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琴·像征資源“褶皺”與“遊牧”的新聞專業主義:一種德勒茲主義的進路(3)

(三)塊莖(rhizome)                                                                                                       “塊莖”是德勒茲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其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的標識,也是

他所采用的重要論證方法之一。“塊莖”是一種植物,但不是像樹一樣向下紮根的  根狀植物。塊莖沒有基礎,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點。塊莖在地表下蔓延,紮下臨時的而非永久的根,並借此生成新的塊莖。如同馬鈴薯或黑刺莓樹一樣,一旦砍去地表的秧苗,剩下的就只有“球狀塊莖”了。一個球狀塊莖就是一個“點”,點     的鏈接就是這種生長的結果,這個生長的過程也就是德勒茲所說的“生成”(汪民 安,2013:6)。“塊莖”是德勒茲式的哲學圖式,是與等級化的樹狀結構相對立的一個概念(陳永國,2004),用以描述生成的又一種模式:點狀的生發與網狀的連接。

(四)逃逸(flight)與生成(becoming)

“我們覺得一個社會的特征與其說由其矛盾所決定,不如說由其逃脫線路所決定。社會到處有缺口……”(德勒茲,1995/2005:196)逃逸是對權力的抵抗,是對自由的尋找。逃逸絕非要逃避世界,而是使世界得以逃逸,使被捕獲的個體得以逃逸, 使僵化的社會系統朝向各個方向逃逸。所以,重要的是要創造逃逸線,逃逸線是出口、縫隙和鏈接的可能性。創造逃逸線意味著創造自由,創造新的生命。(德勒茲, 伽塔利,1987/2010:283)逃逸就是解轄域化和生成。

在《千高原》中,德勒茲闡釋了他的生成論思想。生成不僅僅只是純粹的變動或抽像的連接,而是在現實的不同層面對特定的主體和權威的解域,是逃脫禁錮和壓制。生成沒有終點,始終處於居間(in-between)。生成“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既沒有起源、也沒有目的”(德勒茲,伽塔利,1987/2010:416);生成還意味著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

 

二、像征資源“褶皺”與新聞專業主義的“生成”

像征資源是新聞從業人員在某一特定新聞體制下,用以構築、闡釋並正當化他們的實踐活動的概念、類別綱目和闡釋框架,它們既可以來自本土,也可能移植與引進。(潘忠黨,1997)中國新聞事業的確立和發展從來不是自洽自足的封閉體系,而是外部價值模式的輸入和內部需求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無論是20世紀初北美新聞模式的移植,1950年代後的蘇聯宣傳模式的覆蓋,還是1990年代後期新聞專業主義     價值的輸入,都共同書寫了中國新聞業發展的歷史記憶,形塑了中國新聞業的話語、主體和制度,它們與中國的士人傳統、文人情懷以及喉舌觀念一道,以某種方式沈澱為中國新聞業發展的像征資源。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情境中,它們或隱或顯,或沈潛或浮躍,迷宮般回轉疊合,差異共處,恰如德勒茲所說的“褶皺”(fold)狀態。褶皺寓意著差異與共生,也蘊含著事物的創造性和自由空間。 (汪民安,2013: 171-174)

中國新聞業所汲取的像征資源及其話語從來都不隔絕於外部世界,但又一直處於“夷夏之辨”、本土與西方的困境之中。事實上,當今新聞從業人員所經歷的宣  傳模式與專業模式的頻繁切換與撕扯,是多種脈絡的像征資源在行業記憶和價值傳承上不同投影的表現,也是歷史意識形態與新聞人主體實踐時而調和時而疏離的結果,這種矛盾與分裂必然會在制度結構的要件和鏈條上進行復制,並通過不同方式“逃逸”出來,形成差異和碎片。用德勒茲的語言,就是處於褶皺的折疊(fold) 與展開(unfold)的運動之中。在其中,新聞實踐者的主體性得以生成並不斷進行   結域與解域化運動,形成一種“臨場發揮”的實踐理性。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