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笑話和人文素養

媒體和受眾都喜歡看文化人出錯別字的笑話,證明了一個喜劇理論:角色的表現與公眾期待打架會讓人笑。堂堂故宮博物院送錦旗作秀,居然寫錯字,還強詞奪理更讓人笑話。如今哪兒都要高學歷,故宮的公關竟不如小學水平,還敢秀給媒體看!

幾年前清華校長主持貴賓演講時鬧笑話,也是因為錯別字——讀不出自己送人的禮物上的字,又把送禮說成“捐贈”。不過那錯誤還算情有可原,校長雖貴為院士,卻不夠老,誰能指望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懂篆體?但故宮也犯錯,這就忍無可忍了。後來院方說是保衛部門做的,原來如此!潛臺詞:誰說在文化機構任職的都得“有文化”?

別指望非文科出身的人通文字,遑論文學,這是五十年代以來的教育體制自然而然的結果——我們的溫總理實在是例外中的例外。院系調整大砍文科院系,把所有大學當成大機器里固定的零部件,分工、分科,最好還分腦。現在不但大學分科,中學也分文理班,結果是文理都未必學通,只吃透了分科的應試技巧;近年來藝術考生劇增,文理都怕怕的學生也發現了一條低分進高校的“蹊徑”。

這種死板分科的教育體制是外國搬來的,與中國儒家理想的“六藝”( 禮樂射禦書數)通才教育背道而馳,也不是西方最好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倒像工廠的流水線,只追求狹窄分工之下的效率。當年那麼做是沒辦法,既有學習老大哥的政治需要,也是建設亟需工程師的壓力所致。在輿論一律的高壓下,文科當然不重要,掃掃盲讓工農兵能讀報就夠了——那年頭識字就叫“有文化”了。

現在大學擴得大學生不稀奇了,就業也越來越難,“用非所學”越來越多,怎麼辦?有人說專業設置要緊跟市場時時調整,這是職校的做法,卻不是大學之道。本科教育要四年,想趕也趕不上具體行業的變化。大學主要應拓寬基礎,提高人的全面素養,自然也就提高了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的適應能力。

美國多數大學是這麼做的,越好的大學越這樣。大學生二年級下才選定專業,總學分中專業課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它課根據文理工藝幾大類分別規定的學分和自己的興趣來選。華爾街去頂級大學招聘,絕不只挑學金融的,有時連拉丁文專業的也要,素質好的學生學啥都快,培訓數月一樣上崗。美國公眾人物的專業背景五花八門,學啥都有。從政的多讀過法學院,但那是大學畢業後去的,本科未必學法,教授、工程師、演藝體育界出身的都很多,一般都學過人類文明的經典,受過基本的思維訓練。哥倫比亞大學規定開學前新生要讀幾本書,首先是《伊利亞特》,不管你將來學啥專業;紐約一家高中的文學課一學期就要讀全本《奧德賽》和歐里庇得斯六個悲劇。我們的戲劇學院文學系也沒讀過這麼多希臘文本!中國經典我們的中學生讀了多少?

我們算是搞了十幾年“素質教育”,可到底什麼是“素質”?不少學校加點音樂美術課就算了。其實在博雅教育中,數理化文史哲都是構建素質的基本元素,大學生都要懂一點。關鍵不在背下多少名詞、定理和公式,而在通過讀經典析案例學會運用不同領域的原理和方法來解決問題。至於名字典故之類,不用死記硬背,需要時打開iPhone一查就行了。

實施博雅教育能減少我們的文化笑話嗎?就算能大概也遠水不解近渴吧?有沒有啥速成的辦法?下次答卷。《南方周末•自由談》2011年5月26日(愛思想網站 2011-06-10)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