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起點與開篇 (8)

沈括談的是繪畫的空間問題,他所批評李成的畫法恰好就是西方的“透視法”,而他主張的恰好就是中國傳統的“散點法”。其實,不但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繪畫有此差異,從《左傳》開始的敘事文學也有此差異,不過此種差異從空間透視變成為時間演進問題。中國敘事文學年、季、月、日的“以大觀小”的時間演進與西方敘事文學日、月、年的“由小到大”的時間演進有很大不同。

《左傳》等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總是先要從一個時間大框架中說起,然後再一步步沈落到更具體的時間。如《左傳》就首先要紀年,然後是這年的春或夏或秋或冬,然後才是月,然後才是日。後來的《三國演義》第一回是這樣開始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紛爭,又並入於漢;漢末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建寧二年四月癸巳,帝禦溫德殿……”[9] (P2)


三國的紛爭,卻從周末七國爭雄開始講。這樣就看出了一個歷史的“走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同觀山,從山頂上往下望,山下的一丘一壑都歷歷在目,山的走勢也一目了然,這就是“以大觀小”,這是中國敘事文學時間演進的特點。它的意義就是關注故事演進的整體性,把部分看成是整體的部分。

西方敘事文學的“由小到大”的時間演進,則讓讀者從下往上望,先看到眼前的一重山,山上的丘壑,山的走勢,開始的時候都還看不到,要一步步往上走,才能逐漸領略到。西方敘事文學時間演進的特點,是分析型的,看完一景,再看一景,現實性很強。
 

以上分析說明,在怎樣講的問題上,主要在敘事時間的演進上,從《左傳》始,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三、《左傳》敘事的“視角”

 

故事的內容即情節有了,怎樣講也確定了,就產生一個由誰來講的問題,一個故事由不同的人來講,關係到看這個故事的視角,視角不同,所見的也就不同。視角的敘事特征通常是由人稱來決定的。《左傳》的敘事視角有什麽特點呢?


[9]羅貫中. 三國演義[M]. 毛宗崗,毛綸評改.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