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9)

25 “敘事身份/認同”概念中“25 敘事”的意義何在?利科強調,l’identité的問題無法在直接性話語中進行談論,需要敘述話語作為中介。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敘事來回答身份/認同問題的情形比比皆是。23 當我們講述或聽取一個人的生平故事時,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對某種生命的敘事融貫性的預期。在此之中,出生、生活和死亡的次第發生,就像一段從開端到中途直至終點的敘事的鋪開。但敘事並非“講故事”那樣簡單,它遠不是對某種文學體裁或者話語方式的厘定,而更多的是從理解力模式上而言的。我們對生命對自身等等混沌之物的理解,需通過“敘事”這一司空見慣的方式才得以展開。敘事賦予我們以理解力。如果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的話,那麽,敘事則使不可理解之物獲得了理解的可能性。如果任何存在都要在時間維度中展開,如果沒有被敘述的時間就沒有關於時間的思考,那麽,敘事代表的就是人類存在的時間性維度——敘事是時間的看護者。24 如果存在顯現為生生不息,那麽,預設著也經受著持續修正之可能的敘事所體現的正是一種綿綿不斷的構建活動。基於能產性想象力的彌合作用的敘事並非是對“l’identité”的單純的形容詞性修飾,相反地,敘事所具備的整合力(la puissance d’unification)才使得l’identité所同時蘊含的構建主體身份和尋求認同與歸屬的交融成為可能。通過它,被敘事性解釋過的自身也才成為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想象著自己的某“具型的自身”(un soi figuré)。這樣的自身並不是實體性或恒常不變的主體,卻能為其言其行擔負責任。


26“敘事身份/認同”傳達出這樣一種哲學姿態:利科一如既往地關注著人的主體性問題,但他已為其隸屬的主體哲學陣線烙上了後海德格爾式詮釋學的印痕。如果說先前主體面臨著歸屬性困惑,經過以敘事為典範的語言學和反思繞道迂回之後,存在所抵達的不再是穩居世界中心的和作為“第一真理”的“我思”之主體,而是摒棄了所有哲學自戀意味的謙卑的自身。然而,與其說敘事是對某個已存在的自身之本性的洞察,莫如說自身才是那在貫徹人之生命始終的敘事運作過程中被建構起來的脆弱的產物。就像奧古斯丁考察時間疑難所面臨的窘迫那樣,當沒有人詢問“我是誰”的時候,我對自己是清楚了解的;一旦有人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竟然“欲辯已忘言”。自身就像康德所言的物自體似乎難以知曉,“敘事身份/認同”概念的提出卻見證了利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求索態度。借助於間接認知和中介化力量,敘事對“歸屬性疑難”(les apories de l’ascription)提供了其獨特的詩學回答,即:一個既非實體亦非幻象的“被敘述的自身”(le soi raconté)。

23 通常,利科與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一道被視作通往主體性問題之敘事進路的主要支持者。但是利科所側重分析的是同時包含了指涉過去的歷史敘事和打開在世存在的可能性的虛構敘事的敘事文本,而麥金太爾所側重的則是日常生活中的敘事話語對形成生命的整體和抵達美好生活的所起的作用。

24 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le temps raconté, Paris, Seuil, 1985, p. 435.

上一篇: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8)
下一篇: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10)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