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讓社會多一點“糧心”(5)

十幾億人吃飽吃好是中國當前最大的民生。2011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糧食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首次邁上了11000億斤臺階。但是,受糧食需求長期剛性增加、供求結構性和區域性矛盾突出等因素影響,中國糧食供求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目前,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只有700多斤,而且動物和機器還要與人爭糧。這個水平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天寶年間就已達到。近年來,雖然國家把糧食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少專家、學者也專門研究糧食安全問題並提出對策,但是,由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擠出效應”,加之地方政府追求GDP缺乏種糧熱情,農民追求經濟效益要錢不要糧,因而糧食安全遠未形成社會共識,國家政策也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從中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排除國內政策和國際市場的影響,糧食生產依然存在著極大隱憂。

 

隱憂一,誰來種糧。農民是農業的主體,也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農村無人種糧、不願種糧的問題日益突出,而且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一是農村無人種糧、人才匱乏。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農村勞動力出現老年化和女性化傾向。中國農村目前棲居的主體人群是一個被稱為“386199”部隊的老弱病殘婦幼,“青壯打工去,收禾童與叟”的景象十分普遍,很多家庭是“門口拴著一條狗,屋里剩下老倆口”。同時,由於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人力資源只利用不開發,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遲緩,制約了農村人才的培養和積累,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升。

在教育產業化的大背景下,大學選人偏向城市,大量高智商的農村學生無緣進入大學,農村大學生的比例一降再降,全國592個貧困縣中5年來80%以上的沒有一個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阻礙了人力資源的合理化配置,使人才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的推拉力失衡、機制失效,呈現出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特征。二是農民不願種糧。因工業化進程中形成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始終在延續,致使中國農業效益特別是種糧效益一直偏低,甚至出現種糧虧本的現象。

袁隆平算了一筆賬,2011年農民種水稻一畝只賺7.5元。歐洲農民生產5千斤蔬菜或水果就能換回一輛轎車,中國農民生產5萬斤蔬菜或水果還難以換回一輛轎車,也就是說中國農民生產的價值在工業品面前還不及歐洲農民的1/10。同時,糧食生產過程中還存在種糧與打工的比較效益差、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的產出效益差、糧食限價與農資價格飛漲的“剪刀差”。這種“剪刀差”,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許多農民寧願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也不願意留在農村種田,直接導致農村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糧食生產“副業化”趨勢已經較為普遍。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