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計生·兩岸歌流傳﹕千高原「洄流迴路」與臺灣流行歌(15)

1970–80年代兩岸流行歌的交織,臺北高原的作用力開始增強,在後文革時期對於大陸的日常生活聆聽甚有影響;臺北逆轉了過去長期上海高原的支配作用,不論翻唱、混合來自上海與東京的流行歌,或原創的校園歌曲或國語流行歌,均產生自己的特

色,被支配的流行空間也發展出自己的、具備特色的流行歌,甚至反向輸出至居於大陸流行洄流“上層”,形成“地下地上化”、“邊陲中心化”的現象。我們將“地下迴路”與“洄流迴路”關連看到流行歌層級化空間,因為洋流般週而復始運動,充滿結構性的跨界、跨語的流行能動性,其中有著個別地域的特殊發展產生了差異文化,讓邊陲的、“地下”的空間具備翻轉其流行歌位置的潛能;本文中的臺北高原的作用力是最好的例證。以下將以《圖八》總結本文千高原“洄流迴路”的理論觀點與臺灣流行歌流傳大陸的過程。



五 結論

從千高原“洄流迴路”來看,本文所探討的兩岸歌流傳基本是屬於地理空間“小循環”的過程,並且會因為歌的語種的量子流強度與個人魅力而有所差異。從臺灣出發,“小循環”歌曾經在東亞的香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的若干地域演出或傳唱又回到臺灣的過程。綜合而言,近代兩岸之間出現過三次流行歌的交織,就語種而言,有國語歌曲、校園民歌與臺語歌曲;就城市高原來說,是上海與臺北。本文聚焦的兩岸歌流傳因此當然不會只是侷限於兩岸,歌會繼續流動。

戰前到戰
後初期主要是上海國語歌傳播至臺北,80年代後文革時期則是由臺北校園民歌流傳至大陸各地。撇開錯綜複雜的歷史和意識型態因素,國語(普通話)是兩岸共同的官方語言,也造就在華人世界流傳最廣最深的國語歌,這歌流行從戰前到戰後迄今不墜,顯示此歌的語種的量子流強度。以演唱國語歌聞名的鄧麗君,在華人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翻唱上海金嗓子周璇的〈何日君再來〉,甚至受到大陸官方清除精神污染的《怎樣鑒別黃色歌曲》點名批判。能唱黃梅調、傳統小調、臺語歌曲、國語歌曲、校園民歌、日語歌和英語歌的鄧麗君,曾獲日本唱片大賞、登上NHK“日本紅白歌唱大會”,且是第一個華人受邀至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登臺演出。57 因其個人魅力,是近代臺灣流行歌唯一能夠創造跨越東亞到美洲的歌流傳“大循環”的歌手。


校園民歌,作為一種國語歌的變形(有少數是臺語),以歌手形象清新、歌的內容描述日常生活感受,貼近年輕人心聲為號召,戰後80年代廣泛流傳於大陸。以流行的幅度和時間長短來說,校園民歌就是十年光景,遠不如國語歌曲,但是在後文革的1980–90年代初影響深遠。在過去訪談過程的對象,只要是“五年級生”幾乎都朗朗上口。

臺語歌曲在兩岸歌流傳歷史上比較邊陲,扮演接收者居多。戰前1930年代到終戰,相對於日本殖民政權,中國京劇受到臺北大稻埕仕紳的歡迎,甚至邀請上海著名京劇班到慶祝日本治臺四十週年的“臺灣博覽會”演出,甚至大稻埕著名的酒樓江山樓也建立自己的京劇班,以臺灣式京腔演出,宣示對於“文化中國”的嚮往意味濃厚。京劇被吸納如臺灣歌謠成為養分,成為“流行小曲”,加上上海默片電影流傳至臺北,通過辯士解說配上作詞作曲,成為臺語歌曲大街小巷傳唱,臺灣第一首電影流行歌〈桃花泣血記〉就是這樣產生。

57 參考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永遠的鄧麗君 http://www.teresa-teng.org/people.php。取用日期(2017.08.20)

编註:臺灣第一首電影流行歌〈桃花泣血記〉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