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德勒茲:遭遇“域外”(下)

“思考”意味著“風暴”、運動,它與“非邏輯”相互關聯。所謂“非邏輯”並不是不講邏輯,而是與德勒茲的主題相勾連,充斥在其作品中的恒常主題即:“超驗場域與經驗現象間不可彌合的斷裂。” 既然“思考”與邏輯、理性毫無關聯,那麼“被思考之物”呢?德勒茲極力認為,“它是從域外伸來、撕巾裂帛的一只爪子,抓碎了一切既有的思想命題、原則與結構”。如果說“思考”是一種創造性的暴力的話,這種“思考”讓理性噤口,那麼“被思考之物”作為域外的“爪子”總是與“思考”短兵相接。“思考”與“被思考之物”(不可思考者)總是不期而遇。 

由此,德勒茲的“域外”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在……之外”,不是以空間尺度觀念來衡量的一種關係,也不是構成“域內”之“非”的直接表達。因為,在德勒茲的思想中,這些所謂的“之……外”“域內”“非”,其自身是有待解釋的。所以,域外在德勒茲的思想中構成了一獨特的論域。譬如,德勒茲所關注的內在性的或單義性的平面這一論題。誠如克萊爾·科勒布魯克所承認的,“內在性平面是任何哲學的外部或者‘前哲學’因素。思考內在性平面意味著思考外部”。這種思考外部指向的就是“域外”。內在性或單一性本身的定義就是趨向於絕對外部的,它是一個開放的內在性整體。格雷戈里·J. 賽格沃斯說道:“給內在性平面定位,就好像探索整個服飾結構錯綜複雜的編織與纏結,持續地移動、折疊,然後又盤回自身,即便當它延伸到社會領域的視野之外或之下(但從未疏遠它或離開它)。”這種複雜編織、不斷移動與盤回,正契合了德勒茲“域外”哲學所要表達的方面。

 

至此,“域外”不僅關聯到外在,同時它還關聯到“不可思考者”。比“思考”重要的是居於思想之外的迫使“思考之物”,它來自於“域外”,顛破了既有的一切思想的機制表達。“域外的爪子”總能將一切現成的思維定律擊破。德勒茲的“域外”邏輯標示著他的哲學是一特異的思想運動,它是一種非同一性、非再現、無邏輯的思想。當然,這不意味著德勒茲哲學傍依的是一種否定性或者對立性的思維,它展現的是一種差異的、特異性思考運動。

這種差異的、特異性的思考直接突顯了其“域外”狀態,這種“域外”哲學是對既有問題構架的一種逃逸,展現的是一種激進性和向無限敞開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域外”一直貫穿於德勒茲的整個運思,它可以顯現為不同的維面或者概念形象。正是因為這種“域外”的運思,使得德勒茲的哲學變得更加“放浪形骸”,更具有某種生產和創造的能力。正如德勒茲自己所宣稱的那樣,我們一定要將思想拓展到其自身極限。而要將思想拓展到極限狀態,必須催動“域外”的實驗裝置,唯此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挑戰自己的思想。
(本文系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德勒茲倫理思想研究”(17CZX07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