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傑:社會倫理語境下的民族鄉村旅遊演進與反思(4)

()民族傳統文化的商品化與村民日常生存方式的前臺化

鄉村旅遊的深度開發不可避免的一個結果,應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商品化趨勢。以西江鼓藏節為例。鼓藏節也稱“牯藏節”“吃牯藏”“吃牯臟”“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一般為十三年舉辦一次,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儀式之繁多,寓意之豐繁,堪稱西江傳統文化的集大成。鼓藏節殺豬祭祖從準備刀具到宰殺,直到吃完“坨坨肉”這一時間段,是最神聖也是禁忌最多的閾限期,只能說禁忌語,不能直呼所做的動作和所拿物具的名稱。但是為了幫助遊客和記者了解鼓藏節文化,苗族村民們只得破了規矩,一邊說禁忌語一邊直呼其名地講解。年節對村民來說是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光,但是有了陌生的遊客在場,硬增了幾分拘束與不自在。特別是當房族兄弟和親戚朋友喝酒到酣暢處時,唱酒歌、劃酒拳或跳板凳舞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活動。由於有陌生遊客的突然臨場“消費”,使之前那種隨興和盡情狂歡的氣氛驟然下降,眾人已然有些拘謹和尷尬。他們表面在應付遊客,內心卻早已沒了那種酣暢淋漓、隨心盡興的興致。苗族的人生禮儀對“他者”文化的遊客來說,也是進行“消費”必不可缺的商品種類,成了拍照和攝影的對象。像滿月酒和婚禮這樣的紅喜事場景,被遊客“消費”之後,在村民的心裏投下陰影。比如,老年的村民常把嬰兒啼哭解釋為因遊客在拍照時攝取了他們的靈魂所致。對葬禮而言,一個親人的突然離去,家人已是悲痛萬分。但喪葬場景目前遭遇陌生遊客的突然臨場拍照和全程攝像情況頻繁發生,在村民內心深處很難接受。旅遊業使神聖的傳統節日,甚至宗教節日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10]

在旅遊開發的背景下,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被無情地從“後臺”拉到了“前臺”,成為遊客直接觀賞的景觀。由於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被暴露在現代旅遊開發的視野下,西江苗寨的文化系統便沒有了“前臺”與“後臺”之區隔。比如在西江蔚為壯觀的鼓藏節蘆笙舞中,遊客除了觀看和參與在新蘆笙場上舉行的規模宏大的蘆笙舞外,在此之前兩三天在西江鼓藏頭(西江苗族傳統社會組織中世襲傳承的氏族領袖)寨子附近一小塊不足5平方米的小空地(西江鼓藏節傳統的蘆笙舞地)的起鼓儀式,雖然只有鼓藏頭和幾個寨老、蘆笙手以及十幾個穿著銀飾盛裝的苗族姑娘參加,但也沒能逃脫遊客敏銳的嗅覺。盡管起鼓儀式正式參加的人員不多,卻也在嚴格地延續著傳統的祈禱儀式和程序。按傳統來說這應該是莊嚴而肅穆的儀式,但其過程由於眾遊客的觀賞而被世俗化、景觀化。民族傳統文化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在逐漸失卻“帷幕”保護的“前臺化”過程中,完全被“裸露”在遊客的視野下,成為旅遊開發的商品和景觀,失卻了往日的神聖性與莊嚴性。

 

(三)陷入困境的禁忌倫理與噪音對村民的干擾

 

為著旅遊而設立的歌舞表演場,打破了苗族蘆笙的使用禁忌,讓蘆笙、銅鼓每天兩次在表演場內吹奏、敲擊。作為苗年主要符號之一的糯米粑,無論在街邊的攤點還是在農家樂戶裏隨時都可以吃到。鼓藏頭不無遺憾地反映說,因為平時都熱鬧慣了,所以如今的年節已經不再具有往日的熱鬧氣氛和隆重氣息。農家樂的開發使傳承久遠的苗族居家性禁忌失去了約束力,讓異性遊客得以在吊腳樓內同室就寢。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