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文化随筆#文化精品頂目創意(3)

徐忠15歲那年,父親徐大力背砂壓地,風餐露宿,饑腸轆轆。幾年光景,家里依舊空空。徐大力一心想在壓砂地里種出救命糧食的夢想沒有實現,自己卻被活活累死。為躲避饑荒,徐忠隻身去了內蒙古。他剛走,母親因無法忍受生活的重壓跳崖自盡了。30年後,徐忠帶著妻兒回到了老家中衛香山地區,決心從頭開始重振家業。為了能過上好日子,他帶領兩個兒子連天晝夜苦幹,最終鋪了兩畝壓砂地並種上了籽瓜。在一次背砂中,徐忠被塌陷的礫石砸折了腰,長年癱瘓在炕上。1980年秋天,香山地區壓砂地鋪造狀況還處於劣勢,但人們已經開始行動了,他的兒子徐大龍、徐小龍不甘落後,一起投身到了鋪壓砂地的熱潮中,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依然在貧困線上扎,生活依然很窮!

歷史發展到新世紀,中衛市委、政府立足山區實際,在加快山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上想辦法、拿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於是,香山人開始拼搏了,從種籽瓜到種西瓜,連年抗旱,矢誌不渝,並在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鼓舞下,徐大龍、徐小龍這樣的個體終於成長為一個群體,大家雖然都苦,但從此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有了戰天鬥地的激情,於是,徐小龍成長為種植砸砂瓜大戶,徐大龍成長為砸砂瓜經銷商,他們再也不是靠天吃飯、靠政策救濟生活的可憐人了。


砸砂瓜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注,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親臨香山視察,給了中衛市幹部群眾莫大的關懷和鼓舞。自治區黨委、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陳建國書記也多次到香山地區調研指導工作,解決實際困難,傾入了大量心血,並給壓砂瓜起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砸砂瓜。


壓砂地的歷史若追溯起來,很有些年代了。在香山和海原,就流傳著這樣的俗語,說壓砂地是“苦死老子,富死兒子,窮死孫子”。一塊壓砂地,聯系著三代人的命運,可見其艱難和重要。壓砂地能蓄水保墑,減少蒸發,增加地溫,防止水土流失,加速作物成熟,不僅可種植糧食,還適宜種植瓜菜、枸杞等經濟作物,而且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可觀。

將砸砂瓜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經營,規劃先行,擴大基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最終使環香山地區建成百公里砸砂瓜產業帶、致富帶、生態帶實現效益最大化,並形成馳名品牌,是中衛市的一個創舉。2005年香山地區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市領導頻頻深人田間地頭查詢,在期待老天降雨無果的絕望里,傾全市之力打了一場抗旱之戰。整整抗旱35天,從而保住了收成。當年,砸砂瓜總產量達到2.1億公斤,實現收入1.2億元,瓜農人均收入2500元,佔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3%。嗣後,自治區投資1700多萬元,於2006年3月底建成引黃補灌工程,環香山地區從此結束了無水灌溉的歷史。為了把山區農民種成的瓜賣出去,幾年來市委、政府每年舉辦一次砸砂瓜節,並組織相當規模的銷售隊伍,由市領導掛帥分赴全國,召開新聞發布會、洽談會,幫助農民賣瓜,至此“香山砸砂瓜”品牌已打人北京、上海等22個大中城市,進人深圳沃爾瑪、美國山姆會員等高端消費市場,被2008年北京奧運會遴選為綠色食品。

砸砂瓜產業已經彰顯效益。如今,喊叫水鄉白圈子村有的砸砂瓜種植戶蓋新房、買轎車者為數不少,香山鄉的農民在城里買樓房者比比皆是,將子女送到市區上學,有的還能供養兩個大學生在外地讀書。

Views: 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