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4)

說遠了,還是回到天安門上來。

天安門在中國是有政治意義的。現在,對於臨汾建天安門、華門、華表之類的“政績”,報導已經很多,爭論也還會繼續,但不應該“上綱上線”。事實上,在這一點上爭論不休已經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有的已經超出了這些建築的本身,涉及其他方面的問題,有極大的“殺傷力”,應該就此打住。

還是說說堯帝廟吧。堯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

現在這個位置上的堯廟,始建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即658年),元碑《山右石刻叢編》卷26有錄,當時的規制不大。《太平寰宇記》記載,堯廟原來在汾水西岸,晉元康年間(291-300年)移至汾河東岸,顯慶三年移至今址。

元代,堯廟曾大規模拓展。《元史》本紀記載,世祖中統四年六月在平陽建帝堯廟,並賜田十五頃。廟宇占地曾擴展到700頃,整個建築共達400多間。其後,由於地災、戰亂等原因,屢毀屢建,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築大多是清代中晚期以後的,1965年堯帝廟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堯帝廟五鳳樓和廣運殿。堯帝廟廣運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正面十一間,進深六間殿名原為正運廣殿。除前面三間外,全部築有墻壁,下面一層在墻壁上開有窗戶,上面刻有精細的浮雕。在殿外立有元代《三聖廟碑》、《增修堯舜廟記》,和明代《聖廟祭祀記》等碑。

1984年,文運殿在落架修理中,發現了明代石柱遺跡,知原堯帝廟規模更為宏大,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決定按明清時代規制重修。

這幾年堯帝廟大修大建不斷,而且越修越新。

80年代,堯廟大修。1998年,堯廟大火,廣運殿木結構古建築,全部被毀,原柱礎為唐代珍品,也被焚毀。不久後廣運殿重建,可古建築已經“脫胎換骨”,堯帝像等也多次進行了重塑。殿前有堯井,據傳堯帝在平陽建都時所開鑿,清代建有八卦亭覆在井上。2002年,為了恢復所謂“元代井臺格局“,把清代古亭拆除,用一整塊花崗巖雕刻了井口,周設青石圍欄,真文物變成了假古董。堯井於是就像一個新造的景點,既不“典雅”,也不“古樸”。近年,投入巨資,將幾年前重修的帝堯和四大彩繪泥塑像改換成了銅像。其中僅堯帝像就高5米,重8噸。稱為“宮內第一聯”的廣運殿楹聯,換成了區長宿青平撰寫的。

堯生活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當時生產力落後,即使是部族的首領,生活也非常簡樸。堯帝廟南約4公里的伊村,倒是透出了一些遠古農耕社會的信息。據傳這個村就是堯帝故鄉,有古風猶存的“茅茨土階址”。古遺址周圍長著很多酸棗樹。時光倏忽,草木依然。這里原圍繞著約一公里長的土墻。東面與南面有門,東門額書“古堯帝都”,南門額書“堯帝故里”。南門外的臺地盡頭下臨汾水,雨水在這上面沖蝕出一條小溝。沿溝立一通明代石碑,上書“帝堯茅茨土階”,碑陰有《堯封茅茨土階記》,這通巨碑除了明示“堯屋”的所在地之外,還隱含著告誡後世權貴應以堯帝為榜樣,廉潔愛民的良苦用心。

真實都深藏在厚厚的黃土中。

當然,堯帝故里只是傳說,真正的居住地已不可考。

“茅茨土階”——當時堯帝居住的也不過是簡陋的土臺茅屋而已。在村西南一帶旱地里,不時可見散落著的漢代風格的陶片。這片風雨剝蝕的蒼涼土地上的遺跡,和不斷折騰,愈修愈奢華的堯帝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