整體素質逐漸下降。目前,中國每1萬農村人口只有科技人員15人,日本是100人,荷蘭則高達200人。另一方面,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村勞動力,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受體和基礎,由於優質勞動力大量外出,留下來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質不高,接受和吸收新技術的能力較差,一般習慣於精耕細作的傳統方式,很難把握和應用測土配方、育種栽培、土壤改良、科學施肥、植保畜保等先進的種養技術。 

二是現代農業植入難。現代農業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工業裝備為條件,以現代管理為基礎,突破了傳統農業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拓寬和延伸了農業內涵,使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它不僅要求以現代工業理念發展種養業,還需要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同時大力發展以服務農業為主的服務業,形成“一產二產三產”協調配套的完整產業鏈。當前,由於人才缺乏等因素,中國農業仍未完全打破傳統農業的格局,先進科學技術還不能廣泛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還有待發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滯後,流通手段和方式落後,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村市場只是發展了一些低端服務,金融、人才、技術等高端服務尚未形成市場。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業還只在傳統的一產里徘徊,二、三產業發育嚴重滯後,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去甚遠。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