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5)

規範性知識可能修正人們的價值觀,比如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有關商業行為的道德爭議廣泛發生,這是因為大量的商業行為是新現象,商業關係與傳統關係存在不少道德原則上的差異,社會研究經歷了激烈辯論,才確立了“商業盈利”的道德位置,使得受到法治約束的商業行為具有了正當性。

與此類似,指出人身依附關係具有阻礙發展的缺陷,也是包含價值性的知識:對於經濟活動的推動,人身依附不如獨立對等關係更具建設性作用。這些有關社會的研究,不僅包含規範性知識:商業行為具有正當性、依附性對經濟發展具有損害性等,而且它們闡發的價值標準,並非有史以來就存在,而是經濟社會進入複雜階段後的產物。這意味著,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規範性知識會發生改變,所以需要不斷研究和認識。
 


規範性知識對於研究者之重要,在於他們經常需要意義判斷。比如,為何一些議題重要於其他議題?為何一些制度更為基本關鍵?一般的分析較少涉及這些問題,因為“意義”對於他們的解釋工作而言,表現為要素關聯的顯著性程度事實,而非價值高低的比較。

在很多研究領域,人們一般認為,從純粹的經驗現象中推不出價值證明,因為經驗研究只關乎事實,它使用規範,卻無法證明規範,規範和證明有各自“獨立”的邏輯軌道,就像無法從“是”中推出重要與否。但案例研究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它的研究問題選擇,一般就包含有“是否重要”的判斷,為什麼要分析這個而不是別的案例?為什麼要收集案例資料去證明一個不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去做對社會的影響微乎其微的問題?這些在一般的“中性”研究中不會過度重視的問題,卻是案例研究者首先需要考慮的。

 

上述三類知識,都可以成為案例研究追求的目標。顯然,這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經驗觀察、提供理解和解釋性知識,案例研究還可能提供價值性知識,這突顯了知識的意義不僅在於提供解釋和理解,它的反思性特征也同樣重要。

知識來源於兩種途徑:其一,經驗現象的證明、歸納、演繹和推論;其二,反思,通過考量一種潛在性——評估確定和已知的事實,將其與人類的經驗、信仰和追求聯系起來。

這種反思能力,即在尚未關聯的事項中建立預設的關聯,以求發現潛在性對於社會的影響意義,屬於人類所特有。人類的認識活動,可以通過反思性的預設關聯,來構造無法直接從經驗現實中出現的信念,而社會科學的案例研究可以做到兩者:發現事實,同時闡發價值原則和信念。
 

因此,社會科學的案例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它可以提供多樣知識,不僅可以在要素因果關係上發現解釋性知識,也可以對特定的現象或行為特征提供理解性知識,更可以通過反思活動尋找和更正價值性知識。 

 

三、案例與一般知識體系 

 

為何案例分析的目標是產出知識,而不是“故事本身”?因為社會科學的案例研究角色,不同於文學和歷史記述。 

不同於文學,意味著案例研究的任務不在於展示曲折情節、人物個性、情感命運及奮鬥結局。講故事追求的是高潮疊起,動人心弦,而案例分析作為一項研究活動,研究者的最終目的不是打動人心或追求可讀性強。案例分析可以是激動人心的,但它或許只會發生在一種人身上——他們對知識經由案例得到推進而感到振奮。

社會科學的案例分析不同於歷史記述,是因為它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在時間地點、人物作為和事件真相,還在透過對經驗現象的整理和分析,認識事實中具有相對穩定及一般意義的東西,比如(某類)行為特征,(某種)因果關聯或(某項)規範原則。

說它們是某類、某種或某項,意指任何一項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一般知識體系中安放定位。它們可能是新的、原先沒有證據或者沒有認識到的,然而一旦發現,就必然成為整體知識的部分,進入系統知識大廈,和已有的知識共享一些標準。而如果它不具備知識的特征,就進入不了一般知識體系。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