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家長的幼稚與無知(上)

我從2004年開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語。一天傍晚放學,在高中樓一層大廳,我跟一位年輕的中國教師邊走邊聊。同學們穿著校服,背著書包,有的大聲聊天,有的吃零食,紛紛離開校園。我感覺很孤立,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理我們。

我問旁邊的老師:“他們怎麼回事,面對著老師,連‘再見’都不說?”老師回答:“現在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忙他們自己的。”忽然,有個女生邊跑邊向我們擺擺手,快速說:“拜拜!”只有這一個學生打招呼,用的是英語。老師說:“那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

應該說,這些學生嚴重缺乏禮儀甚至不懂得禮儀,或者懂得卻不執行。如果我在日本這樣做,一次會被警告,兩次以上會被認為“素行不良”並影響學業成績。多次不改,家長就要被叫到學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談”。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開除了。在日本,學生至少要對老師說“再見”,一般是要鞠躬再見,最好的姿勢為45度。我當時是體特生,這方面被要求得很嚴,不僅對老師,對師兄、師姐也要那樣,一次都沒有錯過。師弟師妹也同樣對我們。

日本的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必須上道德課,記得我那時是每周六上午上兩小時。教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老師講道德、禮儀以及如何做人,把道德的重要性灌輸給小孩子。課本素材幾乎都是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孫子,仁、禮、忠、孝等等都有。第一節課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師會問:“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書包,大家欺負你,你會高興嗎?”我們一起大聲喊:“不高興!”老師接著講:“那你也不要對朋友那樣,明白了嗎?”我們回答:“明白了!”諸子百家思想在中學語文(古文、漢文)中也佔有重要位置,佔高考語文四分之一的比重。如果說日本人對中國古代史和思想有著比較多或深的了解,起點在這裏。

另一種是實踐,學校會安排學生到養老院、聾啞學校等地接觸並照顧弱勢群體,學習如何溝通和相處。比如,週末早上,一個班(30人左右)分兩個組,一組去養老院,大概3個人為一小組,陪一個老年人散步聊天,打牌,幫助他們讀書;另一組去聾啞學校,他們提前學習手語以便溝通。

據我觀察,中國的中小學老師似乎不怎麼講道德的意義,學校也沒有開設類似的課程。學校的課程安排及背後的體制背景,確實影響著年輕人禮儀道德的相對滯後。不過,這不是問題的全部。學校教育畢竟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高中,主要目的還是實現升學,讓孩子們提高競爭力,最終成為社會人。

教育必須分工完成。學校教育和包括媒體報道、政府宣傳在內的社會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學會“做事”;而培養孩子如何“做人”,則是家庭的責任。

我經常看到中國家長對孩子管教過於寬松或溺愛。比如,小孩在地鐵裏吃味道濃厚的漢堡,大聲說話,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為一個社會公民,這是絕不應該的。但家長卻一點都不在乎,還以“我孩子真可愛”之類的態度向周圍張揚。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這就需要家長主動引導。如果在日本,家長會趁機在公眾場合好好教訓一頓,讓孩子直接體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若在我家,父母當場就打我屁股,讓我在家門外站著反省一個晚上,並“斷食”一天。

連基本對錯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來走向是相當可怕的。家長們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也應該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因為高考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職業,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家長做好人永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Views: 5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