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8)

二、東馬的族群及其語言東馬的兩個州砂拉越和沙巴的族群及其語言情況都十分複雜,迄今為止似乎尚未得到徹底的研究,以至族群歸屬及其名稱難得統一。各族群的社會發展更是不平衡,有的已開始了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有的則還堅持叢林生活,保留遊居的生計方式,一些古老的習俗如住長屋、吃碩莪、用吹筒、穿耳洞等,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剛剛放棄不久。 

伊班(lban)人。是砂拉越人口最多的族群,又名海達雅克人(Sea Dayak),據說這一名稱與他們善於用船和曾在海上搶劫有關,但他們不是漁民。伊班人過去有令人恐怖的習俗——獵頭。砂拉越的伊班人是歷史上由印尼加里曼丹的Kapuas谷地遷人的,對開發拉讓河流域做出過貢獻,其人口已廣泛分佈於州境內,但以第二省及沿海地區居多。伊班人“向以稻米為生”,現大多家庭擁有橡膠園丘。典型的伊班人的體質特征是身材矮小,頭顱呈圓形,頭髮平直而黑,皮膚一般光滑無毛,膚色不一:有咖啡色、淺褐色、黃褐色等,居住內陸者則為白色。伊班語是尚未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馬來語,他們與馬來人之間通過馬來語可以勉強進行交流。基督教在伊班人中獲得了很大的傳播。

 

陸達雅克( Bidayuh)人。陸達雅克人為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跨境民族,其大部分分佈在印尼境內,在砂拉越者,據20世紀60年代資料稱,主要聚居在婆羅洲西北山地一帶,以種稻為生,兼種碩莪(西谷椰子的俗稱)。陸達雅克人分為5個集團,各有自己的方言,但彼此可以交流,沿Sadong、Samarahan、Sarawak和Lundu等河流域分佈。陸達雅克語又被稱做Bidayuh語,其中吸收有伊班人和馬來人語言的許多成分。陸達雅克人與海達雅克人相比,身材稍矮,臉稍圓。也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 

美蘭諾(Melanau)人。該名系他稱,他們自稱Likau,20世紀50、60年代,居住在Rejang河口沿岸寬約20英里地區內,直至Baram河流域。美蘭諾人與陸達雅克人共用詞匯很多,並且能懂Rejang河上遊Sekapan人的話。其內部亦有方言之分,尤其是Bindulu一帶的方言差別較大,據說他們不用malam這一詞匯來指稱“夜晚”。美蘭諾人的外表與馬來人有些相似,大部分人也都皈依了伊斯蘭教。美蘭諾人善於種植Sago Palm。

 

比沙耶( Bisayah)人。比沙耶人是馬來西亞與文萊的跨境民族,在砂拉越(主要居住在Limbang河谷)和沙巴均有分佈,信仰伊斯蘭教。20世紀50、60年代分佈在靠近文萊邊境一帶:砂拉越境內的居住在Limbang河下遊等地,沙巴境內的聚居在Padas河和Kelias河盆地。菲律賓亦有同名民族存在,但相互之間語言差異較大。比沙耶人皮膚白皙,歷史上文萊王宮里的宮女據說多來自該族。比沙耶人種植水稻,但亦喜食碩莪。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內部亦稍有差異。據說一些語言特征與馬蘭諾和沙巴的卡達山人的語言有相似。 

摩祿(Murut)人。摩祿人大多居住於內陸如Tenom、Rundu、Pensiangan等地,少數人還住長屋,甚至過著遊居生活。砂拉越的摩祿人又稱Lun Bawang人或Lun Dayeh人,他們住在Trusan谷地。砂拉越還有一支Tagal人,在沙巴被稱為摩祿人。摩祿語有兩種,一種是砂拉越摩祿語,一種是印尼北婆羅洲摩祿語,後者與菲律賓摩祿語屬於同一種語言。東馬的摩祿人主要講砂拉越摩祿語。沙巴的摩祿人嗜釀一種名Tapai的米酒。亦曾有獵頭習俗。有資料講沙巴州的摩祿人是由Kolod/Okolo、Gana、Kalabakan、Sebangkung、Serudung、Tagal/Sumambu、Baukan、Nabay、Timugon等亞族群組成的。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