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個老人(3)

這時,一個關注著這個古宅命運的中年婦女,騎著自行車,急匆匆地來到了孩兒巷,她就是“退養”在家的陳琿。這位性格耿直的專家先後在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隊和市園文局考古所工作過。她說自己只是一個古建築的愛好者。盡管此前政府和校方請來過那麽多權威專家,孩兒巷98號的錢希堯老人,頭一次看到有人拿著相機、筆和尺子,接連幾天對這座小樓里里外外,進行如此細致深入考察。陪著她的老人十分感動。


《新民周刊》記錄了在拆與保的最緊關頭一個場景——

6月24日,接到校方催搬通知之後,錢希堯一連打了幾個電話給陳琿。情急之下,陳琿將“發現宋墻”的消息告訴了一個當年在考古隊接受采訪時認識的一個記者,當時這個記者已是某報的一個部主任——這就意味著有發稿權。按照國家對文物發現的新聞程序規定,應該先報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鑒定後再向媒體發布消息。但作為非官方組織的考察調查,陳琿缺少這個渠道,而且,時間也不允許,古宅隨時可能會被夷平。

她與記者通話時,心情仍然惶惑不安:“我又不是專家……”記者回答:“我相信你,你就是權威!”為了給考古發現的新聞配上的照片,趕孩兒巷拍攝“宋墻”的記者最後問她:“陳老師,我們也想保下這座古宅。但你得告訴我,宋墻的把握到底有幾分?”

陳琿認真想了想說:“百分之百!”


陳琿的自信是有根據的。


她最初想,對清末民初建築只要看半天就夠了。踏進這個院落,越往里走,越感到意外。專業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分析力,使她感到這座古宅在清末民初的表象後面,存在更深厚的積澱。該宅嚴格按宋時強調的中軸線對稱格局建造。前廳內金柱向內傾斜——我國古代早期建築中的柱子,特別是檐柱,絕大多數並非筆直,而是微微向內傾斜,宋代《營造法式》中稱這種處理為“側腳”,並規定正面柱側腳為百分之一,側面柱側腳為百分之零點八。從唐到元的實例中觀察,多數超過這一規定。明清建築中的柱側腳很小,或者沒有。宋《營造法式》共36卷,3555條,是北宋官訂的建築設計、施工的專業書,與今天的建築規範、設計手冊相似,是我國古籍中最完善是一部建築技術專著。也是研究宋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必不可少的參考書。梁思成的主要著作中就有《營造法式注釋》。不知《營造法式》的中國建築專家學者,就如史學家不讀《史記》、《漢書》一樣,其學識就要大打折扣。

古宅前廳的“側腳造”有元明時代的特征。碩大的石鼓式柱礎,粗樸渾厚,不加雕飾,具有晚明特征。樓梯扶手呈明末清初風格。二樓窗欄的方格精美。在這里發現了“蠡殼窗”,陳琿一陣驚喜。以半透明貝殼充填窗格,是玻璃窗出現之前產貝殼的江南特有的式樣。貝殼片半透明,即可避風雨,又耐久,靠手工磨制,工藝繁瑣,所以當年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清代中葉以後出現了玻璃,“蠡殼窗”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幾幅窗格上,蠡殼僅存三分之一。歲月有時像紙一樣薄脆,這古宅經歷這麽多年,這麽多人居住,依然能保留原貌,真是難得!


——這窗格不僅僅是記憶的輪回。在這典雅的古風猶存的窗口,可出現過一襲如夢的青衫,抑或支簫紅顏?

凝視中仿佛重溫千年歲月。大量配套的雕花欞格門窗,令人留戀不已。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