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12章 宏觀的創造(4)

《傳統、時間性與未來》 

二,由此可知,傳統和現代並不嚴格對峙,尋根意識和當代意識並不你死我活。

一條在叢山間蜿蜒曲折而終於流到了開闊平原的江流,仍然是這條江流;一個接納、承載了這條江流的開闊平原,仍然也還是開闊平原。我們看到的是在平原上流淌的江流,和流淌著江流的平原,這里並不存在“要麽江流、要麽平原”這種非此即彼式的選擇。在我們有些理論家心目中,江流只能被平原湮滅,或者,平原只能被江流淹沒。

尋根,是當代藝術家自覺的文化認同。但是尋根不應構成對文化淵源的靜念迷戀,不應把淵源的態勢奉為標尺,來度量流程中的一切階段。根只是根,淵源只是淵源。以后的發展對於它們,既有遺傳性又有變異性,而變異則是一種廣義的遺傳。

由淵源到流程,由根須到枝干,每時每刻經歷著選擇,選擇的積累便構成它們的生命。一切生命均非預定,一切本質顯現於存在之后。過去無法決定今天和將來,每走一步,都在即時地構建著生命。任何悠久的民族文化,都不可能采取單一的選擇,單一的選擇不是真正的選擇。

 

三,延續傳統,不是靠已有文化的擁堆,也不是從藝術遺產中抽繹精華拼接,而只能靠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藝術家的個人創造。文化的梳理、堆壘、普及,都不能直接釀發創造。藝術的創造,只能依仗天才。

歷史上,一切最出色地創造了傳統的藝術家,卻都不會著力地論證和呼籲傳統,而只是依憑著自己的天性素質自由流瀉。一個能夠自由流瀉自己天性的藝術家是不可能沒有傳統意識的,因為他要尋找自由就必須先要尋找到自己,要尋找到自己就必須尋找到自己的時空立足點,他比周圍所有的人都更懂得腳下的大地。一個能夠自由流瀉自己天性而又能引起廣泛社會感應的藝術家更不可能沒有傳統意識,因為他的厚重廣納,他的備受歡迎,都是心理層累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激揚藝術自由,扶持藝術天才,其實也就自然而然地激揚和培植了傳統。

四,對中國藝術傳統的優劣品評,沒有絕對意義。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來看待,幾乎每一點,都功過相咬,優劣互補。中國藝術的柔性精神、中和之美、和諧追求、寫意風致,比之於西方,處處都有令我們驕傲的理由,但也處處都有使我們羞愧的根據。因此,不必有誰來論定中國藝術何處為瑕,何處為瑜,何處該取,何處該舍。這樣做,既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又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對創作實踐並無補益。投入創造,許多難定的標尺自會明朗;投入創造,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又並不簡單。

有人說,不辨優劣,何言創造?我們說,離開創造,無所謂優劣。不難看到,因為疲於創造,許多被反復論證的民族藝術的優良品性,也已漸趨黯淡、令人厭倦了。

 


三 創造未來

藝術的未來需要創造,這本來不言而喻,然而,有不少評論家在武斷地裁決了昨天和今天之后,又去武斷地安排明天了,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藝術家創造未來的權利。

一,藝術的未來,只可依稀推測,無法預先設計。藝術創造是人類精神勞動中隨意性和自由度最大的一種勞動。作家寫出這一句,畫家畫出那一筆,都沒有什麽必然性。只有在寫出來、畫出來之后,才成為事實。在整個藝術領域里,哪個藝術家與哪種題材、哪種方法發生了偶然的沖撞,既不可預知,也無法追索。哪個藝術家什麽時候產生了什麽靈感,更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千古秘事。

當我們不再把藝術現象看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產物,不再把藝術作品當作政治行為的被動工具,不再在層層非藝術人員的控制下用集體方式進行藝術勞動,總之,當藝術終於用自己應有的方式來行動的時候,它竟變得俏皮跳蕩,很難把握了。這是令人高興的現象。面對著這種現象,熱衷於對藝術創作的發展面貌作理論設計,常常顯得既幼稚可笑,又專橫霸道,越來越不看好於現代社會。這可能也是現在很多評論家深感郁悶的原因。

也有一些評論家心態平和,懇切地闡述著藝術所應該遵循的格局、規律、基調、品位,試圖把藝術的龐大機體都推到自己所鋪設的單軌鐵道上。他們不知道,藝術的道路只出現在藝術走過之后。走別人鋪設的軌道的藝術家,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二,我們今天能為藝術的未來所作的最好準備,是多元催發。

 

多元催發的最大阻力,是大一統的藝術思想。

 

大一統,可以是簡陋的、原始性的,也可能是精雅的、理想化的。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