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像徵與族群歷史(2)

本文所關心的,主要是圍繞著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形成的諸多關於洪洞大槐樹與明初移民的傳說故事及其背後隱藏著的某種歷史記憶。 

首先是關於遷民緣起的故事。關於從洪洞遷民的緣起,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普遍流傳著《胡大海復仇》、《燕王掃碑》和《三洗懷慶府》等傳說故事。

 

《胡大海復仇》說的是元朝末年胡大海在河南要飯,遭到當地人的侮辱。胡大海深感這個地方人情太壞,立誓要報此奇恥大辱。後來胡大海投入到朱元璋的軍隊中,屢建奇功。朱元璋即位後大賞功臣,唯獨胡大海不接受賞賜。朱元璋覺得很奇怪,問胡大海要什麼,胡大海將在河南討飯時的遭遇講了一遍,請求朱元璋允他去河南報仇雪恨。朱元璋躊躇再三,答應他一箭之地。胡大海剛到河南地界,恰逢一行鴻雁飛來,胡大海飛箭離弦,正中最後一只雁的後尾,那雁帶箭向前飛去,胡大海也統兵向前殺去,那雁飛過河南,又飛向山東,造成了河南、山東屍積如山。朱元璋後來只好下令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往沒人的地方遷民。 

《燕王掃碑》說的是明朝河北、河南、山東廣大地區鬧“紅蟲”,把人吃光了,才從洪洞大槐樹處往這兒遷民。這個故事與“燕王掃碑”造成人煙稀少有關。碑實際上就是南京城的功德碑,即明皇族的祖宗碑。朱棣起兵靖難,造成中原、江北地區“千里無人煙”。燕王的軍隊頭戴紅巾,所以百姓稱之為“紅蟲”。“紅蟲”含有瘟疫的意思,所以民間有“紅蟲”吃人的傳說。不久朱棣又把都城遷到北京,並下令從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到山東、河北、河南、浙江一帶開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

 

《三洗懷慶府》中所說的懷慶府在明代轄今天的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地區。故事說的是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的軍隊與元軍在這里展開了拉鋸戰,雙方都要讓百姓在門面掛上擁護他們的牌子,老百姓苦於應付。這時有一個年輕人想了一個辦法,在牌子的正面寫上擁護農民軍,在反面寫上擁護元軍,這樣不論何方攻過來,只要一翻牌子就可以了。有一次農民軍攻來,有一塊牌子從門上掉下來,恰巧落在常遇春馬前,被常遇春識破機關,便把此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戰事毫無進展獨生悶氣,一聞此事更是火上加油,立即下令常遇春把懷慶府地區的百姓斬盡殺絕。懷慶地區百姓都被殺光了,朱元璋繼位以後便下令從人口密集的洪洞縣往懷慶府移民。 

與這個傳說類似的是《大槐樹下遷民的故事》,說的是建文與朱棣爭奪皇位,百姓對雙方都不敢得罪,便在門前掛的牌子正反面各寫對方的名號,被建文帝屬下發現,殺得黃河地區百姓所剩無幾。

 

其次是關於移民過程的傳說。官府強迫或欺騙遷民的傳說較早見之於世,如署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的河南偃師《滑氏溯源》中記:“或有問未遷之先,祖居山西何地,故鄉尚有何人,熙曰無據。老人相傳,自洪洞大槐樹下遷來。一說山西遷民不遷洪洞,故人多逃聚此邑。驟然行文,獨遷洪洞,所以傳至今日,凡屬遷徙者,各族皆有此說。” 由此說敷衍成的傳說即所謂《遷徙記》。 

該故事說明初由於災荒和戰亂,黃河流域居民大為降低。政府便從人口稠密的山西往這兒遷民,洪洞縣大槐樹處就是明政府辦理遷民手續的地方。附近各縣的百姓,都聚集在大槐樹下,往別處遷發。山西境內有個鳳凰窩村,村內有許多人在朝里做事,皇上下令鳳凰窩的人不遷,別地的百姓都要遷,於是人們紛紛逃往鳳凰窩投親靠友,安家落戶並且人越來越多。這樣一來,朝廷著了急,又發布聖旨說:“凡是鳳凰窩的人必須外遷,不然滅族。”聚居在鳳凰窩的百姓沒有辦法,被官兵押解著辦理了遷民手續,奔向黃河流域的各個角落。

④ 李漢英講述,王春亮搜集整理。臨汾地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堯都故事》第1集,臨汾日報印刷廠印,1989年,第243頁。

⑤ 參見張玉吉等編:《洪洞古大槐樹誌》,第58頁。

⑥ 參見張玉吉等編:《洪洞古大槐樹誌》,第133—136頁。

原题《祖先记忆、家园像徵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收藏自 《爱思想平台》2019-08-04)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