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1)

上述智性/空間與直覺/時間的對照,也是筆者在前文質疑拉圖爾的人是否如其所討論的新物體一般從空間化輪廓中鬆脫的理論依據,因為唯有進入綿延才可能離開人類狀態,確保其所說的人與非人的網絡不致落入智性觀點及其空間化配置而徒具形式。

直覺做為一種思考運動,除了能夠超越使經驗變成人類經驗的轉折點以揭示性質差異與人和非人的綿延之外,還能在另一個經驗的轉折點讓我們看見事物存在的充分理由(sufficient reason)。在第二個轉折點,每一個從混淆事態中分出來的性質差異會重新匯集,然而這個點是一個虛存點(virtual point),不同於我們從人類經驗出脫的那個貣始轉折點(28)

18 要充分了解第二個轉折點的作用與重要性,我們必須回顧並更加延伸前述對透過時間/綿延思考及連續多樣性的討論。不同於空間再現且由外在決定(其在空間中的配置,如尺寸大小等程度差異)的數量多樣性,在純粹綿延中的則是「連續、融合、組構、異質性、區辨性質或是性質差異」的多樣性,「虛存而連續」(virtual and continuous)(38 原文強調)。因為時間的多樣性展現在每一次的劃分(division)都必然導致性質的改變, 更重要的是,時間/綿延必然會不斷地經歷從虛在走向實化(actualize)的運動:「[時間/綿延]藉由創造對應於其自身中各個性質差異的分化之線(lines of differentiation)來實化自身」(43)

也就是說, 以時間來思考多樣性, 我們會看到一種由虛在的實化運動所帶出來的內在連續性。若第一個經驗轉折點讓我們注意到,空間程度差異之下的性質差異,也就是讓我們重新探究真正異質的差異為何,則第二個轉折點的作用之一是讓我們發現時間的異質性如何兼具連續性,亦即性質差異如何虛存共在於綿延中, 而綿延又是如何不斷地分化以實化自身的性質差異。在此或許已露出一些端倪可據以討論生態女性主義未說明的「差異性與連續性」的運作機制,然而德勒茲認為,我們尚須確認綿延的本體論意義,才能更進一步了解第二個轉折的虛存點,如何說明了事物存在的充分理由。要將綿延從心理範疇(我必須等糖溶化)帶到本體論的範疇,有賴於對記憶的討論。綿延就是記憶,但我們必須先認知到,一般對於記憶的討論最大的謬誤便是認為,既然記憶是關於對過去(past)的回憶(recollections),則其形成必然是在現時(present)的感知(perception)之後;然而事實上,反倒是現時必須預設一種純粹過去(pure past),或說一般過去,作為其可以逝去的條件(59)19

何以如此?首先,現時必須同時正在逝去,否則不可能成為過去,因此現時與過去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每個過去都與其「曾經是」的現時同時發生,而過去在現時逝去時又總是將自身保存於自身,則表示所有的過去都會與任一新現時並存,柏格森著名的倒轉圓錐體即是在說明這種所有的過去虛存共在(virtual coexistence)的現象。

18 the virtual 的中文翻譯,向來莫衷一是,本文有鑑於 the virtual 雖相對於 the actual 可說是虛的, 但德勒茲以之定義的是一種「絕對真實的存在樣態」(“Bergson‟s Conception of Difference” 55),所以將之譯為虛在,並將作形容詞使用的 virtual 譯為虛存,例如虛存點。

19 在《差異與重複》(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中,德勒茲也將這種過去稱為「純粹先驗的過去」(pure, a priori past)(81)。

 

Views: 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