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草根藝術和創意產業

在這本雜志上談“草根”,好像有點不諧調,印得這麼精美的雜志怎麼能和“草根”沾上邊?記得兩年前上海市中心一個區政府請我到他們組織的文化發展會議上出謀劃策,我報了個關於草根文化的提綱,就被建議改掉草根這個詞,因為聽起來好像是講農民的事。

其實,草根這兩個字倒還真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英文grassroots的直譯,在歐美說草根,一點也不會掉份。草根的反面是貴族和精英,貴族多已是過氣的名號,而當今真有影響的精英絕不會蔑視草根。政治家想要每個選民都來投他的票,當然要做草根的工作;藝術家無論是商業的還是非營利性的,都要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營銷也必須從草根做起。我們這里則很奇怪,自從走出了一片紅一片藍的一統天下,媒體和先富起來的精英乃至一般的白領都越來越盯上了國外的高檔階層,無奈多數人條件還差得遠,於是退而求其次,紛紛自詡為“小資”。殊不知在他們所向往的歐美,“小資”一詞(petty bourgeois)是有品味的人最不齒的,絕對比不上草根。

發達國家有發達的高雅藝術,如傳統的藝術博物館、芭蕾、歌劇、交響樂,以及鼓勵原創的當代藝術館、劇院、舞團等;也有大眾的商業藝術,如百老匯、好萊塢,以及出售流行作品的商業畫廊等。我們的媒體總喜歡把成功的商業藝術如來自百老匯的音樂劇如《貓》和《劇院魅影》等稱為高雅藝術,這是給它們晉級了。高雅的藝術能在同一個大劇場每周八場演上十幾二十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高俗藝術”,專業水準確實很高,但是通俗的。當然沒什麼不好,這也是了不起的藝術成就,而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全社會有著深厚的草根藝術的基礎。所謂草根就是民間自發的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創作的藝術,在這一點上草根藝術和某些高雅藝術倒頗有相通之處。

視覺藝術方面都市里最典型的草根藝術就是墻上、地鐵上的塗鴉(graffiti),表演藝術方面則是廣場和街頭藝術家的表演。塗鴉多數是原始的抽象藝術,也有些稍稍具像的漫畫,多出自青少年的自我宣泄,完全是業余的,絕不可能賣錢,還常要受到警察的制裁。但幾十年下來,那些最有創意的塗鴉也被做成了畫冊,更有不少專業畫家雕塑家得到啟發,創作出了帶有塗鴉風格的嚴肅作品。街頭音樂家和演員當然只能自生自滅,靠圍觀路人的施舍揀幾個車馬費,但少數最有創意的也曾拔尖而出,就用他們的“業余味”和“土氣”征服了藝術世界。在各國巡演了好多年的Stomp(中譯名是不是叫《破銅爛鐵》?)就是用垃圾桶蓋、掃把、鐵鍬這些勞動者的工具創造出了極有特色的音樂。Blue Men(《藍人》)更突出視覺藝術的成分,演員全部包上藍色緊身衣,像外星人一樣,這個已經風靡世界十多年的先鋒表演也是從業余演員免費的街頭演出發展而來的。它們都不屬於任何傳統的藝術門類,於是被賦予了一個專為四不像藝術而起的名字:“表現藝術”(performance art,國內曾譯為“行為藝術”,但那詞特指源於視覺藝術的那類,而performance art中還有大量的以音樂和語言為主的作品,只有“表現藝術”才能概括)。當今世界最原創的戲劇大師是巴西導演奧古斯托•伯奧,他就是在和街頭和農村的貧民一起做社會工作時發明了“論壇戲劇”、“無形戲劇”等現在全世界流行的戲劇兼社會活動形式。

那麼,中國有這樣的草根藝術嗎?如果以將來要像Blue Men和Stomp那樣火爆為標準,當然沒有。但是,上海郊區的金山農民畫和北方的戶縣農民畫不也曾廣受歡迎,得過不少國際獎項嗎?全國各地有許多類似的植根於民間土壤的傳統手工藝,但是在那些垂涎貴族、猛追時尚的都市小資眼里,它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價值。喜歡這種草根藝術的倒是以外國人為多。我六年前回到上海以後,不知多少次聽到來訪的外國朋友說,總有人自豪地向他們推薦那個法國人設計的大劇院,可他們總是寧願去街頭看看大娘們跳舞。這些年真真假假的古董家具流行,還有許多鄉下的門窗或家具上的木雕被拆下來賣到城里,掛到墻上做了裝飾藝術。我家里就掛了兩塊,上面是栩栩如生的立體戲劇人物。這些木雕的作者一定想不到這也會被視為藝術,他們只是想把活做得更漂亮些,也許可以多賣幾個錢。文革期間我在江西山里燒過幾年窯,在那個幾乎封殺了一切藝術的時代,我卻看到農民想方設法把瓷器做得別致畫得好看,看到了人追求藝術的天性。這樣的草根藝術家中國有千千萬萬,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創造了我們的故宮和天壇。可惜現在還沒有很多中國人欣賞他們的藝術——我們政府的藝術消費者一心只想請外國建築師來蓋標志性大樓,我們的大款們更關心的是收藏既可逃稅又能增值的名畫,而我們的小資們則寧可買些時髦的照片或印刷品掛在墻上。

但我相信這只是一時的潮流。封閉了多少年以後乍一開放,首先看到的自然總是那些表面的浮華。事實上發達國家的文化藝術中最好的還不是那些最熱鬧的商業精品,更值得我們借鑒的是他們的非營利性藝術,他們的草根文化。我們有些媒體中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希望智者的導向能夠逐漸影響到大眾的趣味。在客廳墻上鑲一塊古董木雕——即便是仿古的,也當然比掛一幅美女印刷品格調要高。再說,草根並非一定意味著古董,鄉村的木雕藝人未必只會雕古人。金山農民畫畫的就大多是當代人。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到過,他們的風格也可以用到房屋的裝修中去。當然,這就需要一定的專業人士的參與,這正是創意產業的策劃者可以著手去做的。

有人會說,現在已經沒有幾個真有手藝的民間藝人了,老的老了,年青的到城里打工去了,草根藝術的土壤已經流失。這好像確是事實,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城市里多出了多少學各類藝術的年輕人?可惜的是他們的眼睛都只盯著專業的職位,盡管不會有那麼多專業職位在等著擴招進來的藝術專業畢業生。他們畢業以後怎麼辦?其實很簡單,這就是草根藝術的新的土壤。西方的草根藝術家大多並不是傳統的鄉村藝人,我們今後的草根藝術家也會越來越以城里的年輕人為主。雖然現在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大多還沒有這個意識,社會現實會讓他們中的很多人成為草根藝術家的——如果他們不想徹底改行的話。歐美的當代藝術之所以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藝術教育發達,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都有普及性的包括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各類藝術的課程,不僅是欣賞課,還要學生動手創作——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雖然學生畢業後多半找不到專業藝術團體的正式職位,他們在學習中培養起來的對藝術的興趣常常會使他們下決心自己創業——草根藝術並不需要太多的資本,或者在從事其它謀生的行業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從事草根藝術。即便他們永遠也得不到Blue Men和Stomp那樣的成功,他們非營利性的草根創作也為國家的GDP做出了貢獻——非營利性的藝術也有市場,盡管是低價的市場,但草根面廣量大,其總體價值也不可低估。而更重要的是,草根藝術既滿足了業余藝術家的創造欲,提高了他們的生活素質,又以較低的成本提高了消費大眾的生活素質,這是一個民主開放康樂的社會所需要的。

我們文化產業的領導者應該重新認識一個久被忽視的常識:精品只是錦上添花,而錦上之花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好,土壤既是草根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鮮花盛開的基礎。草根文化是一個國家整體文藝質量提高的基礎,也是經濟上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在《未來沖擊》中提出,繼制造業之後大為繁榮的是服務業,但之後又將有一種代表社會發展更高水平的經濟興盛起來,叫做“體驗業”(Experiential Industry):“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和多變,這個趨勢無情地改變了人想要占有物品的老習慣。消費者以前買物品時所用的那份認真和熱情現在被用來購買體驗。……當我們進入未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體驗將會為了它們自身的價值而單獨出售。……我們正在從一種“腸胃經濟”(Gut Economy)轉向一種“心理經濟”(Psyche Economy),因為腸胃需求的滿足畢竟是有限度的。”他這里說的是大眾而不是少數精英的需要,這就是草根藝術的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基礎。草根藝術能滿足老百姓在溫飽之後進一步提高生活素質的需要,又是可以無限發展的無煙產業——也就是現在說的創意產業。這種低科技的創意產業,決不應該被忽視。(愛思想網站 2008-05-28)

Views: 1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