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8)

第二,追隨色彩派大師,通過用色調的關係取代色值關係,使表面的平面性產生出體積;德勒茲對於色彩有一種偏執,他反復提及色彩之於感覺,尤其是觸覺的根本作用。“色彩派無窮地靠近純粹狀態中的繪畫事實……這個事實就是一種視覺的觸覺功能的建構或重新建構”。23對於德勒茲來說,“用色畫家”傾心琢 磨色調關係,而不是只關心色值關係。並且他們“通過強調色關係,就能表現出色彩的純粹的內在關係(冷—暖、收縮—擴張)”24,從而表現形狀,陰影與光線,甚至是時間。可以說,“僅憑色彩,就擁有了一切”。25德勒茲認為,培根是繼梵 高和高更之後最偉大的色彩派畫家之一,他當然也踐行著色彩派畫家的實用規則: 比如,放棄區域色調;遵從色彩系列的順序;用互補色而一般不用混合色,只在 為了得到半色調的情況下,將兩個互補色或兩個相似的色彩(一個是混合色調, 另一個是純色)並置。這樣的用色特點在典型地反應在培根對他繪畫三要素的色 彩處理上:平塗所用的統一的熱烈色彩與肉體用的混合色調不通過中間色,而直 接融合,他們保持各自的明亮度;而顏色幽暗的輪廓位於色差明顯的平塗與形象 之間,填補其形成深淺度,將其拉回同一平面,為眼睛觸摸到形象創造條件。同 時,肉體的混合色是靠拾取平塗色與隔離物的顏色達到的,繪畫的三大元素是在 色彩的交流中匯集成為一個整體。除此之外,培根也沿襲了色彩派前輩塞尚的某 一些用色方法26:不區分色彩的明暗,而是苛求色調的細微變化。通過同色系的 細微變化以及冷暖色的擴展與收縮,營造出一種輕度的縱深感,使視覺觸摸到形狀;或者以色調的微調實現光線營造出的空間感,(比如培根在平塗上所做的同 色系的細微變化達到了一種最大的光限度:畫作變得輕盈、空靈,形象仿佛懸浮 起來(1970 三聯畫中間))。


第三,時刻堤防視覺的霸權,通過圖表的實踐,通過手的暴力介入,將觸覺
從“現代的”眼睛中創造出來。圖表可以是色彩也可以是線條,在運用線條圖表時,德勒茲特別強調用圖表破壞已有的形象,並不帶出另一個形象。因為,圖表的運行機制並不是轉化而是類比。通過強加無形狀的色點和線條,讓圖表以美學類比物的形式進入到整體的圖像中,使形象通過變形改變其原始的有機關係。(比如在鳥這個一形象上加之肉的手臂(與鳥的翅膀類比)、人的嘴巴(與鳥的喙類比),從而實現對鳥這個形象的破壞,又抵消了一個新的形象)。

綜上,培根的意象從形象中解脫,以肉的形式把自己實現為直達感覺的“無器官身體”,並期待著被開放的現代的審美身體所領會。審美者在觀看意象時,突然摸到了它們,繼而感受到意象與世界的肉體相關性,他終於進到意象中,其身體兀然而醉,與意象合一為無器官身體。 

 

23 《感覺的邏輯》,第 169 頁。
24 《感覺的邏輯》,177 頁。
25 同上。
26 某一些而不是全部。德勒茲認為培根在重視色彩之色調勝過色值這個層面,是塞尚的繼承,他和塞尚一樣都強調通過色調的細微變化帶出視覺的觸覺感。塞尚的主要藝術操作是色彩的調節,體積感以及形象身體都通過色彩實現:塞尚用色點法(棱點法)制造相交的平面去表現深度;並直接在色點中放進軸、結構和體積。然而,培根對體積深度以及身體的在場感並不僅靠色彩。對於深度:培根以不同色的平面相交表現深度,也通過平面融合制造淺浮雕似的低深度;對於身體在在場:不僅使身體覆蓋上混合色彩,也是把身體放入與身體相垂直的軸、大片的表面、以及平塗結構中,通過表現身體的變形而實現的。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