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6 電子媒介與文學創作的新變(4)

具體地說,正是現代大眾媒介取代古典媒介這一必然進程,使審美現代性成為可能。應該說,現代傳播媒介(報紙雜誌)確實影響了文學審美現代性的發生。但進入電子媒介時代後,文學審美現代性開始朝後現代性轉型。張晶就指出:“從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來說,目前已進入一個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圖像無所不在地包圍著我們,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從以文學為主要的審美方式轉變為以視像為主要的審美方式。”

而“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家們甚至認為後現代文化也就是視覺文化,如尼古拉·米爾佐夫所說的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產生了後現代文化,當文化成為視覺性之時,該文化最具後現代性特征”。謝少波在《抵抗的文化政治學》中指出:“從80年代起,跨國資本和後現代主義文化已經長驅進人亞洲生產方式和毛主義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聯合禁區。中國的經濟結構和文化生產大幅度商業化;綠色革命已經發生,新的思想和社會關係已經波及最邊遠的鄉村地區。美元、電視、電冰箱和錄像機進入城鄉的家家戶戶。同時,後現代主義也在通俗文化中得到令人憂心忡忡的表達:充斥於大眾文化市場的是搖滾樂、卡拉0K、功夫片或錄像帶、偵探故事、暢銷書和寄生在以前西方文化之上的形形色色的模仿作品。在幾年時間內,控制論、結構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尼采、精神分析學和解構主義等術語幾乎成了知識市場能力的符號。

西方聲稱的表面上的道德、知識和意識形態的優越性在這個為光榮的過去和自卑情結所困擾的幅員遼闊的國家里受到廣泛和難以想像的歡迎。”看得出來,電子媒介在西方後現代文化向中國滲透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後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現象與實質等一切傳統的二元對立的邊界被清除,而傳媒是一馬當先,它滾滾生產出的擬像鋪天蓋地,形成一個比現實更現實的超現實獨立領域,令現實與表征的界限日益可疑起來。後現代文化對文學一個最大的影響就是主體性危機的發生,文學開始失去了往日作為文化支點和精神支點的力量,而成為商業文化和市場的附庸。當前文學在這種語境里,也面臨著主體性的危機。大眾文化,特別是其中的通俗文化,尤其是粗俗的流行文化媚惑著作家,使其難以把握嚴肅的創作姿態,而喪失應有的精神高度和藝術維度。無中心、無主流、類型化、模式化、商業化、娛樂化和多元主義泛化,雖然沒有完全取代作家的藝術追求,但也逐漸滲透於文學創作與理論批評。

 

三、參與到全球化語境中

 

電子媒介對文學傳播的作用力還有一個顯著的突破就是文學開始從真正意義上參與到全球化語境中來。 

在80年代,中國文學界曾有一種“走向世界”的強烈衝動和要求,這看似具有勃勃野心的“擴張”欲望,所隱含的恰恰是弱勢文化渴望在第一世界那里獲得認同的訴求,起碼要佔一席之地。但十幾年過後,當電子媒介佔據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全球化不僅僅是一種想像,而成了一種語境。文學作品的傳播無論是外部的翻譯引進,還是中國作品的輸出都在快速進行,使得中西方文學交流實現了“對接”。近幾年來,西方文藝理論、文化理論大量被移植到中國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正是媒介對文學傳播進程的加快,文學參與全球化的腳步才邁得如此之快。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