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默:印度劄記(之四)—— 印度的民族與宗教 上

通常的印象是,典型的印度人皮膚較黑,有一雙漂亮的大眼睛,眼珠和頭發都是黑的,挺拔的鼻梁,較寬的鼻翼。但我在印度卻也見到過不少金發碧眼膚色較白幾乎與歐洲人一樣的白種人,北印度更多,也有與中國人幾乎分不出來的黃種人,還有少數皮膚更加黝黑接近黑人的印度人,南方更多。我問過辛格先生,他說印度素有世界人種博物館之稱,他還說,在印度的一些小島上還有一些純粹的黑人(尼格羅人),過著原始生活,拒絕外人登島,發生災害時,政府只能給他們空投糧食和藥品救濟。印度畢集了世界三大人種,細分起來,主要有印度斯坦族、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總數超過百種。

印度最早的土著被稱為達羅毗茶人,相信其遠源可能與尼格羅—澳大利亞土著有關。印度半島北面有喜馬拉雅山綿延不斷,東北也是山,維持了與北方和東北中國和緬甸的長期和平,但通過西北興都庫什山的幾個山口,印度與中亞和兩河流域早就有了往來,此後,來自西北的蠻族多次從這些山口侵入印度,增加了印度的民族成份。

印度的遠古文化在上世紀30年代初才被發現和研究,稱印度河文化(遺址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約存於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是由印度原始土著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大約公元前1500年,來自裏海和俄羅斯南部大平原的遊牧民族白種雅利安人從西北方向侵入。他們向東向南擴張,發展出恒河文明,自己也成了印度人,並部分地與土著融合,將土著由印度河驅趕至恒河,或更向南驅逐,成了現居南印度的主要人種泰米爾族的先祖。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6世紀,在恒河流域建起了以摩揭陀國為中心的一批城邦國家。以後,印度河流域又遭到同樣來自西北也同樣屬於雅利安人種的波斯帝國入侵,公元前4世紀後期又一度被來自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王征服。同時,在北印度建立了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以後,又有來自阿富汗北部的大夏人(大月氏)的入侵。12、13世紀之交,仍然來自西北,與多神教的印度傳統宗教完全不同的伊斯蘭教侵入印度,入侵者多是波斯人和突厥人。1526年,蒙古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突厥人巴卑爾在北印度建立莫臥爾帝國,一直到1857年英國人統治印度以前,330余年間,莫臥爾帝國統治了北印度和中印度大部分地區。

歷史上印度只在三個王朝即孔雀(元前317—元前180年)、笈多(約320—540年)、莫臥爾王朝(1526~1857)實現過不完全的統一。四千多年來,這種不完全的統一總計也不到700年。近代以前,南印度始終沒有被統一進來。辛格說印度共和國的成立還要感謝英國人,不是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今天的印度也不可能產生,很可能還是一堆多達600多個的分散的小土邦。

印度是一個擁有多種語言和文字的國家,得到官方正式承認的語言和文字就有22種,如果加上部落語言,印度的語言或文字可以達到令人吃驚的176種,如果加上方言,更超過千種(有資料說是1652種)。我到印度是1993年,鈔票上印的文字就有13種,據說還有人抗議,最近印的新鈔票上又要增加4種。語言的隔膜使很多的人無法溝通,印度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資在全國成立若幹個語言翻譯機構,集中大量翻譯人才對各語種的書籍進行譯介。印度獨立時曾規定幾年內要以在40%的國民中通行的印地語為國語,但至今也辦不到,於是,原來是外來語的英語倒是他們事實上的共同語了,一般上層和商人都會英語。我和辛格抵達南方以後,發現他就很少與當地人講話了,問他,他說他聽不懂當地的話,還要通過英語來交流,而這裏的人很多都不懂英語,即使懂也與北方的發音不同。語言、文字不同,文化上感情上的溝通當然也就有問題。當然,印度的這種語言環境是歷史造成的。追溯歷史,北印度和中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第一次實現了統一,與秦始皇統一中國屬同一時代。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收服人心,孔雀王朝的統治者阿育王將佛教尊為國教,以慈悲和寬容教化民心,沒有強行統一各地原的有的語言和文字。我想起剛到達德裏國際機場時,接我的除了辛格,另一位ICCR的接待員,名叫阿紹克,正是阿育王的名字,意為“無憂”。與之相反,秦始皇眼裏不揉沙子,建立了高度統一的國家,以焚書坑儒式的專制,強行統一了各地各部族的文字。到了今天,漢語和中文已成為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和文字,大大加強了漢語區文化的認同。比如廣東話和北京話,正如荷蘭語和英語一樣,其實原本都是一種語言,但互相聽不懂,北京和廣東早就使用了同樣的方塊漢字,可以溝通,只是發音有異,而荷蘭和英國使用了以發音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就分裂為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字了。

辛格先生對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十分欽佩。他說中國現在發展很快,吸引了很多外資,但許多外資實際上都來自中國人自己或華人,如香港、台灣、各國的華僑華裔,他們都很會賺錢,賺到了總是想到祖國的發展,所以中國有很強的凝聚力,他說這都是秦始皇的功勞。印度就辦不到,再加許多印僑在國外都是賣苦力的,如南非的礦工,少數發了財的,國家觀念不強,也想不到投資印度,只在科威特過他自己的好日子。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和宗教徒都最多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以及其他12種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但印度主要流行其他地方沒有的宗教,如印度教。直到現在,不但有眾多成熟完善的宗教,在農村也還保留著原始宗教萬物有靈論的影子。我在印度時,時不時還可以從車窗裏看見這種信仰的祭壇,旁邊經常會伴隨著一株大樹或巨石。印度人的宗教觀念極強,幾乎所有印度人覺得一個人若是沒有宗教信仰,那是一件難以置信的可怕的事,不管什麽宗教,至少都要信一種,就是不能沒有。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信徒約占國民總數82%,其中又分許多派。其次為伊斯蘭教,占12%,也有許多教派。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創立於公元前500余年,但現在的信眾很少,僅約占3%。耆那教與它差不多。宗教之間和同教各派之間經常發生糾紛,比如佛陀伽耶本來有個各教都參加的宗教協會,但佛教徒認為佛陀伽耶大塔是佛教的聖地,不能讓印度教的人參與其事,要求完全由佛教來管理,於是在一個日本和尚還有台灣去的中國和尚帶頭下,搞了一個長途遊行示威,要求收回“主權”。

佛教提倡“中道”,強調應該避免縱欲與苦行兩個極端。印度教正好相反,主張兩個極端可以並行不逾,其怛多羅信仰更崇拜縱欲,認為實行所謂“性瑜伽”是通向徹底解脫達致靈魂超升的最佳途徑。這一派對中國藏傳佛教的密宗很有影響。耆那教則更著重於苦修,在人生的旅途中盡量在肉體上折磨自己,以求靈魂的解脫,來世獲得福報。比如把自己倒掛起來,或者用火薰烤,不一而足。耆那教又有白衣派、天衣派之別。前者只穿白衣,後者什麽衣服也不穿,謂之“天衣”,終日在森林曠野不見人跡的地方蓬頭垢面,甘心過那種極端困頓的生活。因為耆那教極端的不殺生主義,為免傷害螞蟻、蚯蚓,教徒都不從事農業,而多從事商業,所以,最成功的商人和最有錢的高利貸者都是耆那教徒,與它的教義對照,這在任何人看來肯定都是一種矛盾。正因為這一點,包括從12世紀末開始進入印度的穆斯林在內的統治者,才對耆那教采取了懷柔政策——他們離不開這些有錢人的財務支持。

印度教原稱婆羅門教,創建於恒河文明時,公元七、八世紀以後改稱印度教,有嚴格的種姓制度。種姓以外的“賤民”更加悲慘,被迫與其他種姓的人隔離,甚至連影子也不能落到婆羅門或剎帝利的衣服上,哪怕這件衣服並未穿在身上只是晾曬在那裏。“賤民”們只有在每一分鐘都奉行自己的應盡義務,才有望在下一世上升到種姓中。

Views: 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