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臨汾·用人墻保護城墻(5)

堯廟每年都有民間廟會,當地人稱皇會。原在廟前開闊空地上,多是些葦席搭的棚子,過後即拆除,並不影響整體景觀。而現在的廟會,多了些官辦的色彩。

有專家指出,如果要在某片空地或景區中,建一些“微縮景觀”或者“巨型景觀”,也不是不可。現在政治上應該沒有“犯上”之類禁忌。沒有禁忌,並不意味著可以異想天開,隨心所欲,不少人心中,還是隱約有一條紅線的。問題是,現在把“小天安門”、“小天壇”、巨型華表,和近20層樓高的幾座仿古建築組合在一起的所謂“華門”,都“堆到”堯廟大門口。新建的“堯都大道”更是寬40米,與國內許多城市的新區大道相仿。當地提出要向外拓展,把“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在堯廟周邊建設旅遊經濟開發區,形成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堯帝廟真有不能承受之重啊!


堯帝廟是供後人瞻仰祭拜的地方。

這些輕佻的模仿性古建築和所謂景區,用孩子的話說,有些“搞笑”。說重一些,既是對天安門、華表等重要歷史建築真實性的抹殺,更是對堯帝廟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褻瀆。既影響了堯廟的歷史景觀,也破壞了凝重、莊嚴和肅穆的環境。


在晉南,在臨汾,更多的與堯帝有關或無關的古代遺址或建築並無人關注,正不時遭到毀壞。


清晨,穿過寂寥的街區,我曾尋訪臨汾城南的南禪寺,這座始建於金泰和四年(1204年)的古剎,一片破敗的景象。這座寺院正殿與後面的觀音樓,都是清代中期的建築。但臨汾市最令人震驚的,卻是古城墻的破壞。

臨汾古城始建於北魏時期,城墻四周各埋鐵臥牛一尊,故有臥牛城之說。目前,現存的殘面,大多是明代城墻遺跡。臨汾縣志記載,明城墻城垣周11里288步(5980米),高15米,墻體外包以磚。基座寬30米,頂寬18~20米,呈坡梯級形狀。環城池深8.3米,寬9.3米。城墻上可以馳車馬,樹旌旗,城高池深,十分壯觀。當年解放臨汾時,攻城戰鬥激烈,這支英雄部隊前赴後繼,因而獲得“臨汾旅”的稱號。解放後臨汾城墻大部被拆除,現僅存東城墻13.8米、北城墻150米,西城墻毗鄰臨汾軍分區後院,所以毀壞較少。是目前臨汾古城墻保存最長、最完整的一段,約為800米。2004年被臨汾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明確了保護範圍。

2005年夏天,就是這段歷經1600年災變後留存下來的臨汾西城墻,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壞。原臨汾民康制藥廠為了在此建宿舍樓,越界挖古城墻做地基。這個企業屬於霍州市地方企業,已破產,廠里人員回到原廠址建住宅樓。他們肆意挖毀城墻用作住宅地基。該制藥廠在建樓施工之前,未經文物、建設、土地等相關部門批准,施工中又造成文物本體損壞。文物管理部門實地勘查,發現1號樓基西側已進入保護範圍之內,2號樓基北側距城墻僅2.7米,也置於保護範圍之內,西北側竟挖掉城墻本體,損壞城墻20多米,初步測算,遭破壞的城墻面積足有百余平方米,挖毀體積達千余立方米。同時,1、2號樓均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之內。


事情發生後,臨汾市文物局會同堯都區文物旅遊局,多次向建設單位發出通知,要求停止施工。市領導也曾在報送的緊急報告上作了批示。但都僅僅落在紙上,並無具體有力的措施,損毀古城墻的行為仍然在繼續。臨汾文物局無奈之中,組織全體幹部職工,來到施工現場排成人墻阻止,並和施工單位發生了沖突,一些人受傷。他們日夜值班,在無助之中,求助之於新聞單位,這一事件經報導之後,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和上級的重視,這段城墻才被保了下來。

2005年底,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臨汾文物局領導在大會上發言,介紹了他們如何用血肉之軀,在烈日下阻擋非法的施工車輛。在那些日日夜夜里,群眾如何為他們送茶送水,文物局人少力薄,下屬的文博和文保單位的職工也趕來支援,參加靜坐。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堯帝廟一修再修,在廟前修大廣場,建“天安門”、“天壇”,和高度超過巴黎凱旋門的“華門”,樹立無出其右的高大華表,旅遊商業和經濟區也正在轟轟烈烈地開發。與此同時,面對古城墻的破壞,在長達半個多月的時間里,當地領導未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制止,文物部門無能為力,只好用人墻來保護古城墻。

這反差強烈的兩件事,不是特別耐人尋味嗎?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