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5 媒介環境變遷與文學的發展 (5)

的確,印刷品的大量出現,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欲,從而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文化的普及以及科學的啟蒙和社會的進步,加速了歐洲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誕生。W·施拉姆指出:“書籍和報刊同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是聯系在一起的。報紙和政治小冊子參與了17世紀和18世紀所有的政治運動和人民革命。”羅素說:“隨著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擴展了新思想的傳播范圍,結果有助於去挖傳統權威的墻腳。因為用方言翻譯出來的《聖經》印刷成書,很容易到手,教會不能再用花言巧語來繼續維持它在信仰方面事務的監護人身份。至於一般學術,也出於同樣原因的促動而回到現世主義。印刷術不僅給批評舊秩序的新政治理論提供了傳播工具,而且還使人文主義學者得以重新出版古代人的著作,隨之促進了經典原著的廣泛研究,有助於教育水平的普及提高。”就中國而言,進人印刷媒介時代比歐洲差不多晚了三百來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傳教士辦報和開辦學校,使得中國開始了近代教育和近代報刊業,於是才有了印刷排版和圖書出版對人的邏輯思維的影響。李歐梵在《追求現代性》一文中就把清末文學報刊的產生當做文學現代性追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認為:“清末文學的出現,特別是小說,乃是報刊的副產品,這些報刊是一連串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機引發的一種社會反應。”清末維新派知識分子梁啟超等認識到了報刊可以制造輿論,並且能夠喚醒民眾的社會覺悟和政治覺悟,也能為民眾的娛樂服務,於是他們創辦了《強學報》(1895)、《時務報》(1896)和《清議報》(1898)、《新民叢刊》(1901)等。王一川在論述大眾媒介與中國審美現代性問題時,就說過:“正是發生在晚清的以現代報刊為主的大眾傳播媒介革命,在傳播方式方面有力地參與並促成了文學現代性和整個審美現代性進程。”某種程度上來說,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與其說是思想革命,還不如說是新媒介帶來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變化。

 

2.電影媒介使新文學開始與時尚文化、流行文化聯系起來。電影媒介出現,對新文學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世界上電影的首次出現是在1895年,但中國第一部黑白無聲的電影《定軍山》是在1905年拍攝完成的。於是在“一個以刊物為中心的時代”,電影開始逐漸走向成熟,現代作家張恨水、包笑天、歐陽予倩、洪深、田漢、夏衍等作家都開始觸電,他們要麽參與電影創作,要麽參與電影理論評論,而且現代文學史上也催生了電影文學。有了電影媒介後,就出現了明星文化,明星其實就是一個視覺文化符號,它具有時尚性和流行性,明星的出現能引導生活和文化的潮流。如1926年至1945年在上海出版的《良友》畫報(共出172期),號稱民國第一畫報,就以當時風靡上海灘的電影女明星作為封面人物,還在內頁專欄介紹電影明星和電影故事。如20世紀40年代pin-up(原意是用針固定住,成全了美國時尚,它讓pin-up成為全世界的記憶和流行。所謂pin-up就是招貼畫、海報的意思,包括雜志、報紙、掛曆、明信片等,主要受到軍營歡迎。很顯然,pin-up和20世紀30年代上海灘的招貼畫一樣,都是電影媒介出現後的文化附產品。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