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藝術節的意義在於藝術的公共性

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有不少新的亮點,節目的數量質量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最讓我興奮的還是一條某些高雅人士可能不屑一顧的消息:在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資助下,藝術節推出了50元的優惠票,讓低收入者也能看上戲。

藝術節既是高雅的藝術展示,也是老百姓的節日。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藝術節是2500年前雅典的酒神節,經典的希臘戲劇就是在那兒產生的。中國各地向來有廟會的傳統,那是全民參與的展銷會兼藝術節。在前現代社會中,民眾平時欣賞不到舞臺藝術,一年一度或數度的節慶活動是僅有的機會,好處在免費,開支由政府或有錢人承擔。進入現代以後,城市里常年都有表演,可以買票去看,節令性的社區狂歡活動便淡出了。但是,當工業化和市場經濟將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後,又迎來了藝術節的復興。人們認識到,表演藝術是高素質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那些高雅的作品,市場價格必然昂貴,超過了很多平民的消費能力。因此在發達國家,政府和非營利機構用大量贊助來彌補文化市場的這一缺憾,並在一些中小城市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藝術節。例如1947年創辦的英國愛丁堡和法國阿維農藝術節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節。

上海國際藝術節更像香港和新加坡的藝術節。那兩個大都市的藝術節始於1973年和1977年,是在兩地經濟起飛,凸現出文化方面的差距時辦起來的,二三十年來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提升兩地的國際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海現在的情況有些相似,不過上海的文藝基礎要好得多。香港和新加坡那時候還被稱為文化沙漠,它們辦藝術節做的是拓荒的工作,而我們需要的主要是復興並進一步發展曾經十分輝煌的舞臺藝術。

可能有人會說,舞臺藝術哪還有什麽復興的希望?在日新月異的電子媒介面前只能節節敗退,藝術節不過給它延長一點壽命罷了。其實正相反,人類在享受了機械復制的種種便利之後,將在二十一世紀迎來舞臺藝術的又一個黃金時代。當今世界上各國藝術節的熱鬧景象還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發達地區常年演出的繁榮是那些因身邊看不到演出就斷言戲劇已消亡的人難以想象的。如果說1940年代的歐洲和1970年代的香港、新加坡創辦藝術節還是雪中送炭的話,那麽現在世界上的多數大藝術節已經在錦上添花了。過去發達國家的大都市並不需要戲劇節,但自1972年起演出一向繁榮的巴黎也辦起了展出精品的巴黎秋季戲劇節,1986年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也辦了藝術節。世界戲劇之都紐約曾在1988年辦過一屆全市性的國際藝術節,後來很多人說,每天都在過節的紐約根本不必再另辦藝術節,就沒再繼續;但到了90年代,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仍然辦起了暑期精品戲劇節。紐約現已擁有包括百老匯在內的一二百個專業劇場,卻還覺得不夠,9.11以後,人們為世貿中心遺址的改建方案激烈地辯論,但都同意要在這塊最金貴的地皮上空出三個大中型劇場的位置來。在各藝術團體的競爭中,目前呼聲最高的是一個得到劇作家阿瑟•密勒和演員梅瑞爾•斯特麗普等人支持的“國家劇院”計劃,在耗資一億七千萬美元的劇場建成以後,還需要每年多達2000萬美元的補貼來降低這個非營利性劇院一年15出共700多場戲的票價。

這就是文化事業的未來:規模不斷擴大,同時需要大量不圖回報的投入,因為這是面向全社會的公益行為。發達國家五十多年來的經驗和香港、新加坡近二三十年的經驗都告訴我們,體驗業的時代也正在向我們走來。目前我們的藝術節還處於初級階段,還不能跟發達國家比資金投入的規模,但本屆上海藝術節已經開了一個很好的頭。當然,優惠票的數量還少了些,兩天幾個小時就一搶而空,有的老人排了兩天隊還沒買到,說明人們是多麽需要平價的藝術。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增加政府補貼以外,還有個辦法就是增加低成本的演出,愛丁堡的藝穗節就是在藝術節的主流節目之外加出來的。考慮到2010年上海將要舉辦歷時半年的世博會,這樣的“藝穗”節目更加重要。我們要把每年一個月的藝術節看成是世博會的預演,演出的量就還要增加。現在的“市民才藝大賽”是讓老百姓過把癮的好辦法,能不能進一步發動票友來參加演出呢?世博會期間我們要讓七千萬遊客看到更多的演出,要向世界展現一個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文化上也真正繁榮的上海,讓我們就從每一屆藝術節做起。(愛思想網站 2008-05-26)

Views: 2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